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道德学说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性善从道德意识先验角度,论证了人的道德可能和为何可能.而可能和"为何可能"的中间环节就是"如何可能".孟子认为由"善端"发展为"善行"的具体途径有"居仁由义"、"知言养气"、"切身自反"、"心无愧怍"四种修养方法.

  • 标签: 孟子 道德实践 居仁由义 知言养气 切身自反 心无愧怍
  • 简介:战国中期的孟子,在长期战乱、民生痛苦、社会发展趋向天下统一的客观形势下,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政治上主张民责君轻、保民养民、重民意得民心,经济上主张制民之产和正经界,教育上主张明人伦申孝悌等内容的民本思想体系。孟子民本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孟子 民本 和谐社会 价值
  • 简介: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和"知言养气"三大阐释学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文学活动中作家、作品、读者和世界四个关键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形成了严密的阐释体系,对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当前文论环境下,我们依旧需要进一步借鉴,发挥其巨大的生命力,指导当代文论建设。

  • 标签: 孟子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知言养气
  • 简介:孟子》一书的论辩艺术,对后世散文具有巨大的积极影响。本文论述了《孟子》高妙的论辩艺术和时代的关系、论辩艺术的根本与核心,并从逻辑力量与语言学角度,对《孟子》论辩艺术的成就作了论述。

  • 标签: 孟子 论辩艺术 逻辑 修辞
  • 简介:是研究邓小平思想,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论证逻辑理论的重要语料.本文从逻辑学的视角,就的论证艺术,即证明和反驳的方法、技巧作出探讨.

  • 标签: 邓小平文选 论证艺术
  • 简介:孟子伦理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界对它的研究却极为不足。在当前全球化的语境下,对孟子伦理思想的研究应当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为此,选取列维纳斯这一当代西方重要的伦理学家作为孟子的对话对象,是一不错的选择。孟子伦理思想与列维纳斯伦理学存在诸多可比之处,通过比较,孟子伦理思想的不足之处和现代价值都可以得到彰显。

  • 标签: 孟子 列维纳斯 比较
  • 简介: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人性理论,他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以其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性善",建构了一个仁政的学说。"道性善"是孟子哲学的中心思想,"称尧舜"则是孟子"仁政"学说的证明,两者构成了孟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两大重要部分。"性善"与"仁政"学说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不动心"即是衔接二者的枢纽。

  • 标签: 孟子 性善 仁政 不动心
  • 简介:一阶逻辑理论与集合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但两者的理论结构有很多相同之处,将这两种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一致性.

  • 标签: 集合论 一阶逻辑 一致性 理论结构
  • 简介:孟子》中“折枝”一语,据文意考察及其他文献材料检阅,可证“折”有“屈折”义,“枝”通“肢”;“折枝”即“折肢”,当为“屈体下拜”义.

  • 标签: 《孟子》 折枝 语义 辨释
  • 简介:民本与民主都能做到为人民谋利益,但二者的区别很大.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民本思想的人.本文就孟子的这一思想区别民本与民主,并分析了当时我国不能产生民主思想的原因.

  • 标签: 孟子 民主:民本
  • 简介:孟子》词典归纳出《孟子》正文中“为”字的五种用法,即动词、介词、副词、连词、语气词。本文在进行数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用法作分类研究,总结其句法结构,试图探究每种词性的语法特点和表义功能,以期管窥战国中期“为”字的使用及特点,更好地理解《孟子》文本.

  • 标签: 《孟子》 “为”字 语法特点 表义功能
  • 简介:对话体在文学作品中早已存在。在诸子时代,《孟子》的对话体就很有特色。它是在继承《论语》语录体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又有别于《论语》中师生坐而论道的融洽场面,也有别于其他诸子仅仅把谈话作为作品的附属和陪衬。《孟子》把谈话论辩作为一种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同时,这种对话体与西方柏拉图的对话集在论辩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

  • 标签: 《孟子》 《论语》 对话体 柏拉图
  • 简介:财权是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结构与财务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对财权的认识和理解都比较片面和表面化.本文从"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角度入手,分析了完整与本质意义上的企业财权概念,在此基础上析了财权安排的企业治理逻辑基础是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双边治理,最后论述了财权的具体安排及其实现机制.

