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9 个结果
  • 简介:、叔齐是商末孤竹国的二公子,因互相退让王位而远走,不食周食,最后饿毙首阳山。他们退让国位,体现的是忠于君臣世袭之天伦,忠于天下君臣之大道、忠于父子之人伦。故获“贤人”之美誉,是中华民族之“德源”。现今天下首阳山有五六处之多,且说法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叔齐经孟津县,最后栖息洛阳首阳山;也有人经过考证最终认定此首阳山应在永济县境内。而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户部主事杨恩就此事撰文进行论证,考证首阳山就在甘肃渭源境内,文章被人雕刻成碑,立在渭源县莲峰乡莲峰山五台下。

  • 标签: 首阳山 伯夷 中华民族 孤竹国 孟津县 渭源县
  • 简介:《史记·列传》乃列传之纲领,集中体现了司马迁对德福关系问题的思考,其思考内容有二:其一,对殷周以来德福一致的思想观念和孔子德福无关的思想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不同看法;其二,提出了以立名为德行回报的德福关系观。

  • 标签: 《伯夷列传》 德福关系 孔子
  • 简介:、叔齐何许人也?您不是听过京韵大鼓吗,当年“鼓界大王”刘宝全唱的《百山图》,唱词中有这么一句“、叔齐不吃周家饭,弟兄们饿死在那首阳山”,说的就是、叔齐的事情。、叔齐是亲手足,兄弟二人系孤竹君之子。武王伐纣,、叔齐曾在军前拦住武王马头,力谏武王不要伐纣,武王不听,灭商立周,、叔齐二人跑到首阳山“不食周粟”,把首阳山的野草都吃光了,最后饿死在首阳山。那是商、周时的事了。

  • 标签: 20世纪 抗日战争 梅兰芳 武王伐纣 京韵大鼓
  • 简介:今苏州市有唯亭镇,文献表明,唯亭最初叫亭,又叫彝亭,后来才改用现名。南宋著名文学家范成大的《吴郡志》卷九《古迹下》曾经引述《续图经》说:“旧传古馆八,曰全吴、通波、龙门、临顿、乌鹊、升羽、江风、亭云。”明确指出亭是春秋时吴国的古馆。范成大所引的《续图经》全名叫《吴郡图经续纪》,是北宋苏州文学家朱长文在元丰(1078-1085)年间编撰的。《吴郡志》卷八《古迹上》还引用过陆广微的《吴地记》,有关内容更加具体:“亭,阖间十年,东夷侵逼吴境,

  • 标签: 苏州市 《吴郡志》 范成大 文学家 图经 朱长文
  • 简介:《续坚志》,金元好问(1190—1257)撰,是一部承续宋人洪迈《坚志》编辑而成的志怪小说集。从明清书目的著录情况看,《续坚志》的流传并不广泛,似乎至清嘉庆十三年为止,一直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事实上,现存于世的《续坚志》已非完帙,从卷数上看,仅残留原本的一半内容。

  • 标签: 《续夷坚志》 辑佚 《夷坚志》 元好问 小说集 流传
  • 简介:《论语·子罕》篇有孔子"欲居九"的记载,九的大致范围在哪里?历代学者有不同的解说。孔子为什么想居九呢?东汉以前的学者基本上认同孔子想感化九的说法。但考察班固《汉书》和许慎《说文解字》的载述,我们可以看出在东汉人的视野里,九是一个"天性柔顺"的君子之邦,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回答了孔子为什么想居九的原因。

  • 标签: 孔子 九夷 班固 许慎
  • 简介:游朴,字太初,明朝万历甲戌进士,历任四川成都府推官、大理寺左寺正、刑部郎中、广东按察使副使、湖广布政司参政,有《藏山集》等著作。《诸考》是其现今唯一存世的地理专著,被收入清朝续修《四库全书.地理类》。书中记载了东南海上和西南边疆的地理山川I、风土人情、经济文化等情况,是当时世界上介绍东南亚等地区海上国家最多的一部综合性地理书籍.对研究中国对外关系史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试就其成书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作一初步探讨。

