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机器人胃癌根治术一直是胃癌微创外科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技术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机器人手术系统与腹腔镜技术近期和远期疗效基本相当;机器人在特定区域淋巴结清扫方面更具优势;更精细的操作可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机器人手术系统也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但同时,机器人胃癌根治术也存在手术费用较高、缺乏触觉反馈以及总手术时间延长等问题。未来机器人手术系统可能会进一步向小型化、智能化和模块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结合的机器人手术系统,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消化道吻合等部分操作步骤的自动化。

  • 标签: 胃肿瘤 机器人手术 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应用诺曼图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术后病理分期为pT1期原发性早期胃癌患者;(2)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进展期胃癌、残胃癌或既往行胃切除术的患者;(2)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分期为早期的胃癌患者;(3)其他类型胃肿瘤如淋巴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间质瘤等;(4)其他脏器原发性肿瘤胃转移患者。根据以上标准,收集2005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行胃癌根治术的1 633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训练集;按照同样标准,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同一时间段行胃癌根治术的239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作为外部验证集。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式筛选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将多因素分析有意义指标构建诺曼图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1 633例训练集患者中,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20(13~28)枚,209例(12.8%)出现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肿瘤切除范围、肿瘤位置、肿瘤形态、淋巴结清扫数、脉管浸润、淋巴管癌栓、肿瘤长径、肿瘤分化程度、镜下是否含有印戒细胞以及肿瘤浸润深度与本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肿瘤形态为溃疡型、有脉管浸润和淋巴管癌栓、肿瘤长径≥3 cm、肿瘤浸润深度较深和低分化均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提示,训练集AUC为0.818(95%CI:0.790~0.847),外部验证集AUC为0.765(95%CI:0.688~0.843)。校准曲线显示,诺曼图预测的淋巴结转移概率与实际情况相符(训练集C-index:0.818,外部验证C-index:0.765)。结论训练集女性、肿瘤形态为溃疡型、有脉管浸润和淋巴管癌栓、肿瘤长径≥3 cm,浸润黏膜下层和低分化者淋巴结转移危险性高。通过列线图构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临床预测模型,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胃肿瘤,早期 淋巴结转移 影响因素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经外科手术完整切除后短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行腹膜后脂肪肉瘤切除术的91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60例,女性31例,年龄(52.1±9.9)岁(范围:30~84岁)。将完整切除后12个月内发生的肿瘤复发定义为短期复发,超过12个月发生的肿瘤复发定义为非短期复发。对腹膜后脂肪肉瘤完整切除后短期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²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Kaplan-Meier曲线计算无复发生存时间,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91例患者中,42例为短期复发,49例为非短期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形态不规则、多种病理学亚型、病理评分>3分、多原发肿瘤是腹膜后脂肪肉瘤完整切除后短期复发的影响因素(χ²值为4.422~7.773,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原发肿瘤是腹膜后脂肪肉瘤完整切除后短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OR=2.918,95%CI:1.127~7.556,P=0.027)。多原发肿瘤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短于单发肿瘤患者(6个月比9个月,P=0.028)。结论多原发肿瘤是腹膜后脂肪肉瘤完整切除后短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此类患者术后应增加随访次数,缩短随访的时间间隔。

