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克罗恩病(CD)肛瘘根治性手术结局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行二期根治性手术治疗的31例CD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根治性手术前均接受一期挂线引流术及规范内科药物治疗并经术后MRI确认引流效果良好。根据根治性手术治疗结局分为手术治愈组(n = 23)和手术失败组(n = 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每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PLT)、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在一期挂线引流术前和二期根治性手术前的差异。结果CD肛瘘患者接受二期根治性手术的临床治愈率为74.2%(23/31)。手术治愈组一期挂线引流术前直肠炎比例(8.70%比50.00%,P = 0.026)、一期挂线引流术前多个内口或多条独立瘘管的比例(21.74%比75.00%,P = 0.012)、二期根治性手术前PLT[240.0(202.0,277.0)× 109/L比319.5(247.3,385.5)× 109/L,P = 0.04]均低于手术失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治愈组二期根治性手术前PLT [240.0(202.0,277.0)× 109/L比300.9(230.0,413.0)× 109/L,P = 0.004]、HB[136.0(114.0,144.0)g/L比127.0(107.0,137.0)g/L,P = 0.004]、ALB[43.10(39.62,47.41)g/L比40.45(36.58,42.58)g/L,P = 0.011]及BMI[19.93(17.99,21.22)kg/m2比18.22(16.61,19.38)kg/m2,P<0.001]较一期挂线引流手术前指标均明显改善,而CRP和ESR在2个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失败组在二期根治性手术前所有上述指标较一期挂线引流术前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除初诊时存在直肠炎和多个内口或多条独立瘘管外,CD肛瘘二期根治性手术前PLT水平也是影响手术结局的因素,二期根治性手术前BMI、HB、ALB、PLT较一期挂线引流术前的改善情况可作为根治性手术的筛选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梅毒螺旋体在二期梅毒皮疹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组织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通过组织病理检查,并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查确诊的二期梅毒患者41例,分析皮损组织切片的免疫组化结果,并以此为分组依据,分析不同组间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的差异。对连续数据使用t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评估两组间差异;对分类数据使用卡方或Fisher精确检验来评估组间差异。结果免疫组化检查显示,42份二期梅毒皮损切片中,68.3%存在梅毒螺旋体,主要分布于表皮下部及真皮浅中层。以斑疹为主的二期梅毒疹的梅毒螺旋体阳性率[80%(16/20)]较以丘疹为主的二期梅毒疹[50%(11/22)]高(P < 0.05)。在10种病理特征中,免疫组化阳性组较阴性组更常表现出皮突延长(P < 0.05)、基底细胞液化变性(P < 0.05)、角质层中性粒细胞浸润(P < 0.05)、苔藓样浸润模式(P < 0.05)、点状角质形成细胞坏死(P < 0.05)。免疫组化显示有较多数量梅毒螺旋体的切片表现出更多病理特征(H = 17.914,P < 0.001)。梅毒螺旋体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有大量(8份)、中量(14份)及少量(5份)梅毒螺旋体的切片分别平均有8种、7种及6种梅毒特异性组织病理特征;15份梅毒螺旋体免疫组化阴性的组织切片平均只有4种病理特征。结论免疫组化可以显示梅毒螺旋体在二期梅毒皮疹中的分布,梅毒螺旋体含量较多的组织切片显示更多的梅毒特异性病理特征。
简介:摘要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20例患者,其中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6例,脑室炎合并脑积水7例,脑室出血2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4例,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脑膜炎1例。所有患者均行脑室-腹壁长程外引流术,其中位引流时间为46.2 d(范围为28~180 d)。20例患者无一例发生引流口感染、逆行皮下隧道感染、头皮或腹壁切口感染。其中18例患者行二期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无一例发生颅内或腹腔感染。术后5例颅内感染患者的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13例患者的脑积水症状缓解。
简介:摘要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20例患者,其中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6例,脑室炎合并脑积水7例,脑室出血2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4例,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脑膜炎1例。所有患者均行脑室-腹壁长程外引流术,其中位引流时间为46.2 d(范围为28~180 d)。20例患者无一例发生引流口感染、逆行皮下隧道感染、头皮或腹壁切口感染。其中18例患者行二期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无一例发生颅内或腹腔感染。术后5例颅内感染患者的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13例患者的脑积水症状缓解。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耳廓再造二期立耳术中利用废弃的自体真皮、脂肪组织注射移植治疗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57例单侧小耳畸形合并同侧轻、中度颜面短小畸形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同期治疗组(32例,女13例, 男19例, 年龄6~33岁, 平均12.5岁)与传统治疗组(25例,女10例, 男15例, 年龄6~21岁,平均11.3岁)。同期治疗组在行改良Nagata法耳廓再造术二期立耳术(颅耳角成形术)的同期以自体真皮、脂肪组织注射填充治疗患侧颜面短小畸形;传统治疗组仅行改良Nagata法耳廓再造术二期立耳术。术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手术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效果满意率。