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5年9月—2021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的32例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9例;年龄32~74(53.8±9.2)岁;三尖瓣置换术30例,三尖瓣成形术2例;16例于胸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16例经传统胸骨正中切口完成手术。观察患者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根据随访结果,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术后生存率。结果3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体外循环时间121.0(80.5,187.3)min,ICU停留时间4.0(2.0,10.5)d,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1.0(16.3,87.3)h,术后住院20.0(12.0,29.0)d。围术期死亡8例(25.0%,8/32),24例(75.0%,24/32)治愈出院。围术期主要并发症:32例患者中,低心排综合征6例(18.8%)、呼吸衰竭10例(31.3%)、再次气管插管8例(25.0%)、气管切开5例(15.6%)、肺部感染8例(25.0%)、胸腔积液5例(15.6%)、急性肾衰竭6例(18.8%)、急性肝衰竭1例(3.1%)、消化道出血2例(6.3%)、切口愈合不良3例(9.4%)。随访22例(91.7%,22/24),随访时间26.5(17.3,42.0)个月,随访期间死亡4例,18例存活患者中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均恢复至Ⅰ~Ⅱ级。患者术后1、2、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1.9%、68.5%、63.2%。结论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安全有效,围术期及术后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简介:摘要总结2019年4月至10月期间使用J-Valve介入瓣膜成功完成介入瓣中瓣技术治疗3例三尖瓣生物瓣膜毁损的临床经验。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术前评估提示外科常规开胸体外循环手术中/高危风险,EuroSCORE Ⅱ评分为19.50%~25.45%。手术成功率100%,1例术中输送器撤离时出现瓣膜轻度移位,同时置入第2枚瓣膜。围手术期无死亡,无脑血管事件,无介入瓣移位或脱落。术后抗凝方案使用华法林抗凝6个月,6个月后改为口服阿司匹林100 mg/天。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监测心脏功能、瓣膜流速和反流情况。术后随访26~32个月,无死亡事件,无脑血管事件,无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不良事件。术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Ⅱ级。肋间切口右心房穿刺使用J-Valve介入瓣中瓣技术可成功治疗三尖瓣生物瓣毁损,为再次开胸手术风险高的患者提供了相对安全可行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经导管介入三尖瓣置换装置LuX-Valve治疗三尖瓣反流(T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长海医院传统外科手术高风险的重度及以上TR患者12例。在全身麻醉、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X线透视的引导下行LuX-Valve植入术,手术采用经右前胸小切口、心房入路。主要终点为手术成功及器械成功。手术成功定义为成功植入瓣膜并撤出输送器,正确、稳定地放置瓣膜假体,并且在手术过程中未发生严重或危及生命的不良事件。器械成功定义为在术后30 d随访期间瓣膜功能满意[TR严重程度降低≥2级,三尖瓣跨瓣压差≤6 mmHg(1 mmHg=0.133 kPa)],未发生植入物移位、瓣膜故障、再介入治疗,无器械相关死亡、栓塞、传导系统紊乱以及新出现的心室分流等不良事件。结果12例患者的TR分级为重度至极重度,年龄(68.5±6.9)岁,其中女性7例。所有患者均有严重的右心衰竭典型症状。12例患者均达到手术成功,术中未发生死亡或转体外循环手术。LuX-Valve植入后,TEE检测结果显示8例无或者微量反流,3例轻度反流,1例中度反流。瓣膜植入时间为(9.2±4.2)min,患者术后在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为3.0(2.0,4.8)d。1例患者在术后第18天死亡,考虑与手术操作及器械无关。术后30 d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8例无或者微量反流,2例轻度反流,1例中度反流,11例患者达到器械成功。术后30 d随访期间存活患者中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的占比较术前高(6/11比0/11,P=0.012),并且没有发生与器械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使用LuX-Valve行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治疗重度TR是一种可行的、相对安全的方法,且具有可靠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三种三尖瓣成形术治疗中、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56例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左心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根据术式不同分三组:人工环成形组(A组)、自体心包条成形组(B组)、改良De Vega成形组(C组),每组52例。