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热巴”是流传在西藏东部的昌都、工布、那曲和四川、云南等藏区的一种铃鼓舞为主的,说、唱、谐、杂技、气功、短剧等综合性表演艺术。它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神奇的传说、独特的风格、高超的技巧、风趣的道白和奇特的面具,是藏族古代灿烂文化艺术中一束多姿多彩的奇葩。对“热巴”二字有如下几种解释,其一,认为“热巴”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尊者米拉热巴所创,因此,人们称之为“热巴”。其二,认为“热巴”的“热”字藏语意为“布”,“巴”指人,这是因为大部分热巴艺人穿布做的藏袍,所以称之为“热巴”即布衣人。其三,认为“热巴”男舞者腰上系的穗子,藏语称“热巴”或“替热”。因此,人们称为“热巴”。但在昌都丁青一带对这种穗子称“娘叉”即鱼网。其四,认为“热巴”名称源于“热给瓦”,“热给”即巡回之意,“瓦”指人,总称即巡回演出的艺人,他们类似内地的江湖艺人,走南闯北,四海为家,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队伍。“热巴”沿革的传说:一说,在修建昌都地区类乌齐县类乌齐乡的类乌齐寺扎杰玛大殿时,白天工匠们辛辛苦苦修筑起来,晚上妖魔全部拆毁,于是高僧桑格吉温特邀请丁青热巴队镇魔,他们以精湛的技艺...
简介:刘元声: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谢园: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老师,著名演员黄定宇: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近几年来,做明星梦的现象日渐升温,到中央戏剧学院的考试现场看看,壮观的场面真让人心撼。尤其这两年,更为火爆。仅中央戏剧学院的本科专业,去年报考人数就近2000人,今年达到2400多人。倘加上专科和进修的,总人数多达4000余人,而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本科班实际才招收几十人。本报曾对这种现象做过报道,那么——
简介:破解消费文化的迷梦是当代艺术必须要直面的时代难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普遍采用的一种视觉表征策略就是挪用。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中,符号挪用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模拟。模拟是消费文化中广泛采用的一种表意方式。它通过符号之间的象征性交换和自恋式地编码来运作,具有结构上的自主性和"模型在先"的特点。如果说消费文化是对表象世界的模拟,那么当代艺术则是对模拟的模拟,即对"仿像"的模拟。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视觉形象的物化;二是视觉表意的表层化;三是视觉风格的混杂化。在一个审美过剩和符号泛滥的时代,当代艺术能否通过"模拟的模拟",释放审美批判的社会潜能,依然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