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胆囊结石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外科常见病。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是胆囊结石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高发群体,其外科诊疗策略需要个体化制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所在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综合选择合理的诊疗方法。对于身体状况较好,能耐受手术者建议以手术治疗为主,首选是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主的微创手术。对于病情复杂或者患者全身情况不适宜行腹腔镜手术等情况,开腹手术更为适宜,可同时配合应用其他微创治疗措施。对于无法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可选择穿刺、内镜、介入等手段,联合药物进行保守治疗,争取获得手术治疗机会或改善预后。本文收集国内外最新研究文献,对老年人胆道生理及老化特点、胆囊结石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与治疗最新研究进展作一回顾及综述。希望本文能对此类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并对未来研究进行思考与展望。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以腹痛、发热起病的青年男性患者,临床诊断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明确。在胰腺炎恢复过程中,患者出现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大肠杆菌感染及巨细胞病毒血症,并在使用抗生素后多次发生严重过敏反应,但亦不能完全以药物过敏解释。本文通过对同一患者中出现多种疾病的病程进行详细分析,分析相互之间的可能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肝酶升高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早期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8年12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9例合并肝酶升高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25例,年龄(57.59±15.30)岁,年龄范围29~84岁;所有患者均予以保肝和抗生素治疗,共有18例患者接受7 d内早期手术治疗设为手术组,首次入院只接受保肝、抗生素等治疗的2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两组入院时的总胆红素、白细胞及胰酶指标;(2)两组入院时和入院3 d后的肝酶各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3)两组住院时间、出院后胆结石相关事件(胆结石相关急诊发生率、再住院手术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两组的总胆红素、白细胞及胰酶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的肝酶各指标(ALT、AST、GGT)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3 d治疗后的肝酶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手术组患者ALT、AST、GGT分别是161.00(83.75,237.75) U/L、63.50(49.50,257.75) U/L、245.50(66.75,549.75) μmol/L,对照组分别是187.00(64.00,335.50) U/L、104.00(53.50,355.00) U/L、299.00(136.50,455.00) μmol/L,经保肝和抗生素等治疗3 d后,手术组患者ALT、AST、GGT分别是77.50(52.00,111.00) U/L、41.50(33.00,53.75) U/L、190.50(65.00,372.00) μmol/L,对照组分别为67.00(23.50,129.50) U/L、37.00(26.00,61.50) U/L、187.00(90.50,337.00) μmol/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住院时间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89±3.41) d比(11.05±4.57) d,P>0.05]。经12个月的随访,出院后胆结石相关事件上,胆结石相关急诊发生率手术组(5.6%)低于对照组(33.3%),再住院手术率手术组(5.6%)显著低于对照组(4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保肝和抗生素治疗能有效降低该类患者的肝酶指标,改善后施行早期手术治疗是彻底且安全的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58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引流组与腹腔镜组,每组79例。引流组予以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腹腔镜组予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记录胃肠功能变化及炎症因子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治疗总有效率(97.46%,77/79)高于引流组(88.60%,70/79),P<0.05。与引流组比较,腹腔镜组炎症因子水平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肛门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1.26%,1/79)低于引流组(8.86%,7/79),P<0.05。结论对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效果优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快速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藏高海拔地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C)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陆军第九五四医院收治的182例行手术治疗A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6例,女126例;年龄为(41±13)岁。182例患者中,行开腹胆囊切除术61例,设为开腹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21例,设为腹腔镜组。观察指标:(1)高海拔地区ACC的临床特征。(2)手术情况。(3)术后并发症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或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高海拔地区ACC的临床特征。182例患者中,症状持续时间<3 d、3 d至1个月、>1个月且≤12个月、>12个月分别为37、43、57、45例,术前有合并症77例。(2)手术情况。2例开腹组患者术中探查见胆总管结石,遂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9例腹腔镜组患者中转开腹,其中粘连严重无法有效确切止血3例,Calot三角解剖变异6例,中转开腹率为7.438%(9/121);其他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开腹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留置引流管例数,疾病病理学类型(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坏疽穿孔),术后白细胞,术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09±42)min,50(45,100)mL,(16.1±1.5)h,(31.4±11.9)h,33例,25、27、6、3例,(6.8±1.9)×109/L,72.7%±7.4%,(7.3±1.7)d;腹腔镜组上述指标分别为(98±43)min,20(20,50)mL,(12.9±1.4)h,(26.7±12.1)h,51例,56、51、9、5例,(7.1±2.4)×109/L,70.5%±8.7%,(6.4±1.7)d;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75,t=14.41、2.46、3.45,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例数、疾病病理学类型、术后白细胞、术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6,χ2=2.33、0.84,t=-0.71、1.66,P>0.05)。