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期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282.0±3.4)min]较传统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243.0±3.1)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84,P<0.05);同期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9.4±0.3)d]与传统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9.5±0.2)d]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6,P>0.05);同期治疗组手术常见并发症发生率(12.5%,4/32)与传统治疗组(12.0%,3/25)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同期治疗组术后效果满意率(90.6%,29/32)高于传统治疗组(56.0%,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81,P<0.05)。结论耳廓再造术同期利用废弃自体组织移植注射治疗半侧颜面短小畸形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同时并没有显著增加平均住院天数及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平均手术时间虽略有延长,但减少了患者总体手术次数,节约了医疗资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肠造瘘术后二期手术方式的选择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35例新生儿期曾接受肠造瘘手术患儿,二期行根治手术。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均行钡灌肠造影、24 h延迟拍片、肛门直肠测压等检查,术中根据个体病情行多点肠管活检及快速冷冻病理检查,结合术中探查情况决定具体手术方式。术后观察有无吻合口瘘、肠梗阻、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及肠功能恢复、排便情况、营养状况等中远期效果。结果9例诊断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行关瘘术;16例诊断为NEC合并肠狭窄,行狭窄肠管切除吻合术+关瘘术;10例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其中5例为全结肠型巨结肠,行Soave巨结肠根治术,3例为长段型巨结肠,行结肠次全切除Deloyers法翻转升结肠肛管吻合术+再次造瘘,2例为常见型巨结肠,行经肛门巨结肠治疗术+关瘘术。术后1例吻合口瘘并感染性休克,1例切口裂开,3例黏连性肠梗阻,1例左侧肺实变。随访3~36个月,恢复尚可。结论对于新生儿期行肠造瘘手术患儿,二期手术前应详细追问病史,钡灌肠造影、24 h延迟拍片、术中多点肠管活检等检查结合术中探查情况,有助于选择合适个体化手术方案,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儿远期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于唇裂二期患者唇珠畸形修复的手术方法。方法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39例[男17例,女22例;年龄18~29(21.46±2.8)岁]唇裂二期患者资料,均采用垂直转向红唇瓣重建唇珠。术中将裂缘侧唇珠区域组织复位,同时用垂直转向的红唇补充红唇组织,深面肌肉组织瓣补充唇珠组织容量。测量术前后唇珠区红唇垂直向宽度和唇珠突度,两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调查术后效果患者自我评估,评估唇珠重建效果。结果垂直转向红唇瓣术后患者唇珠结构明显,唇珠形态饱满、居中,唇部整体形态立体感增强。无不良并发症。术后随访28例患者,平均9.71个月。术后中线处、裂侧唇峰、裂侧短臂中点处唇红宽度分别为(6.35±0.87) mm、(7.75±1.03) mm、(7.48±0.97) mm,与术前(5.32±0.91) mm、(3.98±0.89) mm、(4.30±0.86) mm比较明显增加,术前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唇珠突度(0.83±0.51) mm较术前(0.38±0.46) m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转向红唇瓣重建唇珠有效率27例(96.4%)。结论垂直转向红唇瓣修复是一种用于唇裂二期唇珠重建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后超薄斜行筋膜瓣在Nagata耳再造二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疗美容科2015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54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2例,女12例,年龄8~31岁。一期行肋软骨耳支架植入,二期采用耳后超薄斜行筋膜瓣包裹支架加游离植皮,行耳再造手术,重建颅耳角,术后定期随访。结果54例中48例植皮完全成活,其中8例术后有积血,经换药后创面愈合。术后患者均获6~24个月随访,患侧颅耳角形态、结构良好,皮肤颜色与健侧接近。结论在Nagata耳再造二期手术中,耳后超薄斜行筋膜瓣血供可靠,创伤小,耳后不臃肿,手术效果好,是包裹耳后支架的良好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的91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施行ERAS分为ERAS组(52例)和对照组(39例)。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入院率。结果ERAS组手术时间为(281.35±37.42)min,术中出血量为(253.27±156.64)ml,与对照组[(268.72±29.04)min、(310.26±187.50)ml]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开始流质饮食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入院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ERAS可以促进RC患者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且不增加30 d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再入院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效果。