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肠道群--在神经、精神发育和胃肠道疾病的生物和生理学基础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受关注。肠道群和大脑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和支链氨基酸)等多种途径相互交流。影响宿主群组成的因素众多,包括遗传、分娩方式、感染、抗生素的使用、营养状况、环境压力源、生活习惯和昼夜节律等。焦虑症、抑郁症、易激综合征、炎症性病、肥胖、孤独症等多种疾病涉及肠道群--改变,动物模型、粪移植、成像和群基因组测定等研究方式的发展对了解肠道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肠道菌群 肠-脑轴 信号交流 疾病 研究方法
  • 简介:摘要肠道微生物的出现成为功能的关键调节因素之一,并且使人们认识到微生物--的重要性。肠道微生物和大脑通过免疫系统、色氨酸代谢、迷走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等多种途径相互联系。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包括感染、分娩方式、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压力和宿主遗传学。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与许多疾病有关,包括自闭症、易激综合征等。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了解微生物-肠道-的潜在机制,并试图阐明基于微生物的神经精神疾病的干预和治疗策略。

  • 标签: 微生物-肠-脑轴 短链脂肪酸 迷走神经 自闭症
  • 简介:摘要是肠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通路,肠道功能障碍可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病风险,改善肠道功能可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但其调控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围绕中肠道对功能的调节机制综述如下。

  • 标签: 脑肠轴 迷走神经 肠神经系统 肠道微生物
  • 简介:摘要目前肺部疾病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16sRNA、宏基因组和分子生物学等高通量测序研究技术兴起,揭示了肠道群的重要性,肠道群与肺部疾病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肠道群及其代谢物对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流感肺炎、囊性纤维化和支气管扩张等肺部疾病在免疫、炎症方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展开综述,为阐述以上肺部疾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流感肺炎、囊性纤维化和支气管扩张)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新思路和研究方向。

  • 标签: 肺部疾病 肠道菌群 肺-肠轴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往往伴有胃肠出血、微生物群失调、便秘等并发症,而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会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和预后。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双向通讯,它们之间通过多种机制进行信号传递和交流,称为--。目前,缺血性脑卒中与-关系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而深入了解缺血性脑卒中和-之间的潜在关系可能有助于开发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方法。笔者现围绕缺血性脑卒中和-的相互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脑-肠轴 微生物群
  • 简介:摘要肠道微生物作为肠道与神经系统间相互沟通的重要媒介,与肠道、大脑形成了微生物--(microbiota-gut-brain axis,MGBA),该主要通过短链脂肪酸、神经递质、迷走神经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等方式影响人类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包括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抑郁症、儿童孤独症以及新生儿病等。该文基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研究报道,分析肠道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微生物--作一综述,并对该通路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考。

  • 标签: 肠道微生物 微生物-脑-肠轴 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由于长期的肠道摄入不足,衰竭患者不得不依赖外营养(PN)来维持能量和正常的生理需求。然而PN在提供能量及营养物质的同时,也会引起肝脏损害。此外,由于肠道结构和内环境发生改变,IF患者往往伴随着肠道菌群失调及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过度生长的细菌代谢产生的毒性介质可诱导肠道炎性反应和胆汁酸代谢紊乱,最终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及衰竭相关性肝损害(IFALD)。自1998年Marshall首次提出-肝的概念以来,-肝紊乱在IFA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备受关注。肠道-肝脏之间的"对话"是维持肝脏代谢和肠道内稳态平衡的关键,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然而,作为一个"被遗忘的器官",肠道群在IFAL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笔者首次提出--肝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试图强调肠道群是-肝中的重要一环,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IF患者肠道和肝脏损害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肝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深入研究,将对理解IFALD的发病机制和改进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肠-菌-肝轴 肠-肝轴 肠衰竭相关性肝损害 肠衰竭 短肠综合征
  • 简介:摘要母乳是新生儿的最佳营养来源,可以为新生儿带来重要的营养和神经发育益处。研究表明,肠道与大脑密切相关,且这种紧密的关系从胚胎时期就已经建立。母乳喂养可能通过肠道对新生儿神经发育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从视角出发,概述了母乳对新生儿出生后神经发育的影响及机制,以期进一步加深对母乳喂养的认识。

  • 标签: 母乳喂养 胃肠道微生物组 儿童发育
  • 简介:摘要本综述对近年来应激与肠道微生态-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分析可能的作用机制。目前认为应激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神经通路、神经内分泌通路、神经免疫通路及微生物代谢物等途径调节胃肠道功能与中枢神经系统。随着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其相互作用机制有望应用于临床,为胃肠道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方向。