(3)术后并发症情况。61例开腹组患者中,7例发生术后并发症;121例腹腔镜组患者中,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P>0.05)。(4)随访情况。182例患者中,115例获得随访(开腹组35例,腹腔镜组80例),随访时间为12(3~24)个月。随访期间,35例开腹组患者中,腹痛黄疸1例,经检查诊断为胆总管结石,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后好转;腹上区疼痛伴发热2例,予以抗感染治疗后好转。80例腹腔镜组患者中,腹上区疼痛1例,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1例,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西藏高海拔地区ACC术前合并症比例高、多数患者病史长、胆囊穿孔化脓发生率高,LC治疗高海拔地区ACC安全有效,较开腹手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早期与延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行LC治疗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106例,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早期组(51例)和延期组(55例),早期组于发病72 h内进行手术,延期组于发病72 h后进行手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免疫功能及肝功能。结果早期组术中出血量[(63.11±8.18)mL]少于延期组[(92.39±7.23)mL,t=19.558,P<0.001],手术时间[(49.53±6.33)min]、肛门排气时间[(23.24±4.65)h]、住院时间[(6.38±1.23)d]均短于延期组[(63.24±5.42)min、(32.88±5.78)h、(8.34±1.54)d,t=12.004、9.415、7.204,均P<0.001]。两组患者中转开腹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7,P>0.05)。早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6/51),延期组为7.27%(4/5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5,P>0.05)。术后3 d ,早期组CD3+、CD4+/CD8+分别为(37.81±4.29)%、(1.32±0.29),均高于延期的(32.56±5.26)%、(1.21±0.23)(t=5.605、6.379,均P<0.001);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分别为(21.05±5.16)μmol/L、(71.58±9.36)U/L、(175.73±19.64)U/L,均低于延期组的(27.81±5.14)μmol/L、(82.54±12.35)U/L、(214.62±20.58)U/L(t=6.921、7.893、9.865,均P<0.001)。术后5 d,早期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分别为(14.63±4.58)μmol/L、(42.13±8.24)U/L、(137.72±17.62)U/L,均低于延期组的(18.67±6.45)μmol/L、(59.64±11.29)U/L、(162.76±18.39)U/L(t=3.692、8.265、7.462,均P<0.001)。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早期行LC手术治疗,可有效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减轻免疫损伤,改善围术期指标,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序贯应用保守治疗、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一期胆管缝合(PDC)治疗胆总管结石(CBDS)合并胆囊结石伴急性胆管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多中心CBDS合并胆囊结石伴急性胆管炎397例患者临床资料,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230例、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95例和日照市中心医院72例。序贯应用保守治疗、PTCD和LC+LCBDE+PDC进行治疗。分析PTCD至LCBDE时间间隔、PTCD后血清总胆红素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下降情况、LC+LCBDE+PDC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术后腹腔引流管及PTCD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入组患者33例,男性15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7.5岁。经PTCD引流后,血清总胆红素从(148.3±36.8)μmol/L降至(32.6±5.9)μmol/L,ALT从(172.6±26.9)U/L降至(45.7±7.2)U/L,PTCD至LCBDE时间间隔(25.3±2.6)d。手术时间(95.4±14.2)min,术中出血量(35.2±9.5)ml,术后住院时间(12.4±3.5)d。腹腔引流管和PTCD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0.6±2.3)d和(25.8±4.7)d。术后发生胆瘘3例(9.1%)、腹腔出血1例(3.0%)、胆道出血1例(3.0%)、脐部切口感染1例(3.0%)、胆总管下端狭窄2例(6.1%),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序贯应用保守治疗、PTCD和LC+LCBDE+PDC治疗CBDS合并胆囊结石伴急性胆管炎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方式,可作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的替代,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8年10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的386例AIL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相关诊断标准筛选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208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129例和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49例。分析AILD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比例、基本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如白蛋白、ALP、GGT等的变化。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ILD、AIH、PBC和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比例比较[分别为32.9%(127/386)、28.8%(60/208)、36.4%(47/129)和40.8%(20/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胆囊结石的AILD患者以多发和小结石(最大径<1 cm)为主,分别占45.7%(58/127)和57.7%(60/104)。合并胆囊结石的AILD患者首诊年龄、首诊肝硬化比例、ALP、GGT水平均高于未合并胆囊结石的AILD患者[分别为(60.5±11.5)岁比(57.6±11.5)岁,53.5%(68/127)比42.1%(109/259),154.00 U/L(89.00 U/L,257.00 U/L)比125.00 U/L(86.00 U/L,212.00 U/L),169.00 U/L(79.00 U/L,343.00 U/L)比128.60 U/L(48.00 U/L,284.00 U/L)],而白蛋白水平低于未合并胆囊结石者[(36.46±7.30) g/L比(38.34±7.58) g/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61,χ2=4.506,Z=-2.192、-2.443,t=2.322;P均<0.05)。