简介:有人戏言,2015的春天非比寻常:春如四季,气象万千。在这个春天里诞生的《教育视界》,是否同样丰富多彩、气象万千呢?本期"卷首"中,新华日报社廖卉编辑提出了这样的命题:教育的视界是几维,孩子未来的世界也就是几维。这是来自教育圈外的声音,我们的视界被这圈外的声波打开了,更加丰富多彩了。感谢廖卉!徐文彬教授从学生学习感受的视角,阐述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不同追求。学生是否感受到教师懂其所教、爱其所教,是否喜欢教学、喜欢他们?这,无疑是新的视角,更给我们新的启迪。
简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像一个'圆'不断放大的过程。后期的学习,都是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兼容前期的已有,不断扩展着已有。学生的学习,不总是按照既定的'进度表'加以实施。数学学习,并非简单的从无到有的累加过程,也不是一个不断地由错误转向正确的单向发展过程。学生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演变、深化的过程,并可能出现一定的反复。一节课到底学什么,似乎在教材中都已经有了比较详尽的安排,然而,当学生充分展开思
简介:我们都有过在学校学习的经历。课堂的样子,是不是这样定格在我们的头脑中:一位教师背朝黑板,面拥讲台,口若悬河地讲解,一丝不苟地板演;一群学生毕恭毕敬,正襟危坐……课堂,严肃得是否感到一丝压抑?是否有大气儿不敢出的一种紧张?我思考:课堂应该是这样的吗?课堂是什么?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有时课堂是指教学的场所,即教室;有时是指课堂教学,即发生在教室里的教学活动;有时可能指一
简介:
简介:这是一年级数学《认识11-20》一课的教学片段:师(出示计数单位文字内容被隐去的计数器)这是计数器.(在个位上拨上1个珠子)现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几?
简介:从一幅图说起在《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一书的第7页有这样一幅图:
简介:这是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如何用竖式计算。然后交流疑问。学生提出了3个问题:(1)两个部分积中第2个部分积的前面是否要写加号?(2)第2个部分积个位上的“0”是否要写?(3)用上一行的数去乘下一行的数,还是用下一行的数去乘上一行的数?
简介:引言:这篇文章,记录了我从2008年一直持续到2009年实践与思考的经历。我尝试通过一节内容平实的“家常课”,而不是公开课,和自己的过去对比,和他人的现在对比,在比较的过程中打开自己的思考。
简介: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得数是6的加法”。1.能看图说出实际问题,认识一幅图可以写出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能说明相应加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简介:我们知道,小学数学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无疑,作为数学教师,需要在梳理数学知识发展脉络的过程中把握其联系。进一步思考,当提出"核心知识"这一命题时,我们也就意识到需要梳理知识发展路径中的"主干",在教学中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中的"一"。这里的"一",即指核心知识。对于小学数学中的核心知识,下面提出3个问题和大家探讨。
简介:离开学生,教师也就失去了角色意义。因为学生,教师又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在和学生长期的亲密接触中,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着、体会着萧伯纳所说的一段话:“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简介:【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复习。【教学目标】
简介:片段一:交流第一个问题生1:(展示材料,如图1)我和大家交流三角形按角怎样分类。我分成了4种。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如图1中的1;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如图1中的2;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如图1中的3;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相等,如图1中的4。
春天的感觉
我所理解的学生的学习
课堂的样子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关注不同学科的教科书
对估算教学的关注与思考
在学生的问题中“相遇”
走向“为学生的设计”——一节数学课历经十四年的对比与思考
简单?不简单!——《得数是6的加法》教学与思考
关于小学数学核心知识的三点思考
指向我们的前方——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札记
在熟悉的地方“跳一跳”——《乘法口诀复习》教学与思考
发现,让教学更精彩——“三角形的分类”教学片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