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长期以来学术界对“あいさつ”语言行为,尤其是就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尚属不足。掌握和解析“あいさつ”语言行为的使用规律,进行跨文化间的“あいさつ”对照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以“购物”、“外出就餐”的“あいさつ”语言为切入点,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分析中日两国“あいさつ”语言行为的实际使用情况、特征、性别和年龄差异,揭示两者的共性和特性;同时对产生差异的中日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进行初步的探讨和解析.

  • 标签: “あいさつ”语言行为 借贷关系 “化石化”现象 称谓用语
  • 简介:介绍日本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以隐喻研究、自他动词研究和省略研究为例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该领域内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对国内日语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做了概括介绍。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日语研究 隐喻 自他动词 省略研究 句法
  • 简介:外语教学领域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认知越来越受到注目。文化认知的目标并不是外语习得者对于对象国文化的全面吸收、按照对象国的语言文化标准进行跨文化交际。而是在充分认识、掌握对象国以及本国语言、文化的基础上,达到双方之间的双向、灵活沟通。

  • 标签: 文化认知 文化导入 跨文化交际
  • 简介:我国出版的日语辞书,一般都收录了一定数量的日本谚语。近年来,又有专门的日本成语谚语词典相继问世,如:《汉日成语谚语对泽》(吉林人民出版社)、《日汉例解常用熟语谚语词典》(同济大学出版社)等。尤其后者,不仅词条丰富,而且配有例句,对准确理解、正确使用日本谚语很有裨益。这些辞书,对日本谚语的翻译大都准确无误、达意传神、无可挑剔。但也有不少谚语,田忽视了谚语的特点,比喻形象处理不当,致使译案未传其

  • 标签: 谚语 比喻形象 词典 借译 日谚汉译 日本
  • 简介:荻生徂徕(1666-1728)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儒学家。他清晰地认识到时空的不同导致了语言与事物对应关系的偏离,因此大力提倡古文辞学,并试图还原先王之道。古文辞学的意义并不局限于语言学习与文本解释,它是徂徕追求自我与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 标签: 江户时期 荻生徂徕 古文辞学 认知世界
  • 简介:认知语用文体学是认知、语用和文体相结合的界面研究,是一种诠释文学语篇的新视角。本文梳理了认知语用文体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该领域的研究意义,并通过言语行为认知指示、会话含义等理论模式深入探讨了认知语用文体学的具体应用,指出目前认知语用文体学研究虽然缺乏系统性,但是具有广阔的学术空间。

  • 标签: 认知语用文体 文学语篇 言语行为 认知指示 会话含义
  • 简介:对道歉行为的研究包括“事由”、“方式”以及“目的”三个阶段,本文重点关注其中一个侧面“方式”,即道歉行为的实施阶段。把实施阶段分为核心行为以及辅助行为,以语料库中检索到的由多个话语组成的道歉行为作为分析对象,考察日语道歉行为的各种策略类型。为下一阶段提炼道歉行为的策略模式以及行为模式奠定基础。

  • 标签: 道歉行为 核心策略 辅助策略 施为用意 模式
  • 简介:商务沟通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拒绝他人或被他人拒绝的情况。那么日本商务人员的拒绝行为呈现怎样的状态,又是如何表达拒绝之意,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得到的资料和数据,对此进行考察和分析,总结出日本商务人员的拒绝行为模式特点。

  • 标签: 商务沟通 拒绝行为 商务人员 行为模式 功能要素
  • 简介:"视见"概念是西方哲学的关键概念之一,可以为跨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维度。本文以"视见"概念为研究进路,对跨文化交际行为进行哲学反思,以探求跨文化交际行为的本质。首先,文章将梳理西方哲学传统中"视见"概念的内涵,探讨"视见"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指出"视见"是一种知识。其次,文章将分析"视见"与"解蔽"之间的关系,指出通过"解蔽"使"视见"得以呈现,从而使知识得以可能。最后,文章将论证跨文化交际行为是一种"视域融合"的"解蔽"事件,指出跨文化交际行为在多维视域的对话之中,具有"解蔽"的作用,从而使"视见"得以显现,使知识成为可能。因此,本文指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本质是探寻知识的行为

  • 标签: 视见 解蔽 知识 视域融合 跨文化交际行为的本质
  • 简介:日语复合动词“~こむ”主要表示“主体或客体从某容器外向容器内作位移”的用法,译成汉语为“~进”“~入”等形式。本文从认知角度,通过对日语复合动词“~こむ”与汉语中的趋向动词“~进”表示位移时的句法与语义特点进行对比,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

  • 标签: 认知 句法 语义
  • 简介:本文基于大规模语料库详细对比了触压觉形容词“硬”和「かたぃ」的认知语义结构。研究发现,二者具有以下共同点:(1)语义扩展的整体方向一致;(2)原型义相同;(3)语义扩展程度很高;(4)一次扩展义远远多于二次扩展义;(5)基于隐喻的语义扩展特别多。这些共同点的成因在于中日两国人民持有相似的基本身体经验和世界认知过程以及二者所表达的概念特征相同。另一方面,二者的不同点体现为“相互拥有多个不同扩展义”,其成因在于两国人民对世界细微之处的具体认知过程不同以及中日文化差异。

  • 标签: 大规模语料库 かたぃ 认知语义对比 日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