  • 标签: 应激 肠道微生态-肠脑轴 机制
  • 简介:摘要早产儿白质损伤是早产儿脑损伤的一种独特形式,是引起脑瘫及各种神经行为障碍等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原因。目前认为围生期感染、炎症和缺氧缺血与早产儿白质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有关。肠道微生物群释放出的信号如微生物代谢产物可以调节以小胶质细胞激活为特征的炎症和免疫反应,最终影响前体少突胶质细胞分化而导致早产儿白质损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肠道微生物群在早产儿白质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该文综述了"微生物--"在早产儿白质损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防治早产儿白质损伤提供借鉴。

  • 标签: 脑白质损伤 微生物-肠-脑轴 早产儿
  • 简介:摘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全面全程参与了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生和发展,并可能是AD患者内β-淀粉样蛋白(Aβ)、tau病理和慢性炎症的重要源头。本文现从胃肠道层面、内炎症层面和肠道群层面探讨其在AD防治中的可能靶点及应用前景。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肠-脑轴 肠道菌群 神经胶质细胞 慢性炎症
  • 简介:摘要-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通路,肠道微生物群作为-的关键调节因子之一,不仅参与维持肠道稳态和调节肠道功能,还可以通过肠神经系统与大脑直接交流并相互传递信息。目前已有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调可能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心理及代谢性疾病之间存在联系,但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仍未阐明清楚。本文围绕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心理及代谢性疾病的作用及研究进展,综述了肠道群与结构及功能的关联性,旨在探究肠道微生物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 标签: 肠道微生物群 肠-脑轴 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随着对肠道群的深入研究,其在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方面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关注。寄居在肠道的群可通过肠道屏障与大脑之间形成双向通讯,即"微生物--"。肠道群可通过"微生物--"影响宿主的认知功能和行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是手术和麻醉后的常见并发症,指患者经历麻醉和手术后存在持续的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或认知功能发生衰退等症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文章对肠道群与POCD的相互关系、作用机制、研究手段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目前研究认为,肠道群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和迷走神经途径干预POCD的发生。此外,肠道群组成异常还可损害肠道屏障完整性、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全身炎症,进而损害血脑屏障,加重神经损伤,导致神经退行性变。肠道群有望成为POCD治疗的新靶点和新思路。

  • 标签: 微生物-肠-脑轴 炎症反应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β-酪蛋白是牛乳蛋白的主要成分,其中以A1、A2 β-酪蛋白最为常见。β-酪蛋白衍生肽具有生物活性,可影响胃肠道和功能。A1和A2 β-酪蛋白具有不同的生理效应,其中A1 β-酪蛋白衍生肽可能加重肠道功能障碍和胃肠道炎症、干扰氧化还原平衡,并可能导致神经炎症和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试验表明,与饮用含A1和A2 β-酪蛋白的牛奶相比,饮用不含A1 β-酪蛋白的牛奶胃肠不良症状和肠道炎症较少,并且在标准化测试中与认知功能的改善相关。虽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A1和A2 β-酪蛋白在生理和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表明,避免食用A1 β-酪蛋白可改善人的整体健康,尤其是改善消化和认知功能。

  • 标签: A1 β-酪蛋白 A2 β-酪蛋白 消化 肠脑轴
  • 简介:摘要""指中枢神经系统与肠道通过交互作用,调控机体炎症和免疫应答等反应的结构。脓毒症是常见、高危的因感染引发机体异常反应所致器官功能损伤的综合征,""在其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目前中枢神经-外周器官交互作用研究的热点。文章从大脑奖赏系统、边缘系统、胆碱能神经相关核团及神经肽如何通过-影响肠道免疫,上皮细胞、肠道微生物和代谢产物、肠道神经系统如何通过-影响大脑免疫两大方面,综述""交互作用对脓毒症发生发展的影响,为其免疫治疗的新思路提供依据。

  • 标签: 脑肠轴 中枢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 作者: 赵楚南 张景宇 戴双双 刘阳珷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重庆 400038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外科,重庆 400042,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学员四大队13队,重庆 400038,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重庆 400038
  • 简介: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BI)及其并发症是目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此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TBI的病理过程,以期发现新的治疗靶点。近年来,TBI的病理过程与群、代谢产物、炎症因子、神经体液改变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不仅深入地揭示了TBI对的作用方式,也为进一步改善TBI救治率和恢复水平提供了新靶点。但精细而复杂的自我调节能力及TBI患者基础情况的异质性,极大地限制了相关研究成果的推广及临床转化。笔者就TBI对的影响及在TBI病理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深入了解与TBI的相互关系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 标签: 脑损伤 病理过程 脑肠轴
  • 简介:摘要草酸钙结石是肾结石的主要类型,其形成与草酸和钙的代谢密切相关。肠道群是定居在人类肠道内的正常群,对机体内多种代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既往认为肠道群中产甲酸草酸杆菌是草酸钙结石形成的保护因素,但近年来发现,调节机体草酸代谢的细菌不仅限于产甲酸草酸杆菌。草酸钙结石患者具有与健康人群不同的肠道群,其通过-肾调节草酸在机体内的代谢,影响草酸钙肾结石的形成。本文阐述草酸钙结石患者肠道群特点,总结肠道群在草酸钙结石形成中的潜在功能及未来可能的临床应用。