方法选取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接受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围术期给予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康复指标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术后胸管留置、尿管留置、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住院天数分别为(4.74±1.14)d、(8.10±2.08)d、(10.73±2.07)d、(18.36±2.28)d、(12.63±2.27)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7.70±1.26)d、(11.96±2.16)d、(15.96±1.1)d、(21.36±2.24)d、(16.75±2.52)d(t=9.85、7.28、12.47、5.31、6.87,均P < 0.001);观察组术后3、7 d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为(4.25±0.39)分、(3.60±0.1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24±0.63)分、(4.46±0.16)分,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25%(2/3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0%(8/32)(t=15.19、22.88,P < 0.001;χ2=4.27,P < 0.039);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量表(QLQC30)中躯体、社会功能及情感认知、健康状况评分和总评分分别为(62.13±5.69)分、(70.58±7.17)分、(65.80±6.36)分、(55.28±4.37)分、(63.37±5.58)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41±5.48)分、(55.49±7.45)分、(46.43±5.18)分、(42.58±4.52)分、(49.26±5.43)分(t=6.96、8.26、13.36、11.43、10.25,均P < 0.001)。结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围术期给予患者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提高康复效果,使患者生活质量实现更好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短缩二期延长治疗下肢Gustilo ⅢC型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急诊收治的12例下肢Gustilo ⅢC型开放性骨折的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22~67岁,平均41.2岁。所有患者均伴有骨与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下肢神经、血管损伤。软组织缺损面积4 cm×2 cm~17 cm×12 cm;主干血管清创后短缩1.2~8.3 cm,平均4.2 cm;神经断端清创后短缩1.0~8.1 cm,平均4.0 cm;胫骨干缺损长度2.0~9.6 cm,平均6.3 cm。所有患者均急诊一期彻底清创,骨折处短缩外固定支架固定行骨搬运。记录骨延长牵张速度、带架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评分标准评定下肢功能。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14~32个月(平均19.1个月)随访,12例患者肢体均存活且未发生严重感染。12例患者肢体短缩长度2.0~8.2 cm(平均3.6 cm)。骨搬运速度平均0.87 mm/d;带架时间11~16个月(平均13.2个月)。所有患者骨愈合时间10~14个月(平均11.2个月)。7例患者术后马蹄内翻畸形,2例出现Dahl分级3级以下的针道感染。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评分标准评定下肢功能:优8例,良3例,可1例。结论一期短缩二期利用外固定技术行肢体延长及骨搬运治疗,降低了下肢Gustilo ⅢC型开放性骨折的保肢风险及手术难度,临床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围术期管理专题活动在肺癌根治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9年1-12月行肺癌根治术患者5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4例和对照组279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依据围术期管理进行专题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次排痰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依从性为86.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25%(χ2=38.56,P < 0.001);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评分为(80.71±10.51)分,高于对照组的(65.07±7.28)分(t=21.10,P < 0.001),两组护理技术、护理态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4%(χ2=13.25,P < 0.001);观察组术后第1次排痰时间、拔管时间分别为(17.22±2.65)h、(68.20±3.14)h,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1.02±2.55)h、(74.55±3.00)h(t=17.71、25.07,均P < 0.001)。结论基于围术期管理专题的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肺癌根治术患者的依从性,并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加快患者的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原位固定二期截骨矫形分期联合手术矫治儿童肱骨外髁骨不连合并肘外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小儿骨科诊疗中心收治8例儿童肱骨外髁骨不连合并肘外翻患儿资料。男5例,女3例;左侧5例,右侧3例;受伤年龄为6~14岁(平均1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6年(平均4年)。一期手术采用骨不连断端清理,骨块原位空心钉加压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术。在骨不连愈合和肘关节功能正常后二期行肱骨髁上内翻截骨矫形术。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提携角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4.5个月(27~64个月)。一期手术后肱骨外髁陈旧性骨折骨不连愈合时间平均81.3 d(55~120 d);二期截骨矫形手术后所有截骨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51.1 d(45~60 d)。术前、末次随访时患儿肘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29.0°±4.6°、138.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例患儿健侧的提携角平均5.4°(3°~8°)。