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微生物生态系统可以依赖地球深处和深海火山口水-岩相互作用产生的氢气(H2)而得以生存。根据目前的估算,全球海洋岩石圈通过水-岩反应(水合作用)所产生的氢气量在1011mol/yr的量级。最近在对陆上地下前寒武纪岩石裂缝咸水的勘探中,人们发现了氢气富集程度类似于热液喷口和海底扩张中心的环境,并提出了在溶解的氢气量和水的辐射离解作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然而,在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Witwatersrand)盆地的一个深金矿中开展的区域氢气流量外推结果显示”,前寒武纪岩石因对全强氢气生产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每年0.009×1011摩尔)。本文中我们对以往公开的和新近获得的前寒武纪岩石中的氢气浓度数据进行了汇总,发现人们以往低估了前寒武纪大陆岩石圈生成氢气的潜力。我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人们没有考虑其他的生氢反应(例如蛇纹岩化),而且缺乏有效的手段对在这些环境中测量的氢气生成速率进行换算,以便把前寒武纪地壳在全球大陆地壳表面积中的占比高达70%以上这一事实考虑在内。如果把通过辐射分解和水合反应生成的氢气考虑在内,我们估计,来自前寒武纪大陆岩石圈的氢气生成速率可以达到(0.36~2.27)×1011mol/yr,这个数值和海洋系统的氢气生成速率相当。
简介:在对岩性、物性、微观孔隙结构、主控因素等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测井储层处理并结合地震储层预测研究储层分布规律认为:渝东地区石炭系储层除厚度变化大外,其特征与川东有很大的相似性,储集岩为颗粒云岩、晶粒云岩、角砾云岩,储层物性以黄龙组二段最好,为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为孔隙、裂逢和洞穴,主要孔隙类型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砾间溶孔、砾内溶孔,裂缝发育。储集类型为裂缝-孔隙型,以Ⅱ、Ⅲ类储层为主。储层主要受到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及后期构造活动影响和控制;主要分布在黄龙组二段,厚度变化大即0m-30m,总体上呈西厚东薄。池34井区-寨沟4井区-云安3井区一带是有利储层的主要分布区。
简介:大洋玄武岩地壳是地球上最大的含水层,是大量地下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潜在家园,迄今,这些系统中的大部分仍未进行特征描述,而它们可用于与地外地下生物圈进行类比。胡安·德富卡海岭(IuandeFucaRidge)东侧沉积盖层之下3.5Ma古老的玄武岩地壳内,循环的基底流体温度适中(~65℃)、溶解氧和硝酸盐的浓度低到难以测量,而高浓度硫酸盐则被视为这个地下环境中主要的电子受体。本研究以两种重要的电子供体-甲烷和氢气-的供应和潜在来源为对象,研究海床下生物圈。通过与综合大洋钻探项目(IODP)CORK系统中从基底深处延伸至海床上出口的管线采集了完整基底流体样本。在2010年开展IODP327项目时安装了两套新的CORK,即1362A和1362B,并于2011年和2013年进行了取样。这两套新的CORK性能优于原来的装置,装有镀层套管和聚四氟乙烯输送管线,可减少套管材料与环境之间的反应。通过原有的CORK装置还对钻孔1301A进行了取样。基底流体富含氢气(0.05~1.8μmol/kg),表明大洋玄武岩含水层支持氢驱动的新陈代谢。基底流体还含有大量的甲烷(5~32μmol/kg),表明甲烷是海床下玄武岩生物圈的营养供体。三个钻孔的流体样本甲烷的δ13C值介于-22.5~58‰之间,而δ2H值则介于-316~57‰之间。甲烷的同位素组成和烃的分子组成表明,取决于取样地点和时间的不同,基底流体中的甲烷既有生物成因也有厌氧成因的。CORK1301A流体样本中甲烷δ2H值较迄今所有其他海相环境中样本的值都高,而这一点用生物成因甲烷部分微生物氧化反应可以很好的进行解释。总之,我们的研究表明甲烷和氢气持续支持了深部生物圈的繁殖,而在大洋基底中甲烷即是微生物的产物也可能是其消耗物。
简介:鸡西盆地南部是一个多期叠合和多期改造的中生代断陷盆地,也是大庆探区的外围含油盆地之一,其构造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程度低,近两年的勘探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立足于构造和断裂研究为主,对主力目的层——下白垩统城子河组和穆棱组两套地层的发育情况和构造演化重点阐述,总结了该区构造特征和沉积相带的展布特征,并在对岩性和构造油藏分布与富集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成藏主控因素为:①良好的储盖组合是形成油藏的必要条件;②多种构造样式,为岩性一构造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构造背景;③构造运动控制了油藏的形成,构造运动对于油藏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提出了有利含油区,为大庆外围探区后继的钻井勘探提供有利建议。
简介:凝析气藏是近年来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发现的新类型,主要分布在呼和湖凹陷南二段煤系地层中。通过分析呼南地区南二段凝析气藏的性质的气场条件,明确呼南地区凝析气藏主要属于中等—高含凝析油气藏,天然气为凝析油伴生和煤型气混合气,主要来源于南二段煤系烃源岩。指出高丰度,广泛分布,成熟的煤系源岩是凝析气藏形成的内在因素,温压系统是凝析气藏形成的外在因素,优质储层控制凝析气藏富集高产,巨厚的大一段泥岩为凝析气藏形成提供了较好的封盖条件。在凝析气藏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缓坡带及陡坡带邻近洼槽的区域是下一步寻找凝析气藏的有利勘探靶区。
简介:多种技术用于装备油气田智能生产井,监测油藏流体流动。4D地震技术用于监测流体饱和度随时间的变化,一些井内安装了永久性传感器,在地面直接读取井下压力、温度、产量和含水率。已证实微地震和测斜仪成图技术在油田注采、废物回注处理和岩土力学应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重点介绍了地面测斜仪长期监测技术及其在优化注入方案中的应用。该项技术应用于加利福尼亚油田注采和废物回注处理项目,取得了明显效果。总之,多项技术已成功地用于油藏监测。实践证明,地面测斜仪成图技术非常实用而有效,可用于追踪油藏流体流动,防患于未然,为经营者节约大量资金。未来的油藏监测仪器组合将实现测斜仪和微地震传感器一体化,更好地实时监测油藏对流体注入和采出的响应。
简介:产生垢是许多行业都会遇到的一个严重问题,如油气生产、水的储运、发电站等。通常,关于垢的形成研究主要集中在使用大口瓶法了解溶液沉淀过程,并确定沉淀趋势速度和抑制剂效果。最近的一些研究集中于垢在金属表面的沉积。本文综合研究了石灰质垢在溶液和金属表面的形成过程。用三种超饱和成垢液代表油气生产中遇到的典型水样。使用旋转圆盘电极的电化学方法确定金属表面垢量。这一技术考虑旋转圆盘电极表面氧化还原。根据旋转圆盘电极表面氧化还原速率,能够确定垢在该表面覆盖的范围。为了弄清堆积在金属表面的垢的形成和生长,还应用了表面分析法。用扫描电镜(SEM)来分析垢的微观结构。同时,通过垢的溶解,运用感应耦合等离子体(ICP)定量分析溶液中的沉淀量和金属表面的沉积量。本文论证了沉淀和表面沉积与过饱和指数有不同的依赖关系。因此,这两个过程都应加以研究。才能全面了解工业成垢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