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从近代以来的民族学资料推测,原始时期的人生礼俗应当是相当繁富、相当庄重的。由于时代遥远和资料的匮乏,所以人们对于原始社会的各种状况所知甚少,对于那个时期的人生礼俗更缺乏了解,只能够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中略知一二。今对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敬请专家指正。一拔牙之俗、颅骨改形之俗以及儋耳之俗,在原始时期的人生礼俗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们多为某种信仰的表现方式,并且构成某一地区或某些氏族部落的的十分特异的习俗。上古有些地区之民,大约在14岁左右有将某些牙齿拔除的习俗。这种习俗的意义可能在于表示拔牙者已经长大成人。拔牙之俗在考古资料里,多见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岭文化、良渚文化和昙石山文化,台湾屏东、恒春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有发现。大汶口文化墓葬所发现的拔牙者的年龄一般在15—20岁之间的性成熟期,也有晚到25岁左右的。大汶口文化后期拔牙习俗衰退,拔牙年龄增大,有的遗址拔牙者的年龄提高到30—35岁。属于大汶口文化末期的三里河遗,在30例可检的标本中,只发现3例。尽管如此,还应当说拔牙习俗延续的时间在大汶口文化中还是很长的至少在1000多年以上。在大汶口文化的遗址中,拔牙是一种普遍可见的习俗。
简介:<正>中国几千年古代文明中所遗留下来的大量珍贵文物,是凝结着劳动人民智慧的艺术珍品,它不但给人以历史和文化知识的教育,还给人带来巨大的艺术享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博物馆内的每一件陈列品都体现着某种形式的美。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六、七十年前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等一系列的讲演和文章,就指出和强调在美感教育中,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们在陈列讲解中主要还是介绍某件文物所反映出来的历史知识,很少涉及到美学教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观众参观博物馆的目的,除要了解历史以外,还要求能够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事实上,如果在讲解过程中能够注意到美学教育(主要是审美教育),
简介:博物馆教育,从教育对象划分,可以分为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基于儿童的认知特性,博物馆儿童教育在实践中更能突显博物馆教育人员的教育特质和专业素养。在强调兴趣而非知识,强调探索而非接受的儿童认知活动中,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创设合理的教育情境,将直接决定博物馆儿童教育的成效。笔者结合多年博物馆教育实践,从博物馆儿童教育之方式、成效和情境创设等问题入手,提出教育者要善于利用教育资源,创设适合儿童学习的教育情境,通过调动儿童参与、促进儿童与展品互动、吸引家长关注、激发儿童想象力及教育人员通盘谋划等方式,全面提升博物馆儿童教育品质,激发儿童在博物馆学习的兴趣,促进博物馆儿童教育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