  • 标签: 腹膜后肿瘤 脂肪肉瘤 完整切除 短期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膜后脂肪肉瘤(RLS)术前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手术的207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最大约登指数将NLR划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无复发生存期(RFS)并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在本组研究中,低NLR共95例,高NLR共112例,性别、肿瘤最大径、肿瘤包膜是否完整、肿瘤形态是否规则、肿瘤是否侵袭重要血管、是否存在联合器官切除等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平均年龄(t=-2.347,P<0.05)、肿瘤的生长速度(Z=-3.411,P<0.05),血型、术中出血量是否多于800 ml、术中是否输血、单种或多种病理亚型、肿瘤切除完整性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9、10.859、4.566、4.291、10.491,P均<0.05)。经Log-rank检验表明,低NLR组和高NLR组的中位RFS分别为21、12个月,高NLR组比低NLR组术后复发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9,P<0.01)。结论RLS患者术前NLR与肿瘤复发明显相关,较高的NLR可能预示肿瘤复发时间更短。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 腹膜后脂肪肉瘤 术后 复发
  • 作者: 陈志达 李美淑 卫勃 郗洪庆 陈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腹部创伤外科,北京 100853 中国医师协会腹腔镜外科医师培训基地(解放军总医院基地),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胃外科,北京 100853 北京博医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100122,中国医师协会腹腔镜外科医师培训基地(解放军总医院基地),北京 100853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胃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5A教学模式下,腹腔镜外科医师基础操作技能教学培训效果的有效性及科学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19年7—12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腹腔镜外科医师培训基地接受腹腔镜基本操作技能培训的70位学员教学记录信息,参与腹腔镜培训的学员均取得国家执业医师证书,包括本中心初级医师12人、本中心中级医师9人、进修医师19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3人、博士研究生8人及外科规范化培训医师9人。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将所有学员分配到传统教学组和5A教学组(每组各35人)。传统教学模式根据固定顺序和学时依次进行"精准夹豆-梅花桩夹豆-套圈定位-缝合打结"等4个模块的培训,每个模块各8 h的学习时间。5A教学组则从基础能力分析、目标制定、操作示范和学员练习、提高程度评估以及操作水平和协调能力提高这5个维度出发,在进行每个阶段培训前,按照考核方法对学员实际操作能力进行测试,个体化设计每位学员课时分配,对学员进行精准示教,动态评估学员能力,并以课时为单位,周期性循环前4个学习步骤。统计分析两组学员在腹腔镜基础操作模块的操作时间和考核通过率,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培训前,两组学员在完成精准夹豆、梅花桩夹豆、套圈定位和缝合打结4个模块所需时间基本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别按规定学时培训后,5A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学员在完成4个模块的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且5A教学组完成每个项目所花的时间比传统教学组更少[精准夹豆:(63.2±10.1)s比(83.6±18.7)s,梅花桩夹豆:(56.2±7.3)s比(101.4±31.7)s,套圈定位:(84.2±13.7)s比(127.3±28.5)s,缝合打结:(263.2±41.8)s比(428.8±95.2)s],通过率更高[精准夹豆:97.1%(34/35)比80.0%(28/35),梅花桩夹豆:91.4%(32/35)比71.4%(25/35),套圈定位:100.0%(35/35)比82.9%(29/35),缝合打结:77.1%(27/35)比60.0%(2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初级学员(本中心初级医师、硕士、博士研究生与外科规范化培训医师)和中级学员(本中心中级医师和进修医师)中,培训后5A教学组完成梅花桩夹豆、套圈定位和缝合打结这3个模块时间均短于传统教学组[初级学员:梅花桩夹豆(76.4±12.4)s比(139.8±41.6)s,套圈定位(92.2±20.5)s比(131.3±28.4)s,缝合打结(293.8±66.7)s比(444.3±103.3)s;中级学员:梅花桩夹豆(51.4±5.9)s比(94.7±8.6)s,套圈定位(63.9±13.5)s比(87.5±18.6)s,缝合打结(210.1±35.6)s比(367.5±54.9)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5A教学模式适用于腹腔镜外科基础教学,培训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腔镜 规范化培训 操作技能 基础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全3D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Billroth Ⅱ联合Braun吻合与Roux-en-Y吻合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40例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05例,女35例;中位年龄为55岁,年龄范围为23~84岁。140例病人中,54例行全3D腹腔镜远端胃切除Billroth Ⅱ联合Braun吻合消化道重建术,设为Billroth Ⅱ+Braun组;86例行全3D腹腔镜远端胃切除Roux-en-Y吻合消化道重建术,设为Roux-en-Y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3个月残胃炎及严重程度、胆汁反流、反流性食管炎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4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手术情况:140例病人均行全3D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Billroth Ⅱ+Braun组和Roux-en-Y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50 mL、50~200 mL、>200 mL),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33±39)min,15、35、4例,(30±13)枚和(240±52)min,25、51、10例,(27±10)枚,两组病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56,χ²=0.774,t=1.518,P>0.05)。