  • 标签: 财权 企业治理 财务治理结构 人力资本所有者 财务理论体系 合约
  • 简介:孟子》一书中的偏正式复音词数量多,特征鲜明.文章拟从词性角度,对《孟子》中的偏正式复音词予以全面考察,并通过与《论语》的比较分析,探究偏正式复音词在先秦时的细微变化,以期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

  • 标签: 孟子 偏正式复音词 词性构成 论语
  • 简介: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最先强调了读《诗》者在《诗》义阐释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这意味着读《诗》者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诗》义;还可以通过主动推求去寻找《诗》的创作意图。而《韩诗外传》正是汉《诗》践行孟子"以意逆志"观的突出代表。《韩诗外传》对孟子"以意逆志"观的传承,不仅展现了《诗》学发展至汉代的一次飞跃,同时也证明了汉诗通过《诗》义阐释传达经世意图的经学化倾向正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 标签: “以意逆志” 孟子 《韩诗外传》 诗学
  • 简介:明代儒学大师王阳明对战国时期的孟子学说有继承也有发展.本文从人性和如何修炼人性两个方面论述两人学说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初步阐明阳明学说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作用.

  • 标签: 明代 儒学 王阳明 孟子学说 发展 现代意义
  • 简介: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保证。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提出与世界现代化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与逻辑联系,现代化进程的启动和现代民族文化的构建互为动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客观上为民族文化发挥作用提供了历史机遇,现代化的目标必然包括民族文化本身的现代化。弘扬和培育中国文化必须着眼于现代化,落脚于人的现代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功能定位及其运用必须理性化。

  • 标签: 中国文化现代化 逻辑起点 推进
  • 简介:创作过程是由动力情感、主体情感、体验情感、对象情感共同作用而完成的一个系统工程.动力情感具有偶发性、持续性、变化性、自控性的特征;主体情感具有稳定性、倾向性、理智性的特征;体验情感具有实践性、本真性、多样性、深刻性的特征;对象情感具有审美性、自主性、感染性的特征.动力情感推动主体情感和体验情感的活动,主体情感一方面融化在对象情感之中,一方面又跳出来,从理性角度对对象情感进行价值判断.在判断过程中,相互冲突,相互搏斗,相互突进.体验情感是主体情感和对象情感的中介.对象情感一方面接受主体情感的渗透,一方面反向刺激主体情感.

  • 标签: 动力情感 主体情感 体验情感 对象情感 特征 逻辑关系
  • 简介:对于官德的重视历来就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然而从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等流派提出诸多关于官德建设的理论思想开始,官德思想的逻辑基点是建立在"个体人"的"私德"之上。随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新时期官德建设思想形成了向"公德优先"的逻辑上的转向。在"公""私"德视域下对中国官德思想的逻辑转向研究,对新时期官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 标签: 官德 逻辑转向 公德 私德
  • 简介:朱光潜正是努力通过自身对中国古典诗论的理解,不仅将克罗齐的“直觉”从一种思辨式的哲学思考引申成为心理学上的关感体验,更是同时化用布洛的“距离说”和立普斯等人的“内模仿”“移情说”,从美的凝神静观与自由“出入”出发,建构了“中国化”的现代美学。克罗齐的“直觉”被朱光潜改造成为凝神静观的艺术审美经验,布洛的“距离说”又构成了理论弥补的关键因子。从审美直觉到审美距离,构成了朱光潜审美经验逻辑框架与核心特质,其对中国古典文论的化用也给当代的异质性比较诗学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 标签: 朱光潜 直觉说 凝神静观 神思 审美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