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名词短语可及性层次理论”认为主语关系从句加工具有优先性,并假设这种优先性在类型学各异的语言中存在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已经在多种语言研究中得到证实,而汉语的一些研究成果违反了此普遍性假说,这使汉语关系从句在句子加工领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其研究结果显示修饰主语和宾语的关系从句均表现出主语关系从句加工难度大于宾语关系从句,不支持主语关系从句优先加工的普遍性假说。此外,尽管实验结论与“规范语序”和以工作记忆理论为基础的“局部依存”模型相符合,但研究数据却对模型细节提出了质疑。同时,研究结果证明了汉语中修饰宾语的宾语关系从句产生了“花园小径”现象。本研究在实证上提供了主语关系从句优先加工不具有普遍性的例证,在理论上对于未来建立一个解释类型学各异的广泛的语言加工理论具有参考价值。
简介:自1987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开设以来,考生人数增加了近百倍,试题难度也相应加大.如听力部分语速约快20%,阅读理解文章的长度和语句难度也有明显增加。尽管如此,抽样分析显示这两部分的答题正确率分别提高了2.8%和3.45%。而与这两部分相比.考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却明显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平时练习少.学生未能养成围绕主题快速连贯思维的能力;二、语言基本功不扎实,语法与结构错误很多,学过的词汇似曾相识,应用时却完全想不起来;三、平时作文讲评过于简单,教师往往认为作文的批改和分析费时费力,效果无法预测和掌控,不如在听、读等方面加大投人有效。
简介:《红字》集中体现了霍桑的思想和写作艺术特色。在小说中作家将严肃的道德问题、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合在一起,使得小说的主题思想深邃丰富、意义深远。本文从具体文本出发,以海丝特、丁梅斯代尔、齐灵渥斯为基点分析当时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与行为风貌,指出小说《红字》以人文主义观照对封建宗教伦理的批判和对自然人性的高扬;霍桑用清教徒的善恶观看世界、努力寻求社会“恶”的根源的文学实践蕴涵着较强的道德教诲功能,抨击了机械呆板的清教徒道德思想对人性的摧残与迫害,表现了人间友爱的自然道德观对清教徒社会陈腐的道德观的坚决反抗,从人文主义的立场赞扬了美好的道德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其所处社会及人类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简介:基于张乔(1998)的模糊语检验方法,本文封6篇43,000多个字的实证性的管理学学术文章进行了模糊语的统计分析研究,按照篇章结构的划分绘制了“模糊词在管理学学术文章中的分布曲线”,并结合篇章结构的语篇功能的区别证明此曲玑的合理性。又进一步对模糊词进行了分类研究,将其归纳为3人类型。包括:类型Ⅰ-模糊词,类型Ⅱ-模糊词+非模糊部分词/非模糊部分+模糊词,类型Ⅲ-“限制词+模糊词”。结果发现。语料中的模糊语基本是按照篇章结构的语篇功能不同而分布的,摘要和研究方法及数据部分要求客观性。作者主观思想较少,所以分布较少,而引言和结论部分要求的主观性思想较多,所以分布也相对较多些。
简介:如何上好大学英语写作课一直是困扰广大教师的难题。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观念和方法相对滞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英语写作依然是学生的薄弱之处。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总结了自己多年来在英语写作方面的教学经验,将外研社和朗文公司出版的《当代大学英语》作为试点,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独特视角,对目前普遍采用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任务的理论以及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迪,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文章还指出,"过程教学法"除了其本身遵循了英语写作教学的特殊规律以外,还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理念,所以日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文章最后提供了写作课的课时安排和教学步骤,简单、实际、有效。
简介:本文尝试解决国内文学伦理学界存在的问题,从刘奇葆提出的“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出发,联系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乡绅文化”风尚与大众阅读流行的文学关系,继承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伊莱恩·肖沃尔特的“女作家批评”传统,借鉴英国批评大家D.H.劳伦斯提出的知识分子要在具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承中感受“地之灵”、“体验根系于一地的公共感情”,创新提出理论模型——融合幽灵批评与阅读伦理的“新文学伦理学”的理论视角与批评范式,以对美国经典女作家、女公共知识分子、女权主义运动者苏珊·桑塔格的“自我画像”《在土星的标志下》的阅读伦理学的研究为中心,研讨作家在阅读活动中与已故作家的“对话”与交流,以及该种幽灵阅读的行为会对我们自身的文学批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