对术前、术后10 d、6个月、1、2年患者的心功能、心室射血分数、右心房横径、右心室内径、三尖瓣反流程度/cm2、肺动脉收缩压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三种方法治疗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近、中期临床效果。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无再次手术。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d、6个月、1、2年三组患者心脏B超复查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2年A组心脏B超指标明显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2年复查轻度以下三尖瓣关闭不全比例分别为A组100%、B组96.6%、C组92.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成形术均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有效治疗术式,近期效果相似,人工环成形中期效果更优,更适合功能性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而更远期疗效还有待于时间的推移进行统计学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探求一项超声新参数评估急性肺栓塞(APE)右心室-肺动脉(RV-PA)偶联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计算机断层肺血管造影确诊为APE的患者140例,依据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报道的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与肺动脉收缩压比值(TAPSE/PASP)截断值0.40 mm/mmHg将患者分为偶联组(99例)和解偶联组(41例)。测量两组患者的常规超声参数,获得多个超声参数比值,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筛选出能替代TAPSE/PASP比值的超声新参数,并绘制ROC曲线评估新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①一般情况:与偶联组相比,解偶联组年龄较大,伴随呼吸困难及下肢静脉血栓比例较高(均P<0.05);其余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超声参数:与偶联组相比,解偶联组三尖瓣反流速度(TRV)、三尖瓣反流峰值压差(TRPG)、PASP、右心室舒张末横径(RVTD)、下腔静脉(IVC)内径以及三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三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比值(E/e′)明显增大,TAPSE、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TAPSE/PASP比值、TAPSE/TRPG比值、TAPSE/RVTD比值以及s′/TRPG比值明显减小(均P<0.05)。③相关性分析:TAPSE/TRPG比值与TAPSE/PASP比值相关性最高(rs=0.970,P<0.001);分组后,解偶联组和偶联组TAPSE/TRPG比值与TAPSE/PASP比值仍然高度相关(rs=0.966、0.922,均P<0.001)。④ROC曲线分析:TAPSE/TRPG比值评估RV-PA偶联的曲线下面积为0.992,以0.625 mm/mmHg为截断值,提示RV-PA解偶联的敏感性为97.6%,特异性为92.9%。结论TAPSE/TRPG比值可作为一项反映RV-PA偶联的超声新参数,为临床识别风险较高、预后较差的APE患者提供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心脏起搏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lead-related tricuspid regurgitation,LRTR)是心脏起搏治疗中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本研究主要探讨引起LRTR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入选2017年2月到2018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首次植入起搏器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72例患者,结合二维+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植入术前、术后急性期(1周内)以及1年进行评价。起搏器植入后新发三尖瓣反流(TR)或反流程度加重的患者归为TR阳性组,无TR或反流程度不加重的患者归为TR阴性组,比较两组间TR比例、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起搏导线植入类型以及合并基础疾病等超声心动图和临床指标,并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可能引起LRTR的危险因素。结果72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与TR阴性组相比,TR阳性组患者TR呈中重度反流的比例明显升高,伴右心房、右心室内径增大以及右心室射血分数降低;TR阳性组患者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比例低(62.5%对85.7%,P=0.039),合并2型糖尿病的比例高(43.8%对14.3%,P=0.010),导线常引起三尖瓣隔叶(18.8%对0,P=0.009)、后叶(25%对1.8%,P=0.008)受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合并2型糖尿病(OR=6.425,95%CI 1.371~30.121,P=0.018)、导线引起后叶受限(OR=20.038,95%CI 1.097~265.991,P=0.043)是导致LRT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导线引起后叶受限是导致LRTR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三尖瓣下移畸形(EA)的外科治疗方法和中远期随访结果,探讨其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127例EA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男59例,女68例,年龄(9.5±3.7)岁(0.67~18.0岁),体质量(27.1±11.7)kg(6.4~76.0 kg)。