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双额冠状骨瓣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86例,按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行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对照组行双额冠状骨瓣开颅减压术。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恢复良好33例,中残2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对照组恢复良好22例,中残9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4例。观察组恢复良好率(76.74%)明显高于对照组(51.26%;P<0.05)。两组术前颅内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3、7d颅内压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切口疝1例、颅内感染3例、急性脑膨出2例、脑积水2例、脑脊液漏2例;对照组术后发生切口疝4例、颅内感染4例、急性脑膨出3例、脑积水4例、脑脊液漏8例。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3.26%)明显低于对照组(53.49%;P<0.05)。结论双侧标准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可有效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充分减压,疗效好,并发症少。
简介:对颅骨缺损进行修复的目的,不仅包括修复缺损,还应矫正轮廊畸形。若要达到二者和谐统一,需要有性质稳定、可靠的生物材料作为基础,以及简单易行的修复方法。随着医学、影像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各种生物材料应运而生,这些材料所具备的实用性强、操作简便、可终生保持形态且可缩短手术时间等优点,使它们在颅骨修复术中的应用率逐年增加。但生物材料移植后由于无法被机体所吸收,仍然存在排异和炎症反应、难与宿主组织相容且手术后感染率高等诸多并发症。而采用自体颅骨瓣修复颅骨缺损则无异物反应且远期并发症少,即使在当今,自体颅骨的骨质结构及转导、诱导成骨的潜能,仍是异源性生物材料和其他合成材料无法比拟的,因此是颅骨重建优先选择的材料之一。
简介:目的确立内镜经鼻岩尖手术中序贯性组合式的解剖标志。方法通过内镜经鼻入路对3具(6侧)新鲜冰冻尸颅及5具(1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进行岩尖区解剖,观察入路过程中的解剖标志并拍照和摄像记录。结果内镜经鼻岩尖手术可按照入路过程分为5阶段,即鼻腔、鼻咽、鼻窦、翼腭窝、岩尖阶段。每一步骤中均可找到一组相对固定、在术中可作为路标的标志,分别为:鼻腔阶段标志、鼻咽阶段标志、蝶窦阶段标志、筛窦阶段标志、上颌窦阶段标志、翼腭窝阶段标志及岩尖阶段标志。结论内镜经鼻岩尖手术可根据术中依次涉及的腔隙,在每个阶段中参照一组解剖标志,而不是单一标志进行下一步操作。参照这些序贯性组合式的解剖标志,可精确和安全地进行内镜经鼻岩尖区手术。
简介:颅骨缺损修补术是神经外科常见手术,修补材料的选择是颅骨修补成败的关键。理想的骨替代材料应具备一定的强度,质量轻、延展性好、不导热、易于灭菌和保存、惰性(不易起生化反应)、射线易透性、无磁性、美观、材料易得且价格便宜等特点;而且具有手术后不易变形移位,同时具有转导成骨作用和诱导成骨作用,手术后移植物反应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虽然目前临床应用的颅骨修补材料很多,但就修补材料本身的特性与手术后效果而言,自体颅骨移植可能是目前最佳的修补材料。由于采用自体颅骨材料修补涉及到颅骨保存、保存前与修补前的颅骨处理、修补后颅骨吸收与愈合等诸多问题,故临床尚未普及应用,因此非生物材料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中持续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明确的符合急诊去骨瓣减压手术指征的24例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治疗组)进行术中全程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方法。并与同期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的25例患者(对照组),比较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中持续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方法。有助于术中精确控制性减压,减少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术中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对改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