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内科住院医师(下文简称学员)的胜任力,以期为改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12月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7年和2018年结业的80名学员及其71名上级医师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员的胜任力。数据间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学员胜任力自评评分较低的是终身学习[8.00(1.00)]分、科研创新[8.00(3.00)]分和教学能力[8.00(2.00)]分。上级医师对学员胜任力评分较低的是科研创新[9.00(2.00)]分和教学能力[9.00(2.00)]分。结论学员及其上级医师均认为学员科研创新和教学能力稍显薄弱,未来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需要加以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吗啉硝唑联合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急性非单纯性阑尾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病例资料,共计387例。应用吗啉硝唑+依替米星二联抗生素联合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54例患者设为实验组。按照倾向评分匹配,另外54例使用奥硝唑+左氧氟沙星二联抗生素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经过1∶1倾向性得分匹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实验组的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三种炎症指标变化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的住院时间和镇痛药物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吗啉硝唑联合腹腔镜微创手术能够有效控制急性非单纯性阑尾炎造成的腹腔感染,体现了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寰枢椎融合术对儿童颈椎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3年9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骨科收治的12例寰枢椎脱位患儿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8.1±3.1)岁(范围:3~13岁);其中外伤9例,先天性畸形3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术后即刻及各随访时间点测量患儿颈椎椎体高度、椎体前后径并计算寰枢椎垂直生长率;术前、随访过程中测量患儿颈椎活动度,评价该术式对儿童颈椎生长发育的影响。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25.3)个月(范围:65~163个月);患儿颈椎椎体高度及前后径与文献报道健康同龄儿童相似(P值均<0.01)。末次随访时,12例患儿中有11例寰枢椎融合节段有实质性生长(寰枢椎垂直生长率:11例≥10%,1例<10%);颈椎活动度接近健康人群水平[前屈(55.2±5.0)°、后伸(65.3±4.9)°、左侧屈(41.7±4.5)°、右侧屈(42.4±4.4)°、左旋转(66.4±5.6)°、右旋转(68.5±5.8)°]。结论寰枢椎融合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疗效满意,患儿随访过程中颈椎生长发育情况接近健康同龄儿童,成年后达到健康人群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膜后脂肪肉瘤(RLS)术前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手术的207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最大约登指数将NLR划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无复发生存期(RFS)并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在本组研究中,低NLR共95例,高NLR共112例,性别、肿瘤最大径、肿瘤包膜是否完整、肿瘤形态是否规则、肿瘤是否侵袭重要血管、是否存在联合器官切除等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平均年龄(t=-2.347,P<0.05)、肿瘤的生长速度(Z=-3.411,P<0.05),血型、术中出血量是否多于800 ml、术中是否输血、单种或多种病理亚型、肿瘤切除完整性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9、10.859、4.566、4.291、10.491,P均<0.05)。经Log-rank检验表明,低NLR组和高NLR组的中位RFS分别为21、12个月,高NLR组比低NLR组术后复发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9,P<0.01)。结论RLS患者术前NLR与肿瘤复发明显相关,较高的NLR可能预示肿瘤复发时间更短。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快速手术病房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教学培训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由解放军总医院胆囊快速手术病房受训医师完成的43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87例,女性251例,年龄范围17~91岁,中位年龄54岁。所有患者依据医师培训模式不同分为传统组(n=260)和规培组(n=178)。规培组医师接受阶梯式规范化培训,包括开放组轮转、模拟器训练和进阶式带教。传统组医师延续传统师徒带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放置腹腔引流管、上级医师术中会诊率、上级医师接替手术率等。结果传统组19.6%(51/260)放置腹腔引流管,上级医师术中会诊率16.9%(44/260),上级医师接替手术率11.2%(29/260),手术时间(61±33)min;规培组患者10.7%(19/178)放置腹腔引流管,上级医师术中会诊率7.9%(14/178),上级医师接替手术率3.4%(6/178),手术时间(55±30)min。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规培组同类技术数据均优于传统组。结论基于胆囊快速手术病房的高强度标准化手术作业,阶梯式规范化培训的医师手术时间显著缩短,上级医师术中会诊和接替手术率显著下降,阶梯式规范化教学培训有助于提升受训医师腹腔镜技术熟练度和手术胜任力。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5A教学模式下,腹腔镜外科医师基础操作技能教学培训效果的有效性及科学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19年7—12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腹腔镜外科医师培训基地接受腹腔镜基本操作技能培训的70位学员教学记录信息,参与腹腔镜培训的学员均取得国家执业医师证书,包括本中心初级医师12人、本中心中级医师9人、进修医师19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3人、博士研究生8人及外科规范化培训医师9人。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将所有学员分配到传统教学组和5A教学组(每组各35人)。传统教学模式根据固定顺序和学时依次进行"精准夹豆-梅花桩夹豆-套圈定位-缝合打结"等4个模块的培训,每个模块各8 h的学习时间。5A教学组则从基础能力分析、目标制定、操作示范和学员练习、提高程度评估以及操作水平和协调能力提高这5个维度出发,在进行每个阶段培训前,按照考核方法对学员实际操作能力进行测试,个体化设计每位学员课时分配,对学员进行精准示教,动态评估学员能力,并以课时为单位,周期性循环前4个学习步骤。