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许多人已经在着手研究提高原油采收率(IOR)的方法。但是,研究仍然停留在使用实际岩心样品定量评价油层润湿性上面。接触角是测量储集岩优先亲和性的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使用悬滴法来研究油滴量、盐水矿化度、含有饱和流体的岩石、油酸量和温度对碳酸盐储集岩润湿性的影响。16次实验采用的方法是,把10,15,20,25ml的油滴分别滴入矿化度为0,50000,100000,150000ppm的NaCl盐水中。做这种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油滴量和矿化度对接触角的影响。在完成的3次实验中,用含酸量为0.374,0.561和0.986mgKOH/g的原油样品研究了含酸量对接触角的影响;另有3次实验采用盐水、原油和聚合物溶液研究了含有饱和流体的岩石对接触角的影响;最后,有2次实验研究了温度对接触角的影响。以上所有实验都采用的是实际岩石和原油样品。结果表明在达到了临界水矿化度时存在着一个特定的油滴量。这种临界水矿化度是油滴量对接触角没有影响时的矿化度。岩石润湿性下降低于临界矿化度和上升超过临界矿化度都取决于油滴量。所获取的结果表明,含有饱和流体的岩石在测量接触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果还表明随着原油中的含酸量增加,接触角降低。因此,预计含有低酸油的碳酸盐岩油藏比含有高酸油的碳酸盐岩油藏更具有亲油特性。温度和油浸流体粘度的增加能使所测量的接触角减小。本项研究结果已形成了一个新的临界矿化度的概念,并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影响使用接触角技术测量润湿性的一些因素。
简介:慢速地层定义为地层横波速度小于井眼流体速度的地层。为了测量慢速地层的横波速度,研制出了带偶极发射器的声波测井仪。自从在十多年前偶极声波测井被引入使用后,偶极声波测井仪提供了大量有关慢速地层声性质信息,包括探测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非均质性的机理显现出地层本身纵波和横波时差的径向变化,现在这些都可以做到定量分析。Gymric油田位于加利福尼亚Bakersfield附近的SanJoaquin谷地中。该油田的一个产层OpalA硅藻岩,就是一个极慢速地层,其纵波时差约为200微秒/英尺,横波时差约为800微秒/英尺。在本文在中,我们检验了在该油田一口井中记录的宽带交叉偶极声波仪器的测量数据。交叉偶极声波测井仪是专门为地层三维声特性描述而设计的。它通过把地层归类为四种类型之一的地层分类来达到地层三维声特性描述的目的。这四类地层是:A)各向同性均匀地层,B)各向同性非均匀地层,C)各向异性均匀地层,D)各向异性非均匀地层。在分类法中使用时差频散分析,在频散分析中这四类地层中的每一种都有独特的特征。当出现非均质性时,采用称为“偶极径向剖面”的新技术来测量横波时差离开井眼不同距离的径向变化。它可用于确定一定范围内可能的地层伤害、蚀变、泥浆滤液侵入,并提供远场横渡时差测量值。这些技术已经用于描述OpalA硅藻岩地层声特征。
简介:原油被限制在管道中央以环形液面流动-称为核心渗流的技术已经成为可行的稠油运输替代方法。液膜的润滑作用相当于降低了粘度.因此降低了能耗。该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之一是油在管道内表面逐渐积聚,必须有清管方法。本研究目标旨在通过测定稠油/水相/金属表面体系的接触角研究原油中极性组分对原油接触到的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利用烷烃的絮凝和碱液的洗涤分别除去原油中的沥青和环烷酸,用工业镀锌钢作为金属表面模型;研究水相包括纯水;1%氧化钠和1%硅酸钠溶液。在金属表面滴一滴油,在有水相存在的条件下测定接触角。测量结果表明金属表面性质对研究的润湿性影响不大。但是,发现有沥青和环烷酸存在时影响很大。除去沥青和环烷酸,可以降低接触角,使润湿性从油湿性(接触角大于145°)转为水湿性,接触角分别小于45°和80°。由1%硅酸钠和1%氮化钠水相进行的实验表明,大多数情况下接触角小于60°,我们认为这可用于防止原油在管道表面沉积。此外,本研究认为,在流动试验之前测量静态接触角可用于原油输送表面配方筛选。
