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佐藤春夫的中篇小说《北京》是典型的国策文学。主人公、留日医学士蒲氏因中日两国间"力的冲突"而废除了与日本女性的婚约,但回到北京后却与此女隐秘交往,这一设定暗示了战争无法阻断的、"亚细亚之子"宿命式的命运交汇。战争中,因在爱中国与爱日本之间左右两难,蒲氏拒绝效力伪政权,而选择以政治上的"去身份化"、中立无为和行动上的"无害化"、有所作为来报效两国,这实则是佐藤为沦陷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的周作人式的"爱国选项"。战时语境下,蒲氏家族结构的国际色彩及其内部各种政治、文化力量的杂糅、互动,一方面隐喻了中国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在文化对比中将日本人、日本文化置于崇高地位,为日本侵华制造合理性、美化日本侵华罪恶的同时,又以对欧洲列强火烧圆明园的批判等,为"大东亚共荣"话语提供了逻辑支撑。
简介:邓小平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系统地总结了我党数十年来领导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原理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原则和方针、政策。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的思想。在党对文艺的领导上,存在着两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一种是把创作上、批评上的行政命令和文艺领域的衙门作风当作是加强党的领导,其结果是违背了文艺的特征和规律,导致了创作上的萎缩、批评上的单调,文艺丧失了创造活力。另一种错误认识则是籍口改善党的领导,实际上放松、削弱乃至是完全否定、放弃党对文艺的领导,这样的结果,致使文艺创作偏离“二为”方向,一些严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病态的、黄色的东西在文化市场泛滥成灾。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