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追溯福建文化传统的源头,我们尚可发现几千年前古越族先民在福建这片土地上留下的雪泥鸿爪,这些断发纹身的“东南蛇种”,在地老天荒中创造了福建文化最遥远的一章.然而,岁月悠悠,历史的尘埃渐渐湮没了他们的痕迹.汉晋唐宋以来,一次次中原汉民的南迁洪流涤荡着古老的越族文化,越族先民一部分被融合,一部分退居山林.第二期的福建文化就由那些南来的汉人及日渐同化的越裔来谱写了.福建地僻东南一隅,濒海而多山.绵亘于西带边界的武夷山脉.曲折绵长的海岸线,给这时期的福建文化造成了这样一种地理环境:西南与东北的阻隔则不易受政治及战乱影响而利于存留中原古文化,并融汇形成自身特色;东部、南部面海而难以交流.终于,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航海业的日益发达,濒海优势给福建文化带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唐宋以后,福建成为域外文化入华及中国文化向东南亚传播的交汇点.宋元的阿拉伯、波斯宗教、建筑、商业文化入闽,明清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东浙并随之带入西方文明,使福建文化第三期再呈异彩.本文拟就福建文化传统的形成与特色作些探讨,试图从区域文化的角度略抒浅见.
简介:阿尼玛卿山的虫草经济经历了三个不同形态和阶段。在"散挖-行商"阶段,高海拔草原成为季节性人口争相涌入和采挖虫草的公共资源。虫草商人处于行商阶段,市场体系尚未成型;在限采·禁采阶段,草原承包制在公有制语境下有名无实,各级政府介入分肥,限制和禁止的高压行政管理未能减缓外来人口的压力。随着政府角色从利益相关者转变为社会服务者,虫草经济开始对生态移民政策发挥积极作用,虫草商人也从行商中分离出来;在契约-电商的新阶段,草原承包制全面推行,牧民获得草原收益和管护的权利。市场体系建立后,契约交易发展迅速。虫草电商的崛起加剧了虫草资源的竞争和垄断。虫草给牧民带来生计机会和草原经济的繁荣,同时也给草原生态带来巨大压力和可持续性问题,以及藏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政策设计应着重维系人类、文化和自然的连续体以促进草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简介:在农耕时期,中国有难以计数的村落,每一座都是一部装载厚重历史的典籍,是典型的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文明历史、价值观念、生命感悟、族群标识、人文精神、宗教哲学、聪灵巧慧……可是没等到我们去仔细品读它、研究它、传承它,这些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古村落,这些传统社会架构的基本单元,这些百姓生存状态、生存想象的基本范式,便在城镇化、商业化突飞猛进的过程中渐趋湮灭。剩余的那些本可作为中国漫长农耕时代的活的遗存和样板的古村落,到底还能支撑多久?我们该怎样来保护这些地处偏远却维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村落?等农民彻底城居化之后,我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人将对村落文明完全陌生,这些问题显得日益尖锐而紧迫。在城市的古老印记已经渺如烟云之后,古村落是我们生命中最为沉重、最为惆怅的情结。
简介:文化馆是国家设置的代表各级地方政府以满足广大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开展群众性公益文化活动的纯公益性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民族舞教学原主要属于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内容,现将普及民族舞蹈作为提高群众素质和丰富文化生活的内容之一,并通过文化馆这一群众文化的平台向广大群众教授,既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也是普及和改进群众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如何向学员教授好民族舞课程,是值得文化馆每位舞蹈老师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营造氛围、激发舞蹈情感、规范教学用语等方面入手,就文化馆如何教授民族舞蹈谈一些看法。
简介:瑶族节庆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瑶族传统音乐是瑶族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本文就瑶族音乐在传统节庆文化的地位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发挥瑶歌艺术在传承、发展瑶族传统节庆文化提出几点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