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生命教育在我国发展已有近二十年,但尚未形成可普及推广的课程体系,其主要原因在于本土生命教育课程缺乏核心内容和目标。基于过去十五年的文献回顾发现,本土生命教育课程在内容和目标上有三个核心要素,包括:一、现实生命的教育内容(身、心、社、物);二、超越生命的教育内容(信仰、道德、审美、死亡);三、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丰富生命知识、体验生命情感、提升生命价值、培养生命能力)。可以借鉴这些核心要素进一步开展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对传统课程的渗透。
简介:重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充分吸纳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创新成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全面从严治党,用纪律深化"四个着力",对巡视内容作了重大调整。
简介:<正>1918年春,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著作中,在预计到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将经历很长的过渡时期的基础上,谨慎地、实事求是地拟定了一个着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这个
简介:<正>意大利共产党于去年3月召开了第18次代表大会,制定了一条新路线。过去,意大利共产党曾执行过“历史性妥协”和“纲领政府”等路线,现在改行新路线,其缘由何在?新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现根据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简介:本文从特点和趋势两个部分对国外媒介性内容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特点包括兼顾内容分析和影响研究;研究结论各有不同;所研究的媒介对象涉及广泛;研究方法完善且多样。其趋势包括针对青少年和女性的研究增多;在青少年影响研究中引入亲子交流的变量,探讨干预和矫正措施;有关性越轨行为的研究在增加。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在最主要的媒介性内容实证分析和影响研究方面还相对缺乏,这既是国内研究的不足,也是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简介:思政教育的突破点在课堂。上海大学"大国方略"和"创新中国"课针对"教学方法改革意识不强"和"改革创新手段不新"等问题,在精彩优秀的思政课程打造方面作了探索,即,关注课程班学生视角,以学生真实感受为依据看到课程的学;关注任课教师视角,以教师的课堂感受为依据看待课程的教;从学校管理者视角,以思政教育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审视课程实施的效果。
简介:探讨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及原因,建议提高大学生主动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能力;完善高校民族精神培养体系;全社会积极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贡献力量;重视多方教育力量的协同作用。
简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30年,我们党召开了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聚焦“三农”,为亿万农民描绘未来发展的壮丽蓝图。
简介:当代青少年的情感匮乏是青少年成长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关注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而忽略其情感需求。现代心理学、人际神经生物学、脑科学等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生命早期情绪、情感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持续发展具有本体论意义。我们需要呵护、关爱生命早期的基础性情感,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和情感氛围。青少年社会教育者作为青少年的"重要他人",要提升自身的"情感性素质",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加强对青少年的情感关怀,融人于己,与其同在。
简介:建国十七年上海学校德育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49到1952年,废除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事训练和童子军训练课,取消公民科,开设政治课或政治常识课,并结合"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等政治运动,向学生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教育;从1953到1957年,受苏联的影响,停开了初一至高二的政治课,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贯彻到其他各个学科中,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突出劳动教育;从1958到1966年,恢复政治课,教授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党在各时期发表的重要文件,继续重视劳动教育,并积极开展学雷锋教育实践活动。
简介:针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师范生培养的角度出发,依照生命教育理论和方法,设计面向师范生的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以质性研究的方法,从"知""情""意"三方面评估课程实施效果,分析课程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及其原因,探究体验式生命教育在师范生培养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不仅能给学生带来知识的获得,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取得更多情绪体验,并促进其对未来发展的思考。这种课程的教学效果与生命教育的目的相一致,是生命教育的有效探索。
简介:上海大学近年先后开设的"大国方略"、"创新中国"两门课程,汇集多学科名师之力,通过多学科隐性教学内容、对话互动方式等多种途径,同时,通过对课程知识与价值观的活化与人化,从课程序列、教学内容、教学团队和教学方法等多个层面实现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渗透,走出了一条思政教育新路,也为各高校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课程文化,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参照。
简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在高等院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的法律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需要深刻且全面的理解这门课程的本质特点。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知识的教学策略,以期为相关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简介:上海大学于2014学年冬季学期开设的新型本科通设课"大国方略"系列课程采取了本校独创的"项链模式"。课程由不同领域学有专长的教授,组成团队。教授们各讲一段,借助课程内在的逻辑线索,形成整体的教学效果。该系列课程不追求给大学生一堆现成的结论,而是帮助他们学会思考和把握问题,如同给他们一双眼睛,使之避免"灯下黑",从而看懂中国,看懂世界,在国家的发展中,找准自己人生的定位。"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欢迎。其价值不但溢出了这门课程,甚至已经溢出了课程开发本身,成为一个对高校管理不无启示的案例。
简介:当前越来越多的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的高科技犯罪给侦查实务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符合公安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警务人才的培养成为各高校尤其是公安和政法院校的重要任务,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各院校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上进行了努力创新和改革。本文以西南政法大学的学科体系以及相关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对比研究,并综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优化该校所开设《电子侦防技术》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意见和建议。
本土生命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和目标:基于15年文献的回顾
紧扣“六大纪律” 深化巡视内容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后果和教训
意共新路线的由来和基本内容
国外媒介性内容对青少年影响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打造精彩优秀的思政课程——以“大国方略”系列课程为例
高校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及内容和途径研究
为八亿农民绘制美好蓝图——解读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几个重点内容
情感教育: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关键内容——从《青少年社会教育学》谈起
建国十七年上海学校德育课程发展述论
面向师范生的生命教育课程探索与实践
“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的思政教育与文化学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知识的教学探讨
“大国方略”的方略——给学生一双眼睛,看懂中国——“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策划思路与技巧
政法院校新工科《电子侦防技术》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西南政法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