术前经心电图诊断预激综合征13例。术前合并有室间隔缺损11例,房间隔缺损42例,卵圆孔未闭34例,肺动脉狭窄6例,三尖瓣关闭不全127例。治疗策略分为双心室矫治92例(房间隔开窗的双心室矫治20例)和一个半心室矫治35例(房间隔开窗的一个半心室矫治8例)。本组125例EA患儿采用锥形重建法进行房化右心室的折叠及三尖瓣成形,2例单纯行三尖瓣成形术。结果围手术期死亡6例(4.7%,6/127),死亡原因包括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肺部感染和脑出血。术后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1.6%),均安置永久起搏器。7例(5.5%)患儿术后因大量心包积液行心包开窗术。出院前所有患儿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三尖瓣关闭不全程度明显减轻,心功能明显改善。全组功能右心室/房化右心室(FRV/ARV)比值为0.87±0.37。双心室矫治组FRV/ARV为1.12±0.39,一个半心室矫治组FRV/ARV为0.48±0.2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5,P<0.001)。110例获得随访,随访率90.9%,随访时间3~96个月。3例(2.7%)术后中远期死亡。结论矫治EA的关键是解剖重建三尖瓣和右心室。根据三尖瓣发育情况及房化右心室与功能右心室的比例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EA矫治有良好的中远期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中、重度三尖瓣反流(TR)是一常见瓣膜病,以继发性(功能性)TR常见,原发性(器质性)少见。继发性(功能性)TR通常继发于左侧心脏瓣膜病或心肌疾病,合并中、重度TR与病死率增加独立相关。传统观点认为功能性TR一般只需以利尿剂为主的药物治疗。然而最近证据显示,长时间慢性TR引起的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可以导致不可逆的右心室心肌损伤,而成功的三尖瓣修复或置换可减少死亡。然临床实践中由于单纯三尖瓣手术死亡率高,开展并不普遍。近年来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术和置换术问世,尽管仍处于“婴儿”状态,但初步证明可行,近期效果良好,需大样本设计良好的临床试验证明其长期安全性及有效性。期待经导管治疗为三尖瓣这个“被遗忘的瓣膜”病变的治疗带来希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立性三尖瓣发育不良(TVD)的产前超声心动图特征,提高TVD的产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及山西省儿童医院产前诊断的7例TVD胎儿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总结TVD胎儿期的超声心动图特征。结果7例TVD胎儿中,6例合并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功能性闭锁并不同程度的肺动脉瓣反流,1例合并肺动脉发育细。TVD胎儿超声心动图特征为:①心轴明显左偏,心胸比值明显增大,右心增大,其中右心房显著扩大(本畸形重要特征);②三尖瓣瓣环位置正常,各瓣叶附着点正常,部分三尖瓣瓣叶增厚并关闭不全;③易合并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功能性闭锁或肺动脉瓣重度狭窄;④彩色多普勒显示三尖瓣大量反流,流速<350 cm/s(本畸形重要特征);⑤合并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功能性闭锁时,彩色多普勒显示动脉导管血流逆灌入肺动脉,肺动脉瓣可见不同程度的肺动脉瓣反流。结论胎儿期TVD具有典型超声心动图特征,主要为三尖瓣大量反流及右心房显著扩大,合并肺动脉瓣功能性闭锁时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对产前咨询及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孤立性三尖瓣手术术式的疗效,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以及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从建库至2021年9月30日的所有孤立性三尖瓣手术的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阅读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以及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共10 023例患者,其中三尖瓣成形组(TVP组)4 749例、三尖瓣置换组(TVR组)5 27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孤立性三尖瓣成形及置换的合并院内病死率分别为8.4%对9.9%, OR=0.64(0.44, 0.93);随访3个月以上病死率13.9%对16.1%,OR=0.91(0.49,1.69);起搏器置入率7.9%对26.4%,OR=0.24(0.21,0.30);院内卒中率14.4%对10.3%,OR=1.41(0.98,2.04);院内肾衰竭率12.4%对15.6%,OR=0.81(0.72,0.92)。