(2)术后情况:Billroth Ⅱ+Braun组病人放置引流管,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分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术后总体并发症,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住院总费用分别为38例,(3.5±0.8)d,4、1、0、0例,5例,1例,(9.0±5.0)d,(3.8±1.2)万元,(9.7±2.1)万元,Roux-en-Y组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59例,(3.7±1.0)d,9、1、0、1例,11例,2例,(9.0±4.0)d,(4.3±1.0)万元,(9.2±2.1)万元,两组病人手术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3,P<0.05),放置引流管、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分级、术后总体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049,t=-1.339,Z=0.000,χ²=0.409,t=0.197、1.383,P>0.05),术后严重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情况:140例病人中,134例获得随访,其中Billroth Ⅱ+Braun组52例,Roux-en-Y组82例。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Billroth Ⅱ+Braun组和Roux-en-Y组病人残胃炎发生率、胆汁反流发生率、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61.5%(32/52)、38.5%(20/52)、26.9%(14/52)和41.5%(34/82)、22.0%(18/82)、12.2%(10/82),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5.131,4.270,4.695,P<0.05)。两组病人残存食物分级(0、Ⅰ、Ⅱ、Ⅲ、Ⅳ级),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分级(微小病变、A级、B级)分别为42、3、5、2、0例,6、5、3例和67、9、1、5、0例,8、2、0例,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156,-1.468,P>0.05)。结论Billroth Ⅱ联合Braun吻合与Roux-en-Y吻合应用于全3D腹腔镜远端胃癌切除术均安全、可行,行Billroth Ⅱ联合Braun吻合可降低手术费用,行Roux-en-Y吻合可降低术后短期残胃炎、胆汁反流和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

  • 标签: 胃肿瘤,远端胃 3D腹腔镜成像系统,全腹腔镜 消化道重建 Billroth Ⅱ+Braun Roux-en-Y 反流
  • 简介:摘要胃癌保功能手术可以看做是胃癌精准化治疗的具象化体现。消化道重建作为胃癌手术的关键步骤,在保功能手术中同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消化道重建目的主要包括保留正常生理通道和消化功能、保留和重建重要结构及最终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本文就消化道重建在早期胃癌保功能手术中的作用,尝试建立了一套新的分级系统,以期对外科医生合理选择胃保功能手术消化道重建方式提供参考。

  • 标签: 胃肿瘤,早期 消化道重建 保功能 适应证
  •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对新辅助化疗全胃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开展本研究,旨在为临床上科学防范新辅助化疗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队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胃镜病理、超声内镜、腹部CT或PET-CT证实为进展期胃癌(临床分期为Ⅱ~Ⅲ期);(2)术前经多学科讨论评估适合行新辅助化疗;(3)术前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未合并其他肿瘤;(4)新辅助化疗完成后行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排除标准:(1)年龄<18岁或>80岁;(2)基础疾病较多,存在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Ⅲ级;(3)残胃癌,既往行胃部手术者;(4)临床病理资料缺失。根据以上标准,共收集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行新辅助化疗后全胃切除术的140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109例(77.9%),女性31例(22.1%),年龄(56.9±11.4)岁,体质指数(23.3±3.1)kg/m2。新辅助化疗方案分别为SOX(替吉奥+奥沙利铂)、XELOX(希罗达+奥沙利铂)、SP(顺铂+替吉奥)、FOLFOX6(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及口服单药替吉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与临床病理及新辅助化疗相关因素的关系,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总体生存及无进展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并绘制生存曲线,组间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全组有35例(25.0%)术后30 d内出现Clavien-Dindo分级≥Ⅱ级术后并发症,4例(2.9%)出现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Ⅲa级),分别为1例食管空肠吻合口漏,1例腔静脉血栓,1例胸腔积液;还有1例围手术期因感染性休克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P=0.011)、新辅助化疗次数(P=0.027)、肿瘤长径(P=0.021)及术后病理有无血管侵犯(P=0.033)与新辅助化疗全胃切除术患者发生术后30 d内并发症有关(均P<0.05),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方式与发生术后30 d内并发症无关(P=0.92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25 kg/m2(OR=3.294,95% CI:1.343~8.079,P=0.009)与新辅助化疗次数<4次(OR=2.922,95% CI:1.217~7.016,P=0.016)是影响本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有并发症与无并发症患者的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4.4%与6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7.4%与52.9%,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587)。结论对于体质指数高以及新辅助化疗次数较少的拟行全胃切除术患者,需注意权衡手术风险,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与术后并发症无关。