  • 标签: 肾结石 草酸钙 肠道菌群 肠-肾轴 治疗
  • 简介:摘要肠道群紊乱影响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患者内5-羟色胺(5-HT)的含量,并影响该病的发生发展,针刺在改善肠道群和防治GAD方面疗效明确并得到广泛认可。针刺治疗GAD的选穴大多以局部取穴及循经远端取穴为原则,选穴以百会、风池、印堂为主;调控肠道群选穴以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居多。近年来,从肠道群角度开展了诸多针刺治疗GAD作用机制的研究,而鲜有探析针刺防治GAD用穴的理论依据。本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针刺调节肠道群和治疗GAD的研究现状,探讨针刺调节“微生物群--”防治GAD的理论依据,并提出“调腑安神解虑”针法。

  • 标签: 针刺 广泛性焦虑障碍 肠道菌群 微生物群-肠-脑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腔注射百草枯(PQ)构建的帕金森(PD)小鼠模型的肠道时间依赖性改变,初步建立的联系。方法于2019年10月,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染毒4周(P-4)组、染毒6周(P-6)组、染毒8周(P-8)组、对照4周(C-4)组、对照6周(C-6)组、对照8周(C-8)组,每组6只。染毒组腹腔注射15 mg/kg PQ溶液,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20 g),每周2次。分别于初始状态(0周)及4、6、8周末次给药后,通过神经行为学测试(旷场、爬杆、悬尾及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估小鼠的情绪变化和运动功能;收集小鼠1 h粪便,计算粒数及含水量评估肠道功能状态;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小鼠中脑黑质区α突触核蛋白(α-syn)、酪氨酸羟化酶(TH),结肠闭锁小带蛋白-1 (ZO-1)、闭合蛋白(Occludin),炎症标志物分化抗原簇分子11b (CD11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MGB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神经元标志物β-微管蛋白-Ⅲ(βⅢ-tubulin)、α-syn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肠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中脑黑质区TH表达水平及结肠神经元标志物βⅢ-tubulin和磷酸化(S129)α突触核蛋白(Ser129 α-syn)共定位。结果与初始状态(0周)和C-8组比较,P-8组小鼠爬杆测试得分和静止时间明显增高,活动总路程、平均活动速度、开放臂进入次数百分比和1 h粪便粒数明显降低(P<0.05);染毒后,模型小鼠1 h粪便含水量先升高后降低,P-4组和P-6组明显高于相同时间点对照组,P-8组明显低于初始状态(P<0.05)。与对照组(C-8组)、P-4组和P-6组比较,P-8组小鼠ZO-1、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P-4组小鼠早期炎症标志物CD11b和IL-1β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P-4组比较,P-6组和P-8组小鼠CD11b、iNOS、HMGB1和IL-1β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P-4组比较,P-8组小鼠结肠βⅢ-tubulin表达水平明显降低,α-syn和Ser129 α-sy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模型小鼠结肠Ser129 α-syn与βⅢ-tubulin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s=-0.914 9,95%CI:-0.977 1~-0.708 5,P<0.001);Ser129 α-syn和βⅢ-tubulin在结肠肌间神经丛区域共定位随染毒时间逐渐增多。与对照组、P-4组和P-6组比较,P-8组小鼠中脑黑质区TH表达水平明显降低,α-syn和Ser129 α-syn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模型小鼠中脑黑质区Ser129 α-syn与TH相对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s=-0.971 6, 95%CI:-0.992 5~ -0.895 3,P<0.001)。结论通过腹腔注射PQ成功构建PD小鼠模型,且模型小鼠肠道功能呈时间依赖性降低,初步确定异常聚集的α-syn可能是沟通的重要物质之一。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肠轴 肠道 百草枯 小鼠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反应失控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其发生机制十分复杂,病死率也一直居高不下。持续开展研究是突破脓毒症临床诊断和治疗"瓶颈"的重要方法。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肝紊乱,尤其是肠道群紊乱、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肝脏免疫功能异常,以及胆汁酸代谢障碍等导致的-肝紊乱,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肝紊乱在脓毒症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脓毒症 肠-肝轴 肠道菌群 肠道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