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就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存在问题而言,西方自古至今的存在论哲学存在着"对象化"探讨存在问题之局限,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存在论哲学,又因为敞开的无限定过于宽泛,从而不可能对中国人缺乏创造性敞开的文化弊端具有启示,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马克思主义注重现实和经济活动的具有存在意味的实践哲学中。而否定主义的"本体性否定"通过"批判与创造的统一"来理解中国式的存在问题,可以理解为是对西方过于宽泛的存在论哲学的本体论改造。"本体性否定"衔接中国哲学的"源流合一"思维,将"本体性否定"界定为"批判与创造的冲动与完成这样的冲动之能力的统一",从而将人之于冲动的美学性存在与完成创造的哲学性存在得以安置。"本体性否定"同样通过"共在"概念来阐明存在的社会化和存在的价值确认问题,这就将存在的个人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
简介:本文首先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搜索了否定词与"或(者)"同现的其中100条例句,再按照其所表达的是a.p∨q,或者b.(p∨q)p∧q,或者是两者兼可进行归类,继而从中找出规律。结果发现表达合取式((p∨q))意义有四种规律:一是出现有标记的副词如并、一律、都等;二是"或(者)"的前后成分是同一类属性的名词;三是"或(者)"前后的成分属于对立或者不同现的谓词;四是整个事实都确定是否定的时候。而表达析取式(p∨q)的规律可以是出现"可能"、"可以"的标记形式;谓词是可以同时发生;以及当事实是有选择性的时候。当然也有两种形式都可以的情况,如"或(者)"的前后情况都可以独立存在,并且不会相互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