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译自A.P.FRENCH主编的《工程技术领域中的物理学》(PhysicsInATechnologicalWorld)一书中的《1987年物理学现状》(TheStateotPhysics—1987),作者D.AllanBromley对1987年以前物理学状况的巡礼,就物理学的柱石、自然界的作用力、基本粒子物理学、核物理、原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混沌物理、地球物理、天体物理及引力波等方面作了极其广泛和深刻的综述。限于篇幅,此处仅选择其中的原子物理部份。二十世纪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原子物理学的进展息息相关,本文给出了一个维妙的景象。
简介:摘 要:现代课本的编写,主要遵循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不是严格按照物理学史发现问题的先后顺序编写的。由于应试教育的驱动,教师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和解题的技巧,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没有经历过科学认识过程中某些阶段的训练也就得不到创造性思维方法的锻炼,这让学生的学科素养与创造能力很难得到提升。为了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的认识过程和研究方法,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学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关键词:高中物理 物理学史 优化教学
简介:许多人认为,物理学就是早先的格致学,两者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实质是相同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笔者拟以史料为依据,对此进行一些探讨。“格致学”亦称“格物学”,“格物致知”最初出自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历史上对格物致知有着不同的理解:汉代郑玄认为:“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以致或至。”宋以后儒者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也颇多分歧。朱熹等将其解释为“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的手段,但把这仅看作是启发内心直觉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的手段。明朝王守仁则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所谓格物致知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明朝王鳌在《震泽长语经传》中这样解释:“盖知物之本末始终而造能源之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