  • 标签: 胃肿瘤 新辅助化疗 全胃切除术 并发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我国医疗数据的存储大部分实现了电子化,但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和结构化模式,而肿瘤临床数据的规范收集、分析整理,是提高肿瘤诊断和治疗水平的重要基础。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胃癌专病数据库平台,整合数据资源,进而提高对胃癌的诊疗水平。本研究通过本中心建立的胃癌专病数据库,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结构化临床病理信息,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近20年胃癌患者的人口经济学指标,以期了解胃癌外科人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期构成和预后状况。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回顾性纳入2000—2019年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病例资料,按照国际抗癌联盟和美国癌症联合会(UICC/AJCC)第8版胃癌TNM分期指南,将结构化的胃癌临床病理资料重新评估判读。对2010—2016年期间患者的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描述患者的生存情况,运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及不同病理分期组间的生存率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 49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男女比例为3.25∶1.00,其中男性10 320例,平均发病年龄59.68岁,发病年龄20年来基本稳定;女性3 172例,平均发病年龄55.93岁,发病年龄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平均每年增加0.17岁。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中2019年为13.87 d;平均住院费用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2017年达到峰值8.36万,2019年为7.54万。经自然语言识别和纳入排除标准筛选,获得7 218例结构化临床病理信息。分析近5年3 62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肿瘤直径为(4.44±2.61) cm,淋巴结清扫数为(24.30±13.29)枚,不同手术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开腹手术1 398例(38.55%),腹腔镜手术1 856例(51.19%),机器人手术372例(10.26%)。术后病理分期:ⅠA期658例(18.15%),ⅠB期318例(8.77%),ⅡA期559例(15.42%),ⅡB期543例(14.98%),ⅢA期632例(17.43%),ⅢB期612例(16.88%),ⅢC期276例(7.61%),Ⅳ期28例(0.77%)。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3 431例,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2%、69%和60%。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70%、64%和81%、67%、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不同TNM分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ⅠA期88%、ⅠB期77%、ⅡA期70%、ⅡB期62%、ⅢA期44%、ⅢB期32%、ⅢC期22%、Ⅳ期17%。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多中心胃癌的综合诊疗模式和提高我国胃癌综合治疗的疗效提供了基础数据。

  • 标签: 胃肿瘤 肿瘤分期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青少年胃癌发病罕见,目前国内外关于青少年胃癌研究局限于少量病例报道,缺乏其临床病理特征大样本数据分析。本文探讨10~24岁青少年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就诊的10~24岁青少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按照1∶2比例、通过电脑数字表法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40岁以上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青少年胃癌患者和>40岁胃癌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理资料和治疗措施。对青少年胃癌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其总体生存情况。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青少年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2000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胃癌患者14 794例,青少年胃癌患者63例(0.4%),其中男性31例(49.2%),女性32例(50.8%);体质指数(19.5±4.3)kg/m2。青少年胃癌患者确诊前仅35例(55.6%)有警示性症状,包括体质量减轻、腹水、梗阻、呕血、黑粪等;存在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者5例(7.9%)。