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简化美国正畸学会客观定量评分系统(American Board of Orthodontics-Objective Grading System,ABO-OGS)为导向的正畸托槽粘接教学(简称为简化ABO-OGS教学)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5月和2021年5月,选择参与福建医科大学本科口腔医学专业直丝弓矫治器粘接实验课程的2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2017级99名学生为试验组,实施简化ABO-OGS教学;2015级101名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石膏模型教学。教学结束后学生和教师分别填写调查问卷,对2种方法进行评价。组间评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在实验教学方法新颖性方面,试验组学生评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32±0.80)分比(4.99±0.90)分,P=0.006]。教师对简化ABO-OGS教学的评分高于传统教学,如掌握托槽粘接操作[(5.63±0.49)分比(5.17±0.70)分]、学生对托槽准确度认识清晰[(5.58±0.58)分比(5.00±0.78)分]、可增强临床粘接托槽的信心[(5.42±0.78)分比(5.08±0.78)分]等,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简化ABO-OGS教学改进了正畸托槽定位教学器具,教学方法新颖,有助于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3种无创通气模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初始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RDS早产儿111例,按照呼吸支持方式,分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CPAP)通气组(35例)、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组(30例)、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组(46例)。比较3组患儿使用无创通气治疗前及治疗后4~6 h的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P/F比值(PaO2/FiO2),无创通气失败率、无创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3组患儿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4~6 h的pH值、PaO2、P/F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aCO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PAP组、NIPPV组患儿无创通气4~6 h的PaO2、P/F比值均要高于NC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PAP组PaCO2低于NCPAP组(P<0.05);BiPAP组、NIPPV组间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NCPAP组比较,BiPAP组、NIPPV组患儿的无创通气失败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5);BiPAP组、NIPPV组间的无创通气失败率无明显差异(P>0.05)。3组患儿总无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成功者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和总用氧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漏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儿RDS初始治疗中,采用NIPPV或BiPAP通气模式在提高氧合、降低5 d内气管插管率方面优于NCPAP通气模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护士群体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WMSDs)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并验证,以期对护士WMSDs高危人群的筛查提供科学和客观的参考工具。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3—7月选择北京市25所医院的1 050名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对WMSDs发生的风险因素进行研究。将所有调查对象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715)和验证集(n=304),训练集建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风险模型的预测能力,并用验证集验证。最终发放调查问卷1 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 019份,有效回收率为97.05%。结果1 019名护士群体WMSDs的周发生率为84.0%(856/1 019),年发生率为86.7%(883/1 019);颈部是WMSDs发生率最高的部位,其周发生率与年发生率分别为70.3%(716/1 019)和70.1%(714/1 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P<0.001)、紧张的工作氛围(P<0.001)、前倾的颈部姿势(P=0.002)、每日从事同样的工作(P=0.039)、需要常与患者打交道(P=0.012)、背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P=0.002)是护士群体WMSDs周发生的风险因素;年龄≥40岁(P=0.001)、无安全防护培训(P=0.003)、高学历(P=0.041)、紧张的工作氛围(P=0.005)、大幅前倾的颈部姿势(P=0.008)、需要常与患者打交道(P=0.001)、工作涉及寒冷或气温变化(P=0.017)、休息时间不足(P=0.019)、经常替班(P=0.035)、工作中躯干经常重复同一动作(P=0.025)、手部弯曲(P=0.006)是护士群体WMSDs年发生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筛选变量分别建立预测护士群体WMSDs周发生与年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结果显示,该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值分别为0.794(95%CI:0.750~0.838)与0.789(95%CI:0.718~0.860)。验证集进一步证实了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预测护士群体WMSDs周发生与年发生风险的AUC值分别为0.782(95%CI:0.729~0.835)与0.794(95%CI:0.721~0.868)。结论该列线图模型对护士群体WMSDs的发生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有助于筛选高风险人群并及时给予有效干预。
简介:摘要医学院校青年骨干教师是医学教学的主力军。医学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是保障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储备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医学生力军的重要手段。当前,医学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面临新的挑战:青年骨干教师数量不足、分布不均,教学相关理论匮乏,教学任务重,信息素养不足,教师培养院校支撑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大学医学部构建并实施了4层级理论教学、3层次课程内容设置的国内访问学者培训项目,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评估培训效果。结果显示,培训后,98.8%(332/336)学员认为自己在医教研能力方面有所提高;90.2%(303/336)的学员能够在结业时完成至少1篇论文或综述;97.9%(329/336)的学员培训后留在选派单位成为科室的骨干。可见,国内访问学者培训项目可以提高医学院校青年骨干教师的医教研能力和科研热情,有助于校际合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释放后眶隔外团脂肪矫正上睑凹陷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河北承德市口腔医院医学美容科就诊的上睑凹陷女性患者26例,年龄22~54岁,平均43岁。