≥60岁AILD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比例高于<60岁患者[37.6%(73/194)比28.1%(54/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8,P=0.047)。伴肝硬化的AILD和AIH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比例均高于无肝硬化者[分别为38.4%(68/177)比28.2%(59/209),35.7%(35/98)比22.7%(25/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06、4.259,P=0.034、0.039)。结论AILD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较常见,以多发和小结石为主。合并胆囊结石易延误AILD患者的首次诊断并增高首诊肝硬化的比例。高龄和肝硬化AILD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比例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癌与胆囊结石的关系,为防治胆囊癌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武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队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患者134例(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未合并胆囊癌的胆囊结石患者134例(对照组)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研究组年龄为(60.5±11.7)岁,显著大于对照组的(49.6±10.3)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16,P<0.05)。研究组、对照组胆囊结石病程分别为(9.3±4.1)年、(4.6±2.5)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82,P<0.01)。研究组多发结石、结石最大径、胆囊壁最大厚度分别为75例、(2.4±0.6)cm、(0.59±0.16)cm,对照组分别为46例、(1.3±0.5)cm、(0.87±0.23)cm,两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8,t=6.217、5.110,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胆囊炎、黄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胆囊结石是胆囊癌致病因素之一,胆囊癌早期诊断困难,对年龄大、胆囊结石病程长、多发结石、结石直径大、胆囊壁厚的高危胆囊结石患者应积极进行手术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时机对胆囊结石并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SABP)患者2年随访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87例胆囊结石并SABP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两组,将入院后3 d内接受手术的42例患者纳入早期组,将胰腺炎缓解后1个月接受手术治疗的45例患者纳入延期组。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围术期相关指标、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价量表(APAHCE-Ⅱ)评分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后2年复发率及生存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进行术后生存分析,利用Log-Rank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延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中转开腹率均少于早期组(P<0.05)。早期组术后APAHCE-Ⅱ评分、复发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延期组(P<0.0.5)。两组术后2年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入院3 d内对胆囊结石并SABP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有助于减少复发及并发症风险,且对于术后预后无明显不良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140例胆囊结石或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比较患者相关病史、影像学资料、部分血清学指标。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结石最大直径(≥10 mm)(χ2=7.896,P=0.019),乳头旁憩室(有)(χ2=10.849,P=0.013),胆囊结石数量(多发)(χ2=9.760,P=0.080),年龄(t=2.767,P=0.006),胆总管直径(t=8.068,P=0.000),总胆红素(t=2.372,P=0.019),碱性磷酸酶(t=2.448,P=0.016)等与合并胆总管结石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胆囊结石最大直径≥10 mm、胆总管扩张、乳头旁憩室形成、胆囊多发结石是合并胆总管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有无糖尿病病史、有无高血压病病史、结石形状、体质量指数、胆囊最大直径、丙氨酸转氨酶、门冬氨酸转氨酶、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等与合并胆总管结石形成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一期缝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腔镜组和开腹组,各50例。腔镜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24~74岁,中位年龄47岁;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术,一期缝合。开腹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25~74岁,中位年龄47岁;采用开腹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术+T管引流。观察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和疗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0±17)min、(43±13)ml、(31±5)h、(7.7±1.2)d,明显少于开腹组的(118±21)min、(103±26)ml、(48±8)h、(9.9±1.6)d(t=-3.22,-6.35,-5.47,-3.48;P<0.05)。腔镜组总有效率为96%(48/50),明显高于开腹组的78%(39/50) (χ2=7.16,P<0.05)。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3/50),明显低于开腹组的20%(10/50) (χ2=4.33,P<0.05)。结论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与开腹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一期缝合治疗效果好,具有微创、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经胆囊注射吲哚菁绿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2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因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发作行LC的96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病史及辅助检查等确诊并按照组别进行胆囊切除,根据是否使用吲哚菁绿将其分为荧光组(n=49)和白光组(n=47),其中荧光组术中直接经胆囊注射吲哚菁绿后在荧光模式下行LC,白光组为在白光模式下行常规LC。