统计分析两组学员在腹腔镜基础操作模块的操作时间和考核通过率,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培训前,两组学员在完成精准夹豆、梅花桩夹豆、套圈定位和缝合打结4个模块所需时间基本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别按规定学时培训后,5A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学员在完成4个模块的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且5A教学组完成每个项目所花的时间比传统教学组更少[精准夹豆:(63.2±10.1)s比(83.6±18.7)s,梅花桩夹豆:(56.2±7.3)s比(101.4±31.7)s,套圈定位:(84.2±13.7)s比(127.3±28.5)s,缝合打结:(263.2±41.8)s比(428.8±95.2)s],通过率更高[精准夹豆:97.1%(34/35)比80.0%(28/35),梅花桩夹豆:91.4%(32/35)比71.4%(25/35),套圈定位:100.0%(35/35)比82.9%(29/35),缝合打结:77.1%(27/35)比60.0%(2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初级学员(本中心初级医师、硕士、博士研究生与外科规范化培训医师)和中级学员(本中心中级医师和进修医师)中,培训后5A教学组完成梅花桩夹豆、套圈定位和缝合打结这3个模块时间均短于传统教学组[初级学员:梅花桩夹豆(76.4±12.4)s比(139.8±41.6)s,套圈定位(92.2±20.5)s比(131.3±28.4)s,缝合打结(293.8±66.7)s比(444.3±103.3)s;中级学员:梅花桩夹豆(51.4±5.9)s比(94.7±8.6)s,套圈定位(63.9±13.5)s比(87.5±18.6)s,缝合打结(210.1±35.6)s比(367.5±54.9)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5A教学模式适用于腹腔镜外科基础教学,培训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骨肉瘤143B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ATRA处理人骨肉瘤143B细胞,选取影响细胞增殖的最佳浓度和处理时间。分别采用MTS法、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ATRA处理后143B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TRA处理后骨肉瘤143B细胞中miRNA-34a(miR-34a)、E2F1和Eag1的表达变化。干扰miR-34a和过表达E2F1,检测143B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以及miR-34a、E2F1和Eag1表达的变化。结果ATRA浓度为10 μmol/L、处理72 h对143B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明显。10 μmol/L ATRA作用72 h的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均低于阴性对照组[(73±3)个比(182±5)个,t=21.46,P<0.01;(94±3)个比(203±7)个,t=13.70,P<0.01]。10 μmol/L ATRA可促进143B细胞中miR-34a的表达,抑制Eag1和E2F1的表达(均P<0.01)。与ATRA组比较,处理72 h后ATRA+miR-34a干扰组可恢复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存活率(41.0±2.2)%比(25.0±3.6)%,t=108.68,P<0.01]。与ATRA组比较,ATRA+miR-34a干扰组可恢复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122±14)个比(64±10)个,t=21.06,P<0.01;(103±10)个比(59±8)个,t=24.27,P<0.01],并可促进细胞中Eag1和E2F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P<0.01)。与ATRA组相比,ATRA+E2F1过表达组可恢复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存活率(40.0±3.4)%比(24.0±3.1)%,t=108.74,P<0.01],可恢复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78±12)个比(29±8)个,t=13.52,P<0.01;(75±12)个比(49±10)个,t=6.28,P<0.01)],并促进细胞中Eag1和E2F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P<0.01)。结论ATRA通过调控miRNA-34a-E2F1-Eag1信号通路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其可能成为骨肉瘤有效的治疗药物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碘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BBF)的抗菌作用。方法体外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选取480枚钛合金板,分别在钛板表面建立7,14,21,28 d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体外模型,每个时相点120枚。再将每个时相点生物膜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无碘伏浸泡组(PBS组)、碘伏浸泡5 min组(5 min组)和碘伏浸泡10 min组(10 min组)。PBS组分别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刀豆蛋白(FITC-ConA)与碘化丙啶(PI)、PI与SYT09染料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染色后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生物膜的形态结构,并采用活菌计数法(CFU计数)清点菌落数;5 min组、10 min组采用PI和SYT09染色,染色后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碘伏浸泡后的生物膜变化及细菌活力,采用活菌计数法评估碘伏的抗菌效果。结果PBS组采用FITC-ConA和PI染色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菌胞外多聚物逐渐增多,生物膜空间结构逐渐成熟,到21 d时生物膜空间结构变化明显,28 d时成熟;PI和SYT09染色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细菌数量增多,外形呈山峰状。扫描电镜观察可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菌胞外多聚物逐渐增多,形成了结构化的微环境并逐渐成熟。5 min组、10 min组中培养7 d[0(0,0)CFU/ml]及14 d[0(0,0)CFU/ml]时细菌被全部杀灭,21 d时5 min组及10 min组抗菌作用均减弱,但10 min组[100(100,125)CFU/ml]较5 min组[300(275,425)CFU/ml]的抗菌效果好(P<0.05),28 d时碘伏浸泡5 min组[500(375,700)CFU/ml]和10 min组[250(175,400)CFU/ml]的抗菌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膜的成熟是细菌和胞外多聚物的整体成熟并形成空间化的微环境,生物膜以21 d为界分成年轻生物膜和成熟生物膜,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胞外多聚物及微环境的成熟;对于培养时间≤21 d的细菌生物膜,碘伏浸泡10 min较5 min抗菌效果好,而对培养时间>21 d的细菌生物膜延长碘伏浸泡时间对于抗菌效果没有明显差别。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了2019年3月20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收治的1例典型单侧甲状腺低分化癌合并乳头状癌的治疗全过程,结合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为个体化方案制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