对26例患者行外团眶隔脂肪释放反向折叠重置术,将脂肪放置于上睑凹陷处,眶隔在中外侧做约4 mm切口,尽量保证眶隔完整。将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照片进行比较,观察上睑凹陷的矫正效果及上睑形态。结果26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切口瘢痕不明显;术后6个月,19例患者效果满意;6例患者因脂肪不足效果有改善;1例患者因脂肪量太少,填充不到位效果欠佳,后用自体脂肪移植得到改善。结论外团眶隔脂肪释放反向折叠重置术矫正上睑凹陷,手术效果明显、创伤小,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的104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63例,女性41例,年龄(64.4±10.4)岁。单纯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的7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联合保留侧门静脉切除重建的肝门部胆管癌切除29例患者纳入联合组。分析门静脉切除重建情况。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再手术、死亡情况。随访生存情况。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门静脉楔形切除侧侧吻合2例,节段切除端端吻合27例。门静脉切除重建时间(12.7±2.9)(时间范围8~18)min,门静脉切除长度(20.7±7.3)(长度范围8~38)mm。联合组术中出血量[M(Q1,Q3)]800.0(600.0,1 500.0)ml、淋巴结转移58.6%(17/29),高于对照组的[M(Q1,Q3)]600.0(500.0,1 000.0)ml、32.0%(24/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Clavien-Dindo Ⅲ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为31.7%(33/104),其中对照组为30.7%(23/75),联合组为34.5%(10/29),再手术率和术后90 d死亡率对照组分别为9.3%(7/75)和2.7%(2/75),联合组分别为3.4%(1/29)和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1%、44.8%、36.4%,联合组为78.1%、35.9%、3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570)。结论与单纯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相比,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术后生存率相近。门静脉切除重建可用于经选择的肝门部胆管癌切除。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椎体软骨发育不良伴免疫调节异常。患者男,15岁,临床表现为身材矮小、发育迟缓、脑膜炎、肾功能损伤、心功能不全、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噬血细胞综合征等。骨龄片示骨发育延迟约3.5岁,脊柱平片示胸、腰、骶椎椎体变扁并局部密度增高。颅脑CT平扫示双侧额叶、侧脑室旁、基底节、小脑齿状核多发对称性斑片钙化灶,颅骨密度增高。全外显子组测序并Sanger验证发现ACP5基因纯合突变(C791T>C、p.M264T),确诊为椎体软骨发育不良伴免疫调节异常。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LDLT)技术应用于成人完全劈离式肝移植(fSLT)的疗效并比较左半供肝(LHG)和右半供肝(RHG)移植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3—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实施的25例fSLT的供受者资料。13例fSLT供者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M(IQR)]38(19)岁(范围:25~56岁),身高168(5)cm(范围:160~175 cm),体重65(9)kg(范围:50~75 kg)。25例受者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 52(14)岁(范围:35~71岁);原发性肝癌15例,良性终末期肝病10例;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10(9)分(范围:7~23分)。按供肝类型将受者分为LHG组和RHG组,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及技术特点。随访截至2022年1月。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 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按LDLT技术实施原位完全左右半肝劈离,获取有效左半供肝和右半供肝13对,获取时间230(53)min(范围:125~352 min),获取出血量250(100)ml(范围:150~1 000 ml)。经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分配13个LHG和12个RHG用于本中心25例等待者。与RHG组(12例)相比,LHG组(13例)女性和良性终末期肝病占比高,体重和供肝质量较轻(P值均<0.05)。总移植物和受者体重比(GRWR)为1.2(0.4)%(范围:0.7%~1.9%),其中LHG组为1.1(0.5)%(范围:0.7%~1.6%),RHG组为1.3(0.5)%(范围:0.9%~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脉管分配方面,肝中静脉主干均归LHG组,腹腔干、门静脉主干和胆总管分配给LHG和RHG的比例分别为10∶3(P=0.009)、9∶4(P>0.05)和4∶9(P=0.027);腔静脉前期12例归LHG,后期1例分别归LHG和RHG(P<0.01)。总体冷缺血时间和无肝期分别为240(90)min(范围:138~420 min)和50(16)min(范围:31~98 min),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74(138)min(范围:294~680 min)和 800(640)ml(范围:200~5 000 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HG组3例受者的GRWR≤0.8%,术后有小肝综合征表现,经处理后好转。术后发生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Ⅲ级并发症6例(24.0%),其中LHG组4例(4/13),RHG组2例(2/12),经再手术及介入等处理好转5例,术后2周死于继发严重感染1例,术后住院病死率为4.0%,两组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赖精准的供受者评估和LDLT技术的应用,成人间原位fSLT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是可以接受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手术切除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行手术切除的98例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资料,其中男性83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3岁。回顾分析临床和随访资料。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患者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5.9%、51.5%、35.4%,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1、2、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5.0%、16.1%、8.6%,中位无病生存期为8个月。多因素分析,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HR=1.760,95%CI:1.079~2.873)、肝静脉癌栓(HR=3.809,95%CI:1.655~8.765)的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手术切除后总体生存预后更差(均P<0.05),术后辅助TACE(HR=0.397,95%CI:0.220~0.716,P=0.002)的患者生存预后更佳。多因素分析,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HR=2.339,95%CI:1.488~3.676)、肝细胞癌切除联合PVTT清除术(HR=2.038,95%CI:1.090~3.811)、肝静脉癌栓(HR=2.374,95%CI:1.160~4.857)是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手术切除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术后辅助TACE(HR=0.535,95%CI:0.307~0.933,P=0.027)是复发的保护因素。结论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及合并肝静脉癌栓是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和术后辅助TACE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胃部异位胰腺恶变1例。患者男,53岁。上消化道造影示胃窦部占位并幽门不完全性梗阻。CT检查示胃窦后壁呈结节状增厚,密度均匀,边缘尚光整,相应管腔狭窄,增强后病灶呈明显持续性强化;经手术病理诊断为异位性胰腺组织并癌变(胰腺型导管癌)。
