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颞浅动脉-颞前动脉搭桥联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烟雾病患者42例,其中搭桥受体血管为角回动脉者12例(颞浅动脉-角回动脉搭桥组),搭桥受体血管为颞前动脉者30例(颞浅动脉-颞前动脉搭桥组)。回顾性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安全性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189.16±21.23) min vs. (179.46±16.95)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2组患者复查颅脑CT血管成像示吻合血管均通畅。颞浅动脉-颞前动脉搭桥组发生术区脑梗死2例,颞浅动脉-角回动脉搭桥组发生术区脑梗死1例,2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1 d比较,术后1个月2组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颞浅动脉-颞前动脉搭桥组患者的mRS评分[(0.13±0.115)分]明显低于颞浅动脉-角回动脉搭桥组[(0.42±0.2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浅动脉-颞前动脉搭桥联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烟雾病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评价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治疗烟雾病(MMD)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自2014年4月至2019年10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EDAS治疗的38例(42侧)烟雾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行CTP及DSA检查,分别测量术区皮层、对侧镜像区及脑干手术前、后的CTP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计算相对参数值(rCBF、rCBV、rMTT、rTTP),比较手术前、后脑灌注变化及各参数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的效能;依据术后DSA显示的侧支血管形成程度将手术半球分为富侧支血管组半球与乏侧支血管组半球,探讨2组间灌注改变差异。结果42侧手术半球术后灌注均明显改善,表现为rCBF值较术前明显升高,rTTP及rMTT值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各参数中rTTP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97),诊断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80.8%。26侧手术半球被归为富侧支血管组(61.9%),16侧半球被归为乏侧支血管组(38.1%)。富侧支血管组术后rCBF、rMTT变化值明显优于乏侧支血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P能够定量评价MMD患者EDAS术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术后rTTP变化可间接反映侧支血管形成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脑-硬膜-动脉融合术(EDAS)治疗儿童缺血性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到2019年6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26例儿童缺血性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26例患儿分别采用颞浅动脉EDAS、颞浅动脉EDAS联合双额脑-帽状腱膜贴附血管融合术(EGS)和枕动脉EDAS联合颅骨多点钻孔术(MBH)。术中均打开动脉条带走行下方的大脑中动脉M4段,并使用硬膜反转技术。术后血管重建结果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磁共振血管成像进行随访。术后神经功能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26例缺血性烟雾病患儿中,有12例行双侧EDAS,共行39例次手术,其中单纯行颞浅动脉EDAS 37例次,行颞浅动脉EDAS联合双额EGS 1例次,行枕动脉EDAS联合MBH 1例次。1例患儿术后发生硬膜下合并皮下血肿,经加压包扎后血肿吸收。无手术死亡的病例。39例次患儿的随访时间为(17.1±1.3)个月(3~39个月)。39例次手术中,有38例次手术后2个月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消失或梗死症状改善,且无新发梗死灶,1例次术后症状无改善,手术有效率为97.4%(38/39)。术后3个月26例患儿的mRS均≤2分。共29例次手术后(≥3个月)行血管成像随访,均显示颈外动脉分支向脑组织供血,其中26例次为颞浅动脉(或枕动脉)+脑膜中动脉双支供血,3例次为脑膜中动脉单支供血。结论改良EDAS治疗儿童缺血性烟雾病安全、可靠,可扩大供血面积,提高血管重建的有效率,从而改善患儿的神经功能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临床表现、诊疗过程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师对二者合并病例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3月至2020年3月住院诊断为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例,对其临床症状、头磁共振(包括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静脉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及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表现、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共确诊4例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均为中青年男性,亚急性起病,其中3例患者明确诊断前病程迁延,临床表现包括视物模糊、癫痫发作、记忆力下降、性格改变等。影像学表现:3例患者以双侧丘脑病变为主异常信号,1例额顶叶皮层异常信号,4例患者头磁共振静脉成像均可见静脉或静脉窦显影异常,且DSA最终确诊为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结论临床上中青年患者不明原因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尤其血栓迁延不愈时,需警惕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可能;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常与血栓形成及静脉回流障碍部位相关,双侧丘脑是最常见受累部位,针对性的影像学检查对于及时诊断治疗非常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微血管减压术中异常肌反应(AMR)监测的适宜神经肌肉阻滞(NMB)程度。方法选择术前诊断为面肌痉挛并拟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50例,性别不限,年龄20~64岁,体重指数≤3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0.10 mg/kg、舒芬太尼0.3~0.5 μg/kg和丙泊酚1.5~2.5 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行电生理监测,电刺激面神经颧支,在颏肌记录AMR的基础值;同时使用TOF-Watch SX肌松监测仪监测NMB程度,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后,在不同NMB程度(100%、75%、50%和25%)时测定AMR的振幅和潜伏期,计算振幅保留比率(实测AMR振幅与基础值的比值),分析振幅保留比率和潜伏期与NMB的关系。