确诊前症状持续中位时间为3个月,确诊时肿瘤为低分化者58例(92.1%),肿瘤浸润深度T3~4者57例(90.5%),印戒细胞癌和黏液细胞癌19例(30.2%),淋巴结转移者57例(90.5%),远处转移者36例(57.1%)。29例(46.0%)进行根治性手术,12例行姑息性手术,5例仅行剖腹探查术,17例由于分期较晚无法手术。肿瘤TNM分期为Ⅲ~Ⅳ期者为56例(88.9%),其中51例(81.0%)接受化疗。同期收治的126例>40岁胃癌患者中,男性98例(77.8%),女性28例(22.2%);体质指数(23.8±3.2)kg/m2。肿瘤为低分化者60例(47.6%),肿瘤浸润深度为T3~4者90例(71.4%);印戒细胞癌和黏液细胞癌16例(12.7%);淋巴结转移79例(62.7%),远处转移12例(9.5%),接受根治性手术者115例(91.3%),肿瘤TNM分期Ⅲ~Ⅳ期者74例(58.7%),67例(53.2%)接受化疗。与同期>40岁胃癌患者比较,63例青少年胃癌患者体质指数更低,女性、低分化程度、印戒细胞癌和黏液细胞癌、肿瘤浸润深度T3~4、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TNM分期Ⅲ~Ⅳ期及接受化疗者比例更高(均P<0.05)。52例(82.5%)青少年胃癌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72.1(36.1,100.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0.4个月(95% CI:6.5~15.1),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4.2%、25.0%和18.0%。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HR=7.15,95% CI:1.71~29.89,P=0.007)、淋巴结转移(HR=6.00,95% CI:1.42~25.42,P=0.015)、远处转移(HR=7.25,95% CI:3.25~16.18,P<0.001)、肿瘤TNM分期(HR=5.49,95% CI:1.67~18.12,P=0.005)和非根治性切除(HR=0.18,95% CI:0.09~0.37,P<0.001)与预后不良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远处转移是青少年胃癌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3.67,95% CI:1.32~10.19,P=0.012)。结论青少年胃癌分化程度差、诊断时多处于进展期、根治性切除比例低。有远处转移的青少年胃癌患者预后不良风险高。

  • 标签: 胃肿瘤,青少年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经病理检查并确诊为G-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排除合并脏器病变、其他脏器原发性肿瘤、精神疾病及临床病理资料不完整者后,共纳入24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胃癌专病数据库系统"进行临床及随访数据资料采集。汇总患者体格检查信息、肿瘤特征和病理特征,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G-NEN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240例G-NEN患者年龄(60.3±10.1)岁,男性181例(75.4%),女性59例(24.6%)。肿瘤直径(4.2±2.8)cm,神经内分泌瘤(NET)51例(21.2%),神经内分泌癌(NEC)139例(57.9%),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50例(20.8%);G1低级别28例(11.7%),G2中级别34例(14.2%),G3高级别178例(74.2%);肿瘤浸润深度T1~4分别为44例(18.3%)、27例(11.2%)、60例(25.0%)和109例(45.4%);163例(67.9%)发生淋巴结转移,46例(19.2%)发生远处转移;Ⅰ~Ⅳ期患者分别为55例(22.9%)、42例(17.5%)、94例(39.2%)和53例(22.1%)。240例G-NEN患者中,223例(92.9%)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时间为39.2(95%CI:29.1~47.5)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肿瘤直径≥4.2 cm、肿瘤分级为G3、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分期(Ⅲ~Ⅳ)均是影响G-NEN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HR=1.783,95% CI:1.007~3.155,P=0.047)和远处转移(HR=2.288,95%CI:1.307~4.008,P=0.004)是影响G-NEN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亚组分析本组G3高级别G-NEN显示,NET-G3的5年生存率为76.19%,高于NEC-G3和MANEC-G3(分别为15.60%和24.73%,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NEN患者在诊断时,多已处于进展期,存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提示患者预后较差。高增殖NET-G3患者的预后好于NEC-G3及MANEC-G3,是一类值得进一步关注的分类。

  • 标签: 神经内分泌肿瘤,胃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时脾门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方式选择,并评价No.4s淋巴结对脾门淋巴结转移的预警效能。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Clinicaltrials.gov注册号NCT02980861)。纳入标准:(1)>18岁且<65岁;(2)肿瘤位于近端或胃体的胃腺癌;(3)术前临床分期为cT2~4aN0~3M0;(4)术前判断为可行D2根治手术;(5)体能评分0或1分;(6)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Ⅲ级。排除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有严重精神疾病、既往上腹部手术史、近5年内曾患有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术前判断为影响手术的心肺系统疾病及术前曾行化疗、放疗或其他靶向治疗者;剔除术中发现有远处转移者。