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正>《孔子研究》编辑部提出在学术界开展“心性之学”的讨论,我认为是很必要的。这不但有理论意义,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也有现实意义。要正确开展“心性之学”的讨论与研究,首先就必须重新认识与评价“心性之学”。“心性之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十多年的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心性之学”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心性之学”的深入研究,我觉得有三点是值得注意的。

  • 标签: 心性之学 学术界 太极 圣人 宇宙 重新认识
  • 简介:中国古代关于认识真理性检验标准的思想可以大致归纳为四种主要观点。先秦及汉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已经有了把感觉经验和行为效果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思想;古代唯心主义思想家则坚持无客观标准论,他们要么直接坚持主观标准论,要么认为根本无是非标准可言;宋、明、清时期的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并坚持以客观事物或事实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与此不同,王廷相、王夫之、颜元等人则提出“行”标准说,这种颇具光辉的哲学思想,使中国古代关于认识真理性检验标准思想的探讨大大前进了一步。

  • 标签: 认识真理性 检验标准 行为效果 主观认识 客观事物 实践
  • 简介:认识论角度看,“模型”是对客观存在的“原型”事物的反映,而反映的本质就是在意识中用“模型”来理解和表示“原型”事物的过程。“模型”在感性认识阶段表现为形象或图像,在理性认识阶段表现为数学关系或概念体系。只有将感性材料构成“模型”后,理性思维才能处理,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模型”需要向“原型”不断趋近。将某一认识阶段的“模型”绝对化容易导致独断论,而将所有“模型”等同看待会导致认识上的相对主义。在以直觉为主的形象和图像模型建构中,逻辑审视更为关键。而在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建构中,直觉的启发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 标签: 模型建构 认识论意义 “原型” 认识阶段 感性材料 理性思维
  • 简介:京房《易》学是西汉《易》学之重要一家。由于后世对《汉纪》、《汉书》中记述其材料认识和理解的偏差,以致造成了“唯京房为异”之说。本文从材料来源、语句意义及京房《易》在汉代的地位等三方面对此说法进行了考辨,指出了此说不当之所在。

  • 标签: 京房 易学 异党
  • 简介: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科学哲学及与之相关的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的引入,科学不再被简单地视为正确的知识体系以及哲学原理的例证或其新范畴的来源;科学所具有的普遍性曾经使中国的科学哲学在突破思想壁垒的过程中较为便利地取得了旨趣的合法性,但中国的科学哲学家们很快把对普遍性的寻求纳入到根植于本土知识与文化需求的“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哲学的长征”之中。

  • 标签: 科学社会学 活动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科学哲学家 哲学原理 知识体系
  • 简介:从不同视角、观点出发来分析、观察工程,会有不同的图景和认识。人们不仅需要从要素观点认识工程,更需要认识和把握工程的“本根”,研究工程本体论问题。工程本体论认为不能把工程看作科学或技术的衍生物、派生物或依存物,工程有其不可否认的作为“本体”的地位。工程是直接生产力。工程活动现实地塑造了自然的面貌、人和自然的关系,现实地塑造了人类的生活世界和人本身。工程本体论不同于自然本体论,因为它突出了工程活动是人类有目的的改变自然的活动;它也不同于西方哲学中的神学本体论,因为它突出了工程活动的人本性质而否定了那种神学本体论观念。

  • 标签: 本体论问题 工程活动 自然本体论 神学本体论 “本体” 生活世界
  • 简介:<正>关于孟子认识论的评价问题,学术界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对此,我们应该作深入分析,不能简单地下结论。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作一尝试,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一、“良知”、“良能”的先验论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的?孟子认为是人先天就具有的。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

  • 标签: 孟子 认识论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理论 感性认识
  • 简介:<正>对朱熹与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国内外已有不少评论。褒者常常引用美国R.A.尤里达教授的话:“现今的科学大厦不是西方的独有成果和财富,也不仅仅是亚理士多德、欧几里德、哥白尼和牛顿的财产——其中也有老子、邹衍、沈括和朱熹的功劳。”(《中国古代的物理学和自然观》,见《美国物理学杂志》43卷第2期)李约瑟也说:“从科学史的观点来看,或许可以说,他(指朱熹)的成就要比托马斯·阿奎那大得多。”(《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第2卷506页)贬者则认为当程朱理学被奉为官学以后,统治中国七百余年,在此期间,我国科学技术就由宋元高峰渐趋跌落。十六世纪以后西方近代科学革命骤起,距离越来越大,造成了一百多年来的落后局面,以至今日之艰难,对此,理学难辞其咎。这是一个颇为令人困惑的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索。

  • 标签: 朱熹 李约瑟 托马斯·阿奎那 中国科学技术史 物理学 自然科学
  • 简介:<正>科学是关于外部世界的规律与联系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通常是由科学家提出来的,同时又经过实验的验证和检验,当然归根到底科学来源于实践。人类认识自然、洞察规律的能力来源于漫长的社会历史实践,把握规律,提出科学理论所运用的语言、逻