  • 标签: 《诸夷考》 对外关系史 地理类 四库全书 西南边疆 风土人情
  • 简介:林耀华所著,其学术价值前人已作充分论证和高度赞誉,但对其研究方法则论及者不多.本文就所展现的民族研究方法略呈管见,以利今之学人于林先生的学术思想有较多认知.1935年经吴文藻引进,英国功能学派研究方法"布于燕京大学".而林先生就读哈佛大学,曾受鲍亚士学派之熏陶,在吴氏所倡"社会学本土化"之框架下,融通各民族学派研究法而著于中,是为西学思想与中学史志研究法相结合之杰作.

  • 标签: 《凉山夷家》 研究方法 林耀华 学术价值 民族学 结构功能
  • 简介:一、中水“西南”古文化遗存概况中水区中和与出水公社交界处的新光大队土梁子上,地下埋藏着丰富的古遗址、墓葬及数量众多、民族风格独特的历史文化遗物。经1977年秋,配合正山大队农田基本建设时考古调查发现,并经过1978年和1979年连续两年秋季考古发掘证实:(一)地下遗址总面积,东西长2,000,南北宽近400米左右。文化层最厚可达3.5米,平均厚度2米,文化层下为灰白色白羔泥生土。文化层由梁脊向两坡倾斜,形成坡状堆积;(二)底层文化层的最早形成年代,应为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00——前221年之间);而现在农耕土下的第二层文化层,应在东汉中期(约在公元90——公元155年之间)。就是说,古代人曾在这块土地上活动的时间,长达四百多年之久;

  • 标签: 西南夷 底径 圈足 考古调查 考古发掘 战国晚期
  • 简介:1973年夏天,我作为《中国画报》(国内中文版为《人民画报》)的代表参加中国外文出版代表团访问日本。月余之后,返国时路过香港。接待单位新华社香港分社委托亚洲贸易公司廖安祥经理出面接待,并协助代表团成员购买一些物品。团长指定我随同廖经理到市上为大家选购廉价手表。

  • 标签: 《中国画报》 崇高 《人民画报》 贸易公司 代表团 新华社
  • 简介:《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4期黄永年先生的大作《关于的“威”及其他》,不仅详细考释、说明了《尔雅·释兽》中“威”的含意,而且给我们指明了对待学术问题的正确态度与方法,使人受益不浅。

  • 标签: 《尔雅》 王念孙 《说文》 联绵词 古音通假 《广韵》
  • 简介:北魏为防止蠕蠕的入侵在北方设立了大量的军镇,如怀荒、抚冥、武川、柔玄等,御镇也是其中之一。御镇设置、迁徙变化最大,但史书对御镇的记载颇少,近现代的史家对此也很少有专文论述,即使有所提及也是极为简略,或只是引用文献。本文以实地勘查的结果和有关文献相参照,就太和年间所置御镇的地望及建置年

  • 标签: 军镇 云州堡 实地勘查 镇城 大明一统志 开平卫
  • 简介:楼适是浙江省余姚人,1905年出生。小学毕业后就到上海钱庄当学徒。一年后“五四”运动爆发,他看到报上报导北京大学生火烧赵家楼、打了张宗祥的消息,高兴得大叫起来,被父亲骂了一顿。不久上海也爆发了游行,楼溜出去参加。后来读了如《自由谈》、《快活林》一类报刊,思想大变。1922年开始写小文章,到《先施乐园》、《新世界报》、《礼拜六》等报刊投稿。

  • 标签: 楼适夷 交往 鲁迅 “五四”运动 1905年 《自由谈》
  • 简介: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编辑出版家楼适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今年4月20日l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七岁。噩耗传来,令人感到悲痛和婉惜。