AMR监测中适宜NMB程度的判断标准:1.AMR振幅保留比率≥50%;2.电刺激面神经无任何体动反应。结果在不同NMB程度进行电刺激面神经时,均无患者发生体动反应。振幅保留比率(Y)与NMB程度(X)呈负相关(r=-0.943,t=-42.73,P<0.001),回归方程为Y=90.36-0.894 7X,决定系数R2为0.880 4(F=1 825.41,P<0.001);潜伏期与外周NMB程度呈正相关(r=0.879,t=28.67,P<0.001),回归方程为Y=10.77+0.074 3X,决定系数R2为0.768 1(F=821.30,P<0.001)。判断微血管减压术中AMR监测的适宜NMB程度为25%~4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中AMR监测的适宜NMB程度为25%~45%。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显微镜下自体硬脑膜包裹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0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自体硬脑膜包裹夹闭术治疗的颈内动脉破裂BBA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7例(17个责任动脉瘤和2个非责任动脉瘤)。其中Hunt-Hess分级Ⅱ级者11例,Ⅲ级者6例。根据动脉瘤的发出位置对BBA进行分型,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硬脑膜包裹方式。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及出院后5个月行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术后疗效。结果17例患者的19个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术中放置动脉瘤瘤夹时动脉瘤破裂7例,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术后CT检查显示,1例发生颞叶部分梗死致左侧肢体活动障碍,1例发生患侧内囊膝部梗死导致对侧下肢轻瘫。1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140个月(中位数为3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GOSⅤ级者15例,2例术后发生脑梗死者经康复训练后GOS为Ⅳ级;头颅CTA或DSA检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采用显微镜下自体硬脑膜包裹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破裂BBA的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继发肥厚性硬脑膜炎(HC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4—2018年收治的GPA继发HCP病例资料的特点。结果① GPA患者315例,19例继发HCP,占6.0%;②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19~64岁,中位年龄57岁。③神经系统表现:19例均有头痛,16例颅神经受累。受累部位:额部8例,颞部8例,颅底8例(鞍旁4例,其中海绵窦3例,眶尖2例),小脑幕6例,大脑镰2例,顶部1例,枕部1例,1例合并硬脊膜炎。④系统表现:发热10例,体质量下降8例,肺部受累4例,肾脏受累3例,16例鼻窦炎,10例中耳炎,16例局限型GPA。⑤ 15例ANCA抗体阳性,8例蛋白酶3(PR3)-ANCA阳性,6例髓过氧化物酶(MPO)-ANCA阳性。⑥ 16例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力9例升高、5例正常、2例降低;脑脊液蛋白升高10例。⑦ 15例(78.9%)伯明翰系统性血管炎评分(BVAS)>15分。⑧ 19例均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12例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12例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或+甲氨蝶呤),19例病情均缓解。结论HCP是GPA少见且严重的表现,主要表现为颅高压和颅神经受累,多见于局限型GPA患者,常伴有全身疾病的活动,需积极治疗。
简介:摘要回顾3例自发性颞骨脑膜-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总结分析。自发性颞骨脑膜-脑膨出的发生与先天性颞骨骨质缺损、肥胖和异位蛛网膜颗粒有关,常以听力下降、耳鸣或原因不明的脑膜炎就诊,颞骨高分辨CT、MRI可辅助诊断。手术是治疗颞骨脑膜-脑膨出的唯一方法,常见的手术入路有经乳突、经颅中窝、经颅中窝联合乳突入路修补。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临床对幕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认识。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例DAV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特征、脑脊液检查、头颅影像学及治疗等,并电话随访预后。结果例1为女性,43岁,慢性病程,急性加重,临床表现为双下肢乏力及大小便障碍,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见延髓异常信号,脑脊液水通道蛋白4抗体阳性,以“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治疗无效,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示左侧小脑幕下动静脉瘘,给予血管内栓塞治疗,随访2年病情无复发。例2为女性,57岁,慢性进展性病程,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后出现吞咽困难、高热以及意识障碍,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治疗未见好转,后行DSA示双侧横窦-乙状窦区动静脉瘘,给予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部分瘘口,术后2个月患者因肺部感染死亡。例3为男性,52岁,亚急性病程,主要表现为顽固性恶心呕吐,多次于消化科治疗,头颅MRI示延髓斑片状异常信号,其中可见血管流空影,完善DSA检查,示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给予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半年未见复发。结论DAVF是一组异质性较大的疾病,幕下DAVF可表现为脑干、小脑、脊髓受累的急性神经功能障碍,临床极易误诊,MRI可见颅内异常信号,对这类患者要考虑到DAVF的可能,及时行DSA检查是确诊的关键。血管内栓塞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预后取决于临床表现及瘘管分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19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颅夹闭手术组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组,每组9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1年预后情况。结果开颅夹闭手术组手术时间和总住院时间长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组,而住院费用低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组(P<0.05)。