术前、末次随访时患儿患侧的提携角分别是31.9°±4.7°(25°~42°)、4.0°±2.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MEPS评分为(57.5±6.5)分,良4例,差4例;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为(95.9±3.4)分,优秀6例,良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期原位固定骨不连断端清理,骨块原位空心钉加压固定,自体髂骨植骨;二期肱骨髁上内翻截骨矫形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不连合并肘外翻畸形,手术效果良好,术中对外髁骨块血供的保护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简介:摘要患者男性,42岁,诊断右肝及尾状叶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属于肝癌晚期(中国肝癌分期-IIIb期)。经程序性死亡蛋白-1单抗+抗血管生成靶向药+肝动脉灌注化疗转化治疗后成功降期,行开腹右半肝切除+右尾状叶切除+胆囊切除+门静脉取栓+肝门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证实病灶达到完全病理缓解。患者于术后20 d顺利出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颈椎化脓性脊柱炎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0年12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颈椎化脓性脊柱炎2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4例,女6例;年龄(60.2±12.6)岁(范围40~87岁)。术前均行血培养、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实验室检查,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抗生素选择及使用。术前、术后3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评估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adic Association,JOA)评分、Frankle神经功能分级,并测量颈椎前凸Cobb角、病变节段角。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病原学检查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链球菌4例,大肠埃希菌2例,余5例细菌培养阴性。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3±6.7)个月。WBC、ESR、CRP术后3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下降(F值分别为17.90、30.65、18.64,均P<0.001);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1.35±0.49)分、12个月为(1.15±0.48)分较术前(4.95±1.10)分均明显降低(F=176.12,P<0.001);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15.40±1.93)分、12个月为(16.06±1.36)分较术前(11.45±2.78)分均明显好转(F=65.33,P<0.001)。术后即刻C2~C7颈椎前凸Cobb角为14.45°±4.36°、12个月为13.70°±3.15°较术前8.25°±4.36°明显增大(F=72.54,P<0.001)。术后即刻病变节段角为3.60°±1.90°,术后12个月为2.90°±1.44°较术前-3.6°±5.2°(负值表示后凸畸形)明显增大(F=42.49,P<0.001)。术后12个月随访时所有植骨区域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二期后路固定治疗颈椎化脓性脊柱炎可有效进行椎管内减压,改善患者疼痛及神经功能,并可恢复颈椎稳定、矫正后凸畸形,临床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离断指足背跗外侧动脉供血寄养二期回植再造拇指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0年12月—2021年10月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拇指再造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9~65(42.1±11.1)岁。12例患者共有51个离断手指,其中离断拇、示、中、环、小指4例,拇、示、中、环指3例,拇、示、中、小指2例,拇、中、环、小指2例,拇、示、中指1例。一期清创后拇指缺损Ⅲ度2例、Ⅳ度4例、Ⅴ度6例。12例51个断指中,10例14指行断指再植术;12例37指不能再植,其中12例12指符合作为再造拇指的供指条件(拇指9例、环指2例、示指1例)。患者一期行手部清创、断指再植、创面覆盖,符合再造拇指条件的12指均寄养于足背,供血动脉均为跗外侧动脉。寄养指成活后,二期行寄养指回植再造拇指。一期手术术后观察寄养指的皮肤色泽、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指腹张力,判定手指血管是否畅通,寄养指是否成活。二期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再造拇指的血液循环情况,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感觉、运动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再造拇指功能。结果12例12指行一期足背寄养术,术中吻合血管顺利,均一次通血成功;手术时间4.2~7.9 h,平均6.2 h;术中出血量250~750 mL,平均520 mL。一期术后足部寄养指颜色红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1~3 s,指腹张力适中,切口一期愈合,寄养指均成活。一期手术1~4个月后行二期寄养指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时间3.0~5.5 h(平均4.1 h),术中出血量110~310 mL(平均220 mL);术后再造拇指颜色红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1~3 s,指腹张力适中,无血管危象发生,切口一期愈合,再造拇指均成活。二期术后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0个月。再造拇指骨折愈合时间1.5~4.0(2.1±0.5)个月。12例12指再造拇指中,3例3指发生肌腱粘连,其中1指行肌腱松解、2指拒绝松解继续功能锻炼。随访期间再造拇指外观良好,指腹无萎缩,拇指触觉、痛觉、温度觉及运动恢复满意,再造指能与其他手指配合完成抓、握、捏等基本动作。术后6个月再造拇指功能优2例、良7例、可3例。结论足背外侧是寄养指良好的寄养部位,跗外侧动脉是寄养指可靠有效的供血动脉,对多指离断、拇指缺损患者采用离断指一期足背跗外侧动脉供血寄养、二期回植再造拇指安全可行,临床效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