简介:摘要Erdheim-Chester病是一种罕见的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目前认为该病为一种炎性克隆性疾病,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密切相关。本文报道1例重症Erdheim-Chester病,主要累及呼吸系统,同时累及长骨、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胃肠道等多个脏器组织。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包埋免疫组化染色提示CD68(+)、CD1a(-)、S-100(-),骨髓涂片见泡沫样组织细胞,骨髓BRAF基因突变检测阳性明确诊断为Erdheim-Chester病,经使用维莫非尼治疗后病情迅速得到改善,后好转出院。
简介:摘要在国家强调提高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举办质量的大环境下,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全过程管理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以北京大学医学部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为例,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及时更新管理制度、细化管理流程、提供多维度管理支持、加强现场督查等改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建议,希望为相关院校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全过程管理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血回输(IOCS)技术在剖宫产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应用指征。方法收集2016年8月—2019年1月全国11家三级甲等医院剖宫产术中应用IOCS技术输血的产妇共1 265例,根据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分为<1 500 ml组(796例)和≥1 500 ml组(469例)。回顾性分析产妇及新生儿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检查征象、围产期及产褥期指标;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产妇术中出血量≥1 500 ml的危险因素。结果(1)1 265例应用IOCS技术输血的产妇总回收血量共848 001 ml,回输血量共418 649 ml,相当于23 258 U红细胞悬液,极大地节约了医疗资源。(2)<1 500 ml组和≥1 500 ml组的中位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00 ml (300~1 453 ml)和2 335 ml (1 500~20 000 ml)。两组产妇均无羊水栓塞、严重输血不良反应、休克、死亡发生。(3)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5岁(OR=1.5,95%CI为1.1~1.9)、产前血红蛋白水平<110 g/L(OR=1.7,95%CI为1.3~2.2)、子宫手术史(OR=1.8,95%CI为1.3~2.6)、前置胎盘(OR=1.9,95%CI为1.1~3.1)、胎盘植入(OR=2.6,95%CI为1.8~3.9)、胎盘内存在血池(OR=1.6,95%CI为1.1~2.3)、胎盘后肌壁异常(OR=1.8,95%CI为1.2~2.6)、胎盘凸向子宫前壁(OR=3.0,95%CI为1.3~7.0)是显著影响产妇术中出血量≥1 500 ml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IOCS技术输血在剖宫产术中应用相对安全、有效,节约了医疗资源,但需要严格规范其应用指征。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3种无创通气模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初始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RDS早产儿111例,按照呼吸支持方式,分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CPAP)通气组(35例)、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组(30例)、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组(46例)。比较3组患儿使用无创通气治疗前及治疗后4~6 h的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P/F比值(PaO2/FiO2),无创通气失败率、无创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3组患儿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4~6 h的pH值、PaO2、P/F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aCO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PAP组、NIPPV组患儿无创通气4~6 h的PaO2、P/F比值均要高于NC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PAP组PaCO2低于NCPAP组(P<0.05);BiPAP组、NIPPV组间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NCPAP组比较,BiPAP组、NIPPV组患儿的无创通气失败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5);BiPAP组、NIPPV组间的无创通气失败率无明显差异(P>0.05)。3组患儿总无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成功者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和总用氧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漏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儿RDS初始治疗中,采用NIPPV或BiPAP通气模式在提高氧合、降低5 d内气管插管率方面优于NCPAP通气模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嘉兴市第一医院的135例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行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2例)、胃镜组(行单纯胃镜下治疗,77例)和双镜联合组(行腹腔镜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胃镜下治疗,46例)。通过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内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发现,双镜联合组患者治疗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球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均较治疗前改善,而腹腔镜组和胃镜组治疗后获得改善的指标较少。这一结果表明双镜联合治疗后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肝、肾与凝血功能的恢复优于单纯腹腔镜和胃镜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