根据上述标准,前瞻性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222例近端和胃体胃癌患者,并根据随机数表随机分为腹腔镜脾门淋巴结清扫组(腹腔镜手术组,114例)和开腹脾门淋巴结清扫组(开腹手术组,108例),对比两组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价No.4s淋巴结对脾门淋巴结转移的预警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腹腔镜手术组中男性80例,女性34例,年龄为(56.1±10.2)岁;开腹手术组中男性69例,女性39例,年龄为(58.4±10.9)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手术组的总失血量和清扫脾门淋巴结的出血量均少于开腹手术组[(96.3±82.4)ml比(116.6±101.9)ml,t=1.124,P<0.001;(25.3±17.8)ml比(59.5±36.4)ml,t=1.172,P<0.001],而两组手术时间、脾门淋巴结清扫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和脾门淋巴结清扫数目相近(均P>0.05)。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1.3±1.2)d比(1.6±1.5)d,t=1.665,P=0.021]、进流质饮食时间[(4.6±1.4)d比(4.9 ± 1.6)d,t=1.436,P=0.007]、胃管拔除时间[(3.9±2.6)d比(4.3±2.4)d,t=0.687,P<0.001]和住院时间[(10.3±6.6)d比(12.1±7.2)d,t=0.697,P<0.001]均短于开腹手术组患者。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分别有16例(14.0%)和13例(12.0%)发生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723,P=0.331)。No.4s淋巴结对脾门淋巴结转移预测的敏感性达到89.5%,特异性达到99.6%。结论腹腔镜技术在进展期胃癌全胃切除手术脾门淋巴结清扫中安全可行,No.4s淋巴结对于预测脾门淋巴结是否转移具有较好的示警效能。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镜 开腹手术 脾门淋巴结 随机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机器人与3D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近期疗效,以及在不同体质指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均经胃镜活检证实胃癌,肿瘤位置适合行远端胃癌D2根治术;(2)经影像检查无肝、肺、腹腔等远处转移,无肿瘤直接侵犯胰腺和结肠;(3)术后病理分期Ⅰ~Ⅲ期;(4)手术期间无中转开腹或更换术式;(5)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排除合并严重慢性基础疾病或其他恶性肿瘤者、肿瘤侵犯其他器官及远处转移者、以及胃良性肿瘤或胃肠间质瘤及复发性胃癌的患者。根据以上标准,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学部接受3D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下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531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采用3D腹腔镜者344例(3D腹腔镜手术组),男性250例,女性94例,体质指数≥25.0 kg/m2者66例(19.2%),体质指数<25.0 kg/m2者278例(80.8%);采用机器人者187例(机器人手术组),其中男性122例,女性65例,体质指数≥25.0 kg/m2 69例(36.9%),体质指数<25.0 kg/m2者118例(63.1%)。两组基线资料及肿瘤病理学特征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以及不同体质指数亚组间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病理特征以及术后并发症率等指标。结果与机器人手术组比较,3D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29.1±12.4)枚比(25.2±9.0)枚,t=4.238,P<0.001],术后住院时间更短[M(范围):8.0(7.0~10.0) d比10.0(9.0~11.0) d,Z=-6.205,P<0.001],手术费用[(3.6±1.1)万元比(6.2±3.5)万元,t=-9.727,P<0.001]和住院总费用[M(范围):8.6(7.5~10.0)万元比12.8(11.7~14.1)万元,Z=-15.997,P<0.001]均较少,但首次排气时间偏晚[(3.9±1.0) d比(3.4±1.2) d,t=4.27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D腹腔镜手术组与机器人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率[10.8%(37/344)比12.8%(24/187),χ2=0.515, P=0.473]以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2.0%(7/344)比3.2%(6/187),χ2=0.294, P=0.5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体质指数<25.0 kg/m2组中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减少基线偏倚;相比机器人手术组,3D腹腔镜手术组术中低于50 ml出血量的比例更高[26.7%(31/116)比8.6%(10/116),χ2=13.065,P<0.001],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30.3±12.2)枚比(25.3±9.5)枚,t=-3.192,P=0.002],术后住院时间更短[M(范围):9.0(7.0~10.0) d比10.0(9.0~11.0) d,Z=-4.27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围手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体质指数≥25.0 kg/m2组中,相比机器人手术组,3D腹腔镜手术组术中超过200 ml出血量的患者比例更高[18.2%(12/66)比1.4%(1/69),χ2=10.853,P=0.001],但术后住院时间偏短[M(范围):8.0(6.0~10.0) d比9.0(8.0~10.5) d,Z=-3.039,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围手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3D腹腔镜和机器人下行远端胃癌D2根治术均安全可行,近期疗效相当。

  • 标签: 胃肿瘤,远端 机器人手术 腹腔镜,三维成像系统 D2根治术 疗效,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