比较两组识别三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损伤、中转开腹及输血情况、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前后感染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服从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两组均成功实施手术,荧光组识别三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后谷氨酰转肽酶、术后总胆红素分别为(14.96±1.49) min、(52.14±7.36) min、5(5,10) mL、(1.61±0.61) d、(2.37±0.49) d、31.5(22.0,44.8) U/L、38.0(21.0,91.5) U/L、18.0(11.5,22.8) μmol/L,白光组分别为(29.87±3.37) min、(84.36±13.25) min、10(10,20) mL、(2.70±0.69) d、(3.15±0.42) d、45.0(28.0,64.8) U/L、73.0(32.0,132.0) U/L、23.0(16.1,29.3) μmol/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组无术中损伤及中转开腹例数、有2例术后并发症,白光组有2例术中损伤、1例中转开腹例数、5例术后并发症,两组均无输血例数,两组以上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组和白光组术前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组和白光组术后第一次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等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症状性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行LC时,术中经胆囊注射吲哚菁绿显影胆囊及胆管结构简单易行,在安全高效解剖肝外胆管及胆囊床的同时加快手术进度,减少术后创伤,且能避免吲哚菁绿经肝脏代谢的劣势,该技术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孔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合并胆囊结石的手术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漯河市中医院收治的行单孔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的103例患者为观察组,另外抽取同期行三孔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的103例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t=3.138,P<0.05),观察组切口小于对照组(t=3.138,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下床时间、进食时间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少于对照组(t=6.921、2.160、2.531、2.514,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4%(2/103),对照组为2.91%(3/103),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0.205,P=0.651)。结论单孔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可有效治疗急性阑尾炎合并胆囊结石,相比于三孔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单孔腹腔镜术中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更快。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胆囊颈部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至2019年彩超诊断为胆囊颈部结石的201例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普外科接受保胆取石手术时得以证实。结果201例胆囊颈部结石中有96例出现胆囊体积增大并积液,占47%;176例出现胆囊壁增厚,占87%;47例出现胆泥团,占23%;35例出现胆囊缩小,占17%;145例出现胆绞痛发作史,占72%。结论在胆囊颈部结石的诊断中,当超声检查出现以下几点应高度提示胆囊颈部结石的可能性:(1)胆囊体积增大合并积液;(2)胆囊壁明显增厚,胆汁暗区呈云雾状改变;(3)胆囊腔内有多个胆泥团;(4)胆囊缩小,胆囊内仅见极少许胆汁;(5)有反复发作的胆绞痛病史。要重点观察胆囊颈部情况,以提高胆囊颈部结石的检出率,减少漏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和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方法连续性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8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分为胆囊正常组、胆囊息肉组、胆囊结石组和胆囊切除术后组,每组100例。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评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采用健康调查量表36(SF-36)、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和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分别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和胃肠道症状的严重程度。比较4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分析焦虑和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00例患者中,89例(22.2%)患有焦虑;胆囊正常组、胆囊息肉组、胆囊结石组、胆囊切除术后组的焦虑发生率分别为9.0%(9/100)、19.0%(19/100)、25.0%(25/100)、36.0%(36/100),4组患者焦虑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12,P<0.001);胆囊息肉组、胆囊结石组和胆囊切除术后组的焦虑发生率均高于胆囊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5、9.07、20.90,P=0.042、0.003、<0.001);胆囊切除术后组的焦虑发生率高于胆囊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P=0.007)。400例患者中,70例(17.5%)患有抑郁,胆囊正常组、胆囊息肉组、胆囊结石组、胆囊切除术后组的抑郁发生率分别为5.0%(5/100)、10.0%(10/100)、24.0%(24/100)、31.0%(31/100),4组患者的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7,P<0.001);胆囊结石组和胆囊切除术后组的抑郁发生率均高于胆囊正常组和胆囊息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56、22.90,6.95、13.53;P<0.001、<0.001,=0.008、<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囊切除、有冠心病病史、食用隔夜菜频率≥3次/周、PSQI量表总分≥8分、GSRS总分≥9分均为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置信区间)分别为4.02(1.60~10.13)、10.01(2.15~46.68)、4.15(1.87~9.19)、4.69(2.58~8.52)、3.02(1.64~5.58),P=0.003、0.003、<0.001、<0.001、<0.001];胆囊结石、胆囊切除、食用隔夜菜频率≥3次/周、食用新鲜水果<200 g/d、PSQI量表总分≥8分、GSRS总分≥9分均为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置信区间)分别为4.40(1.38~14.06)、4.97(1.54~16.12)、4.23(1.61~11.08)、3.78(1.32~10.85)、5.59(2.78~11.27)、4.19(1.94~9.04),P=0.012、0.007、0.003、0.014、<0.001、<0.001]。结论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均高于胆囊正常者。胆囊切除史是患焦虑和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胆囊结石是患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关注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尤其是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