  • 标签: 爱因斯坦 普遍性 信念 中世纪 马克思 价值取向
  • 简介:本年度举办5讲。(1)3月13日,第91讲,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益东主讲,题为“致毁知识与科技危机: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与中国发展的最大机遇”。(2)11月15日,第92讲,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陈秀芬主讲,题为“谈话可以治病吗?论金元明清医学中的‘以情胜情”’。(3)11月22日,第93讲,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家范岱年主讲,题为“从科玄论战90周年看科学和现代文明、传统文化和形而上学”。

  • 标签: 自然科学史 科学哲学 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 论坛 致毁知识
  • 简介:中国共产成立至今已有70年了。在党的领导下,旧中国变成了新中国,新中国又发展为独立、自主、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一个人到了70岁时,如果很好地总结他的人生经验,他就可以利用和掌握客观规律,得到较大的自由。

  • 标签: 党的领导 人生经验 思想文化战线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 从心所欲
  • 简介:法治的核心理念,一是对政府权力的约束和限制,二是对人民权利的维护和保障.法治是政府存在和运行的重要依据,政府亦是践行法治精神,实现社会法治的重要运行载体.法治与政府的结合要求政府在具体行政行为中遵循着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原则.在现实中,法律和制度的制定、颁布和实施常会受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影响,使政府在行政过程中陷入良法与恶法、现实法与自然法两难抉择的困境.而如何在这种困境中明辨政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正义性,是法治国家的哲学基础.

  • 标签: 政府法治 行政行为 价值意蕴 合法性 正义性
  • 简介:本文集中讨论了中有关山林资源的问题,分四个方面:(1)对破坏山林资源所产生恶果的认识;(2)对树木生态的认识;(3)重视保护山林资源;(4)保护山林资源与"大生态观".

  • 标签: 管子 山林资源 生态
  • 简介:科学哲学的兴起归功于逻辑经验主义,但逻辑经验主义的初衷并不是创立一门新的哲学学科,而是试图将传统哲学研究引向“科学”的轨道,实现脱胎换骨的任务转型与视域转换,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成为“科学的”哲学。由于逻辑经验主义者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是以科学研究方式为楷模,隐含了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方式。直到历史主义学派在批判这种理解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解方式,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哲学凸现出来。

  • 标签: 科学哲学 逻辑经验主义 脉络 理解方式 历史主义学派 哲学学科
  • 简介:<正>在春秋诸国争势的时代,齐国在较短时间内力挫群雄,最早成为东方强国,这不仅有其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而且因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统治阶级的尚武精神密不可分。不少学者也注意到了齐俗尚武的问题,我们结合对有关文献的考察,研读《诗经》,愿为续貂。

  • 标签: 狩猎诗 地理环境 尚武精神 统治阶级 齐风 社会经济
  • 简介:宪法解释制度是宪法学的又一个重要课题。在我国宪法体制中,宪法解释的涵义的限制使用是讨论宪法解释制度的前提。宪法解释在我国宪法体制中是指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条文的解答,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等国家机关均无此种权力。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宪法解释权在实践中长期处于搁置状态。因此,我国宪法解释制度的合理构建既要在现实层面立足于宪法的规定,完善宪法解释制度的具体环节,又要在理想层面将宪法解释权与违宪审查权统一作为宪法解释制度发展的未来目标。

  • 标签: 宪法解释制度 违宪审查制度 中国 宪法学 合理构建
  • 简介:<正>严复以其在甲午至辛亥期间的数篇政论及西学译著名世,其中尤以《天演论》的翻译最为著名.时当甲午新败,举国震惊,严复说:“中国自甲午一创于东邻,庚子再困于八国,海内憬然,始知旧学之必不足情,而人人以开瀹民智为不可已.”(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152页).穷则思变,严子几道(严复,初名传初,乳名体乾;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时改名宗光,字又陵;1897年,严又陵从英国返国,改名复,字几道)以其兼通中西的深厚学力,率先向清末变迁中的中国社会、学术、政治等各方面,以中西比较的眼光,发出猛烈的批评.

  • 标签: 严复 《老子》 《庄子》 老庄哲学 “超越” “内在超越”
  • 简介: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逻辑线路,不同文明可以有不同的发展程度,但不能有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的话语解释权.近代科学作为近代西方文明的产物,也同时是古代多种文明融合的产物.科学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属的文化逻辑,但反过来具备同等文化逻辑的文明未必就一定产生科学.科学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它没有必要成为所有文明的必经之路.我们在尊重、发展作为现代化工具的科学技术的同时,要反对用科学话语来解释工具之上的东西.

  • 标签: 科学 文化 逻辑 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