治疗1周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组总有效率(96.84%,92/95)高于开颅夹闭手术组(81.05%,77/95),P<0.05。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52%,9/95)低于开颅夹闭手术组(24.21%,23/95),P<0.05。术后随访1年,开颅夹闭手术组预后良好率(71.58%,68/95)低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组(89.47%,85/95),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临床疗效较好,手术时间和总住院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其远期预后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采用脑膜中动脉(MMA)栓塞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11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MMA栓塞治疗的11例(16侧)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7侧血肿)采用聚乙烯醇(PVA)颗粒栓塞,6例(9侧血肿)采用Onyx-18胶栓塞。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治疗后降低≥1分为症状改善;采用影像学评估血肿的吸收情况。结果11例患者(16侧血肿)的MMA均成功超选到位,MMA额顶支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均完全闭塞。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1例患者术后随访(70.0±29.5)d(30~120 d)。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改善(mRS均降低1~2分)。影像学随访显示,4侧血肿完全吸收,5侧血肿吸收率≥90%,2侧≥80%,5侧为30%~50%。其中随访60~120 d的8例(12侧)患者除1例(1侧)血肿吸收率为50%外,其余为80%~100%;随访30 d的3例(4侧)患者血肿吸收率为30%~40%。所有患者随访期内均无CSDH复发。结论初步观察显示,MMA栓塞治疗CSDH是安全、有效的;术后血肿随时间逐渐吸收,并可预防血肿的复发。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采用脑膜中动脉(MMA)栓塞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11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MMA栓塞治疗的11例(16侧)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7侧血肿)采用聚乙烯醇(PVA)颗粒栓塞,6例(9侧血肿)采用Onyx-18胶栓塞。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治疗后降低≥1分为症状改善;采用影像学评估血肿的吸收情况。结果11例患者(16侧血肿)的MMA均成功超选到位,MMA额顶支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均完全闭塞。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1例患者术后随访(70.0±29.5)d(30~120 d)。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改善(mRS均降低1~2分)。影像学随访显示,4侧血肿完全吸收,5侧血肿吸收率≥90%,2侧≥80%,5侧为30%~50%。其中随访60~120 d的8例(12侧)患者除1例(1侧)血肿吸收率为50%外,其余为80%~100%;随访30 d的3例(4侧)患者血肿吸收率为30%~40%。所有患者随访期内均无CSDH复发。结论初步观察显示,MMA栓塞治疗CSDH是安全、有效的;术后血肿随时间逐渐吸收,并可预防血肿的复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患者钻孔引流术(BHID)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于长治市人民医院行BHID治疗且完成随访的62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血肿是否复发分为术后复发组与术后未复发组。分析CSDH患者BHID术后血肿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62例CSDH患者中,复发14例(22.58%),未复发48例(77.42%)。单因素分析与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高/混杂血肿密度、血肿厚度较大、双侧血肿是CSDH患者BHID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合并高血压、高/混杂血肿密度、血肿厚度较大、双侧血肿会提升CSDH患者BHID术后血肿复发风险,临床可据此积极采取防治措施,以降低术后血肿复发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脑-硬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联合颞浅筋膜贴敷-硬脑膜翻转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诊疗中心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4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EDAS联合颞浅筋膜贴敷-硬脑膜翻转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时门诊复查患者头颅CT灌注成像(CTP),了解颅内脑血流灌注情况;术后6个月时复查患者头颅DSA,观察侧支循环建立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术后6个月时患者预后良好率,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结果24例患者术前脑血流量(CBF)、局部血流达峰时间(rTTP)及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MTT)分别为(26.91±8.77) mL/(100 g·min)、17.57(15.30,19.55)s、7.89(6.39,11.45)s,术后3个月时CBF、rTTP及rMTT分别为(33.74±11.23) mL/(100 g·min)、16.22(13.84,18.44) s、6.16(5.20,10.38)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复查头颅DSA可见所有患者颅内外侧支循环建立。术后6个月时患者预后良好率为87.5%。结论改良EDAS联合颞浅筋膜贴敷-硬脑膜翻转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有效,可明显增加术区侧支循环建立,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脑膜血管瘤病(MA)是一种罕见的、以脑皮质内小血管、脑膜瘤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为特征的疾病,多位于额、颞叶。部分病例发病可能与Ⅱ型神经纤维瘤病(NF2)相关。临床上常分为NF2突变型和散发型。本文报道的2例MA患儿的肿瘤均位于小脑幕上,术前影像学诊断均考虑胶质瘤可能。术后均经病理学证实为M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31、Ki67、P53均为阳性表达,基因检测均无NF2突变。肿瘤均为全切除,术后随访至今,无癫痫发作,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