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胡塞尔以近似于数学坐标系上线性变化直线来表征内时间图式不能充分展示内时间多样性,其静态性秩序性遭到德勒兹批判,主要原因在于那些直线受外在统一坐标框架限制。数学中流形论或微分几何是脱离统一外在框架处理多元性问题理论,这一理论微分动力演化模式被德勒兹拿来探讨多元性观念演化,作为多元性观念时间应该显示一种游牧不可预期生成性特征。由于胡塞尔内时间描述中最为重要滞留迭代模式可与混沌理论中“虫口模型”相类比,所以展示内时间生成特征最佳形式是混沌理论中分形图形。

  • 标签: 内时间 多样性 游牧
  • 简介:康德在论及纯粹理性法规时,提到了理性纯粹运用"最高目的"最后目的",但未给出明确界定。学者们对此有不同解释。康德此处论及理性纯粹运用"最高目的"并不在于人德行(德性)与幸福,而在于推出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与此密切相关,理性纯粹运用最后目的"也并不在于人德福相称或统一("圆善"意义上至善),而在于由人意志颁布无条件地有效道德法则或命令。康德指出,意志自由这一"最高目的"确保了人性能够为意志颁布道德法则,换言之,意志自由是道德法则直接"存在根据";灵魂不朽这个"最高目的"担保人行为能够自觉遵守道德法则要求(出于对法则义务而展开行动,做自己应该做、不是配不上幸福事情);上帝存在这个"最高目的"则担保人做了自己应该做事情之后能够享受到配得上德行幸福,即给人德行(作为原因)以幸福结果。"最后目的"则是为人实践提供普遍道德法则。

  • 标签: 康德 最高目的 最后目的
  • 简介:哲学原理》所回应是近代政治哲学中一个根本问题:自由概念如何成为现实?它同时也是在追问如何在理论上创造一种启蒙时代公共生活方式(它体现为一种政治生活制度安排)。黑格尔在《哲学原理》中考察了近代以来两种权利学说(自然权利学说、道德权利学说)对这个问题回答,最后出了自己伦理国家理论。

  • 标签: 自由 自然权利学说 道德权利学说
  • 简介:黑格尔在本文中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他对于上帝存有的本体论证明观点。首先,他表明对启示宗教考察有三个环节,即上帝抽象概念、概念定在,以及概念与定在同一性。然后,他回顾了上帝存有的三种证明,其中着重回顾了安瑟尔谟式本体论证明以及康德对它批判,并表明该证明虽然由于坚持从概念出发原则而有其合理之处,但其论证过程由于主张对概念知性式理解而无法令人满意。最后,黑格尔从正面阐述了他自己概念观,认为概念并非如传统所认为是一种单纯主观东西,而是自我区别、建立存在又扬弃这种区别的主客统一绝对活动,它自在自为地拥有存在于自身中,而上帝概念正是这样概念,因而上帝存有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得了证明,黑格尔由此以其思辨哲学改造了传统本体论证明,阐发了一种新型本体论证明,从而呼应了本文开头。

  • 标签: 上帝存有 本体论证明 概念存在
  • 简介: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以隐喻方式提出了两种国家政治模式,即机械模式有机体模式,这种隐喻并非单纯着眼于修辞学上效果,而是着眼于其哲学上造型功能,甚至是哲学思考言说本质。后世哲学中"概念隐喻"在康德这里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帮助建构他自己全新哲学思考。类比思维不只是达到语言效果一种辅助手段,而且是正规哲学思维方式,它表达是无法用逻辑规则来限定哲学思想。图型象征论在康德那里是把概念直观联结起来两种不同方式,虽然后者被当作前者补充,为是在涉及理性概念(理念)时补知性范畴(概念)图型之不足,但它本身也成为建构一个超越于认识论之上哲学领域(实践哲学和美学及目的论)所必不可少枢纽,它在理知世界原则无法使自己显现为直观情况下,以现象上可了解方式得到了描述。类比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已被采用了;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以类比"模型"代替了"图型"作用;而在《判断力批判》中,有机自组织概念为政治哲学中那些理念提供了实在性证据理论支持。康德在自然机械产物、人工制品(艺术品)有机体之间所做区别使政治实体在等级上凌驾于自然物之上,并通过将有机生命合目的性原理转用于政治体制方面,而论证了民主共和体制对于专制独裁体制优越性,而这种优越性并不在于那种外在表面的政治形式,而在于内在精神实质。康德身体政治学也不同于古代由一部分(头脑或心灵)支配其他部分(肢体)身体政治学,而是主张每个平等成员都先于国家,而国家同时也先于每个成员,它既不是回归古代整体主义,也不是后现代极端自由主义个体主义,而是指向现代共和主义进步方向