结论与三尖瓣置换相比,孤立性三尖瓣修复术与更低的院内病死率、肾功能衰竭和起搏器置入术相关,远期病死率及院内卒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在二者均可作为选择的情况下,推荐三尖瓣修复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评价孕中晚期胎儿三尖瓣反流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常规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三尖瓣反流的80例孕中晚期孕妇的临床资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三尖瓣反流速度、三尖瓣反流彩束占右心房比、右心房内径与左心房内径比、静脉导管A波流速,记录胎儿预后。其中,生理性反流49例(对照组),产后超声或引产后胎儿尸体解剖发现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或发现有影响胎儿心脏功能的非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31例(异常组)。结果异常组三尖瓣反流速度、三尖瓣反流彩束占右心房比、右心房内径与左心房内径比明显高于对照组[(243.39 ± 100.31)cm/s比(120.23 ± 40.12)cm/s、(45.9 ± 12.3)%比(15.4 ± 2.3)%和1.30 ± 0.32比1.08 ± 0.04],静脉导管A波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7.96 ± 3.21)cm/s比(35.01 ± 4.58)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49例患儿于出生后1个月内复查心脏超声,15例示三尖瓣反流消失,34例示三尖瓣反流有不同程度减轻。异常组31例中,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23例,非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8例;新生儿期死亡4例,胎死宫内2例,引产8例,出生后状况良好17例,生后1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反流减轻或消失。结论产前超声检测胎儿三尖瓣反流具有重要意义,可根据病因及反流程度评估胎儿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手术治疗的成年三尖瓣下移畸形(EA)患者的远期预后,并初步探索其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2004年3月至2008年12月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48例非手术治疗的成年EA患者。收集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胸部X线检查,记录患者的生存情况。依据经胸超声心动图计算三尖瓣下移隔叶分隔比(SLAr),将病例分为3组:SLAr<0.45组(18例)、0.45≤SLAr≤0.60组(21例)及SLAr>0.60组(9例);依据胸部X线片计算胸心比(CTR)。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患者的远期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8例EA患者,男性19例,初次确诊年龄为(21.3±11.1)岁。42例患者(87.5%)合并心律失常,表现为预激综合征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6例,右束支传导阻滞37例,心房颤动2例。随访时间为(148.8±16.8)个月,无失访,随访率为100%。随访期间死亡9例(18.8%):心原性死亡6例(12.5%),其中心力衰竭3例,心律失常1例,猝死2例;意外事故死亡1例;不明原因死亡2例。随访期间SLAr<0.45组、0.45≤SLAr≤0.60组和SLAr>0.60组的生存率分别为17/18、90.5%(19/21)及3/9。依据Kaplan-Meier生存曲线,3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和78%,10年生存率分别为94%、95%和44%。7例患者出现活动耐量下降、心力衰竭,其中SLAr>0.60组6例,0.45≤SLAr≤0.60组1例。2例患者发生脑血管栓塞事件。快速心律失常发作时间超过24 h者3例。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SLAr<0.45组比较,SLAr>0.60组的死亡风险更高(HR=12.375,95%CI 1.692~22.146,P=0.015);CTR≥0.65患者死亡风险是CTR<0.65患者的1.306倍(HR=1.306,95%CI 0.417~12.754,P=0.038)。结论非手术治疗的成年EA患者常合并心率失常,SLAr>0.60及CTR≥0.65与患者远期死亡相关。对于合并心律失常的EA患者,应积极建议药物或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生物瓣和机械瓣行三尖瓣置换术患者的短期和长期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入选北京安贞医院1993年11月至2018年8月期间273例接受三尖瓣置换术治疗的患者。比较置换机械瓣与生物瓣患者的短期和长期生存率。结果应用机械瓣行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106例,应用生物瓣的患者167例,术后随访1~22年,随访(8.2±5.6)年。机械瓣组短期死亡16例(15.1%),生物瓣组短期死亡22例(13.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3)。机械瓣组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1.9%、77.9%、75.5%,生物瓣组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8.0%、73.1%、65.9%。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长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结论三尖瓣置换术的短期和长期病死率依然较高,但无论采用机械瓣还是生物瓣,两者的短期和长期生存率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