  • 标签: 悼念 逝世 翻译家 作家 无效 中国
  • 简介:我自小就喜欢玩版本,在抗战胜利的前一年,见到敌伪新民印书馆印行的周作人的《书房一角》,就买来翻看。由此知道郝兹行的名著《尔雅义疏》有王念孙的删节本和郝氏原本两种,原本有咸丰六年杨以增刻胡班续刻本和通行的同治五年郝氏孙男郝联薇重刻木,删节本有最早刊刻的《皇清经解》本和道光三十年陈英据王念孙手定本为陆建流校刻的木犀香馆本。并从所引用的叶德辉《郎园读书志》知道杨胡本希见,次则陆刻。其实,这陆刻也是极为希见的,因为50年代前期我常跑上海、苏州的旧书店,宋元精品虽已稀有;明清善本佳刻仍盈架充栋,而此陆刻本除了在苏州见过匆匆未买不知归于何处外,迄未再遇到。这次才承曾听过我课的辛德勇研究员的盛情,将他在北京买到的一部陆刻和我交换了别的书。而德勇之得知此陆刻之希见,好像也是我给他谈过的。

  • 标签: 《尔雅》 王念孙 《说文》 《六书音均表》 联绵词 《广雅疏证》
  • 简介:明清两朝都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不可能对土司制度作出彻底的改革;而本身为少数民族的清朝皇帝,因不满儒家传统夏观中的民族歧视而对其进行了批判继承,把从唐代就开始萌芽的“华夷一体”的新民族观应用到实际的民族政策中,其结果就是土司制度在清代的基本结束。

  • 标签: 夷夏之辨 夷夏之防 华夷一体 改土归流
  • 简介:中国元明清时代的汉文史籍称西亚里海之滨的阿萨辛派为“木剌”,汉文史籍记载了对木剌名称的不同称谓和全部的历史活动状况,包括木剌的由来、城堡状况、七世传人和被他们刺杀的人物状况,以及西征蒙古军与木剌的交锋概况。更多还原

  • 标签: 木剌夷 汉文史籍 旭烈兀
  • 简介:今傳《宋會要輯稿》蕃一之一至蕃二之三八完整保留了《永樂大典》所據《宋會要·蕃類·遼門》底本的篇章結構。其内容主要是據諸本《宋會要》相應部分拼合而成。該門詳於對遼決策之故事,而略於遼朝之政情。遵循"事各類從"之原則,採擇、拆分各類事項於此門,故多破壞史事、時序之完整。《大典》底本拼合各本文字時,有未加精審至事項編列時序錯亂之例,見於今傳《輯稿》,亦可據此一窺大典底本《宋會要》編纂、拼合之過程。《輯稿》某些看似脱、誤之處,或是因《宋會要》編纂體例所致;同時,亦可探明其文字輯佚的某些綫索。這對於理解《宋會要》的編纂和成書具有積極意義,可以將其用於指導《宋會要》的復原與整理工作。

  • 标签: 《宋會要·蕃夷類·遼門》 編纂體例 文字删潤 輯佚
  • 简介:近年福建霞浦所发见的民间科仪抄本,包括一些汉字对音诗偈,殆可从摩尼教中古波斯语和帕提亚语文献中找到对应词语,故简称其为偈。本文考察个中题为《四寂赞》的两个文本。其文本照片一个已在数年前刊布,日本学者从纯语言学的角度,认定其音译自帕提亚语摩尼教诗偈,并加解读英译。本文则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认为霞浦抄本的偈并非严格意义的音译作品,而当源於唐代来华摩尼僧的口授,历经多代口口相传後,始被不谙语者形诸近音汉字。文章就《四寂赞》两个文本进行参校、释读,印证这一总体看法;更从华夏摩尼教传播史的角度,藉助这一新资料,就“四寂”一词内涵的演变,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申论。

  • 标签: 霞浦 摩尼教 四寂 清净光明 大力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