  • 标签: 图型法 象征论 隐喻 有机体 国家 政治体制
  • 简介:黑格尔哲学(即客观精神)是自由意志实现自身历程。思维和意志作为精神不同环节,在自由意志历程中不断地相互转化,并在其中实现精神同一。自由意志包含三个环节:第一,普遍性环节即思维,体现为抽象自由;第二,特殊性环节即意志,体现为特定自由;第三,单一性,即前两个环节合题(同一),体现为现实自由。自由概念在抽象领域中历程,是一场抽象普遍意志自身扬弃运动,是意志历经从抽象规定向自我相关规定发展过程。该过程同样体现三个环节:第一,所有权是对纯粹抽象人格否定,但所有权只是抽象"我东西"规定,尚未在意志内部获得定在,因此它需要过渡到诸意志间关系,即契约;第二,契约以双方意志为中介,形成共同意志,但仍不是普遍意志;第三,在不法中,欺诈犯罪展示了特殊意志之间以及普遍意志与特殊意志之间矛盾运动。刑罚(作为普遍意志抽象)通过否定特殊意志对普遍意志否定,从而实现意志否定之否定,并形成意志自我相关,进而实现向道德过渡。

  • 标签: 黑格尔 意志 思维 自由 抽象法
  • 简介:"机械有机",它们是目的论批判所借助一种重要思考媒介,是参照目的原因性"远距离类比"。目的原因性是倚赖目的论判断力这一认识机能,归根到底是不考虑任何经验性自然规律而只通过理性才可能。由于整个现象界都可通过机械作用而生成出来可能性是不能排除,康德只有假定或引入物自体并配以智性直观可能世界,才能给有机目的因果性提供彻底可能性。合目的性原则作为一种理性批判原则,对于辨别合目的性或者目的论滥用弃用形态仍然有借鉴意义;但康德把自然最终目的定位于人主观性状形式方面,可能也错过了以感性为出发点一种目的论方向。

  • 标签: 康德 目的论批判 有机物 机械 合目的性
  • 简介:《实践理性批判》以“理性事实”证明了纯粹理性是实践,并赋予了自由理念以客观实在性。本文将通过分析第二批判“对分析论批判阐明”、“结语”其他文本,证明只有将理性事实看作康德实践理性实验一个组成部分,才能使它第二批判目的论证思路结合起来:这个实验通过每一个人实践理性判断区分了纯粹道德法则经验性原则,为道德哲学树立了正确前提。本文还将通过《纯粹理性批判》里理性实验比较,探讨实践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具体含义实践理性实验深层次意义。

  • 标签: 理性的事实 理性实验 每个人的理性 哥白尼式的革命 天才的亢奋
  • 简介:路·德·福斯彼得·琼格斯在本文中分别讨论了黑格尔“理性”概念“信仰”概念。福斯认为,黑格尔“理性”概念是耶拿时期在谢林影响之下开始提出并成为哲学主题,他后来逻辑学哲学都是关于理性科学,只不过前者陈述是理性本身,而后者陈述是理性现实性。琼格斯认为,黑格尔“信仰”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具有一种否定性含义,指的是一种直接、主观认其为真,它与间接、客观知性认知相对立;在《宗教哲学讲演录》中,它开始获得一种中性含义,即指精神见证,它是信徒与信仰根据之间中介。

  • 标签: 黑格尔 理性 信仰
  • 简介:康德的人格(Person)是跨此岸彼岸、跨越现象界本体界,是身体灵魂结合;人格性(Personlichkeit)则是完全属于彼岸世界或“理知世界”。当我们把人性置于人格中来考察时,由于人格本身跨两界性质,人性本身也就被提升到了具有人格性尊严高度,甚至凭借人格性而上帝意志联结起来了。人格是使一般人性被提升到人格性本源要素,它使人不仅具有此岸主观目的价值,而且具有彼岸、理知世界中绝对价值;人格是使人性提升到人格性中介。目的公式要求我们在把人性当作手段同时记住有一个最高限制性条件,就是把人格中的人性当作目的。人性也具有双重性,所谓人“本性”(Natur),一个是指人自然性、自然本能,一个是人性本质,其中包括理性能力,也就是自由地设定目的能力。但人性只是理性设定一般目的能力,人格性则是特指理性设定道德目的能力。人性与人格虽然都具有双重性,但人性还属于此岸世界,而人格则通过人格性跨入了彼岸世界。如果没有人格或人格性,人与动物区别仍然只在于人是“高级动物”,而不具神圣性崇高性。目的公式中“人格中的人性”应该指把行动者本体设立道德目的能力考虑在内的人性,是一种从两界统一来看的人性,或者说,是一种具有完善化可能性的人性。所以有限理性存在者有两类目的,第一类目的是一般目的,即主观目的或相对目的;另一类目的是单凭理性给予目的,即客观目的或绝对目的,又叫作“自在目的本身”,这类目的没有掺杂感性东西,具有绝对价值,所以这样一类客观目的是对所有的理性存在者都有效。人格中的人性一方面具有设定道德目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将自�

  • 标签: 人格 人格性 目的公式 自律公式
  • 简介:康德直观理论是由感性直观、想象力智性直观三个层次构成。直观在第一批判第三批判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理性批判》其他道德哲学著作中,康德明确拒斥了直观作用,这种拒斥集中体现在《实践理性批判》分析论中。然而直观在康德道德哲学中仍然以一种间接方式发挥着作用,即康德借助于类比象征,用可直观之物来表现不可直观之物。从象征角度也可以理解康德提出"德性义务图型"这一看似自相矛盾概念。

  • 标签: 直观 道德 图型 类比 象征
  • 简介:情感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中情感进行一个全面的挖掘、整理阐释,并为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角色给出一个合理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应用及扩展”阶段。在酝酿阶段,康德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每一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一种主要类型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道德情感、支持性道德情感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性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友谊;而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一为本身与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宗教上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两面性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是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激情。

  • 标签: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 简介:在词源学哲学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无耻",阐述了没有个性下流无耻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自然权利学说式国家其政治计划是由洛克给定,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以所有人都同意为基准“契约国家”;而其经济计划是由亚当·斯密给定,其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以自由竞争为基础而形成自由经济市场。该国家承诺将实现所有人自由权利。但是通过黑格尔对自然权利学说“形式自由”批判及对当时英国现实五个问题考察,发现它并未能实现自己承诺,反倒走向了自己反面。

  • 标签: 自然权利学说 契约国家 自由
  • 简介:本文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对笛卡尔哲学开端分析出发,梳理出二者对笛卡尔前提批判观点,并试图证明二者批判实则将笛卡尔开端中“我思”理解为独立奠定表象世界秩序反思性实体。面对误解,笛卡尔文本足以为自己辩护。“我思故我在”是一个有限且不完满开端,文章通过论证这一开端有限性,“我在”由此构建表象世界真实性,试图说明笛卡尔对自我发现及这一发现意义,并就笛卡尔所建构表象世界真实性对海德格尔批评做出回应。

  • 标签: 我思 我在 对象实在性 形式实在性表象世界
  • 简介:康德历史哲学是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不可或缺有机组成部分,更有学者将其视为与三大批判同样重要"第四批判"。但相较于康德知识论、道德哲学和美学等思想,康德历史哲学受到重视依然不够,这是与其重要地位很不相称。康德历史哲学并不是出于对历史兴趣而对其进行专门论述,而是康德目的论思想具体表现。康德正是通过历史哲学阐明了作为理性自律普遍法权道德在受制于自然因果必然性的人类中是如何可能,这一以法权道德为目的先验历史观是康德完成自己关于理性建筑术构想、最终统一自由与必然关键环节。

  • 标签: 康德 历史 自然 法权 道德 目的论
  • 简介:约纳斯认为,有三个特征把动物生命与植物生命区分开来:运动、知觉、情感。动物生命最大奥秘就在于它在直接关注间接满足之间所能够维持缺口。出于这一居间状态原则,动物运动、知觉情感都涉及主体-客体分裂。这一分裂处于整个动物性现象根基处,也处于动物离开生命植物模式根基处。约纳斯在这里所做就是理解这一分道扬镳性质。

  • 标签: 运动 感知 动物灵魂
  • 简介:实用主义与德国哲学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隐蔽而重要内在关联,这一关联最为突出地表现在新老实用主义对黑格尔观念论哲学批判继承上。美国新实用主义者理查德·罗蒂将这一关系概括为实用主义是一种自然黑格尔主义。在罗蒂这里,自然以及自然主义乃是作为先验哲学对立面,即"去先验"而得到论述。因为罗蒂所理解先验哲学基本上指就是康德哲学,从而忽视了德国观念论、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等人对先验哲学推进发展,如此一来也就无法看到后起先验哲学传统对近代表象主义认识论成功突破,这一突破最早同时也是最为成功地表现在黑格尔这里。黑格尔思辨逻辑学并不像罗蒂认为那样带来了一种先验哲学自然主义,而是将先验哲学导向了一种现象学本体论方向。罗蒂反表象主义走向了语言行为主义,但是他忽视了黑格尔式反表象主义策略。

  • 标签: 先验哲学 自然化 实用主义 语言行为主义 表象主义
  • 简介:前期维特根斯坦对于意义意谓概念非常关注,该对概念正确理解对于把握其语言哲学具有至关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围绕学界对于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该对概念翻译问题出发,分析比较弗雷格与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理解之间差异,并同时勾勒出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理解思想变化过程,分析清楚维特根斯坦认为只有命题具有意义,只有名字具有意谓原因,最后阐明揭示前期维特根斯坦意义图像论中命题如何具有意义逻辑语义根据

  • 标签: 前期维特根斯坦 意义 意谓 弗雷格
  • 简介:解神话纲领是20世纪德国著名神学家布尔特曼提出针对圣经新约中神话叙述解释方案。解神话作为一种圣经解释方法具有丰富解释学内涵。首先,解神话不是简单地去除神话,而是悬隔神话世界观思维方式,具有解释学之去蔽意义。其次,解神话不是把生存哲学强行套在圣经上,使之哲学、现代,而是借用其术语对圣经进行生存论分析,将去蔽后呈现出来意义阐明出来,具有解释学之建构意义。最后,解神话任务是在具有实践色彩宣道活动中得以实现,是通过人在宣道中信仰实践活动来解开圣经意义,体现为解释学实践智慧。

  • 标签: 解神话 去蔽 生存论分析 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