简介: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已确定了了解油藏中流体流动性质的主要步骤。油水相对渗透率或许是岩心驱替实验得到的最普遍的参数,但这些参数只能求助于数学模型中岩石-流体所有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才能描述油藏流动现象。岩石的润湿性是对油藏流体流动机理有强烈影响的因素之一,因此,在过去几十年,有大量根据岩心驱替实验推测润湿性的论文。另一方面,传统上认为原油-水-固体体系中观察到的接触角是真实的或通用的度量润湿性的参数。因此,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问题:根据岩心驱替推测的润湿性与接触角之间有联系吗?根据以前的文献似乎不能得出确定性的回答,原因有二个方面:①Craig广义经验方法虽然可以近似比较,尤其是极端情况下润湿的比较,但不能直接推导出表征润湿性的岩石——流体相互作用的大小;②常规的接触角测量普遍存在一个再现性问题。在其它文献中报导的双滴双晶板(DDDC)技术,似乎解决了接触角测量中再现性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目的是将对差别较大的岩石-流体体系用有再现性的DDDC法检测结果与用油藏和贝雷岩心进行的水驱实验得到的对应油水相对渗透率相比较。共比较了10种不同实验结果。其中有8种岩石-流体体系水驱实验结果与接触角测量结果得出的润湿性类似,而其余两种差别明显。对结果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了解释,重点是弄清岩心分析与油藏流体分布和流动机理之间的重要关系。
简介:近期在沙依巴赫(Shaybah)油田钻成一口有8个侧向分支且组合水平长度达12.3km的最大油层接触面(MRC)水平井,本文阐述其钻井、完井、井下动态和油藏特性描述结果。该井是作为一项先导性试验方案的组成部分而钻的井,用以评价最大油层接触面井的实际挑战和对油藏动态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在沙依巴赫油田内8口具最大油层接触面井的结果指示出,在油井生产能力和降低单位开发费用方面有可证实的显著效益。钻最大油层接触面水平井这一先进的钻井技术,对于高效开发致密相油层有肯定的积极意义。与水平长度1km的单侧向水平井相比,组合长度12.3km的最大油层接触面水平井的生产能力提高6倍,单井开发费用减少4倍。
简介:混相气水交替注入已在世界上很多油田实施,同时开展了大量的数值模拟来研究速度、重力、段塞尺寸、非均质性对气水交替的影响。但是关于气水交替驱油效率的实验室研究还没有见到文献报道。本文报道了在玻璃珠人造岩心的模型上进行了一系列气水交替驱替试验的研究结果,目的在于:(1)研究一次接触混相气水交替注入法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2)阐明驱替过程的驱油机理;(3)为有效开展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基准数据系列。研究中使用玻璃珠人造岩心而不用岩心是为了使我们首次直观地观察每个气水交替试验过程中流体的相互作用。一系列的间接混相气水交替驱油试验是按气水比分别为1:1、4:1、1:4进行的。在一定的流速范围内完成这些试验以研究毛管数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并把它们的驱替动态与水驱和简单的混相驱试验相比较。结果表明:驱油效率是速度和气水比的函数,还发现模拟用油-水和溶剂-水相对渗透率是不同的,尽管事实上油和溶剂是一次接触混相。如果这一结论对油藏流体成立的话,则清楚地表明一次接触混相将影响气水交替驱油效率的预测。
简介:电缆式地层压力测试一直是确定流体密度、砂层连通性、流体接触关系的主要测量方法。过去,对地层压力测试结果常常是半定量分析,所以对确定砂层连通性和评价流体接触关系的借鉴意义很有限。现在,由于开发了精度高、温度稳定的石英压力计,压力测量规程要求最好使用这种压力计测量,它有利于改善对系统误差的认识,能够运用精确的统计方法预测高渗透率岩石中的连通性、流体接触关系及其误差。Ugueto(2004)等已介绍了运用统计分析获得的系统成就,包括深度误差和压力测量值的准确性。然而,虽然该方法成功地预测了墨西哥湾(GOM)深水油气田储层的连通性和流体接触关系,但还存在不足,如所采用的对偶分析图(不包括压力梯度误差和深度误差)和统计分析的探索式特征。本文中,我们提出了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储层连通性和流体接触关系的理论。这些方法综合考虑了压力计精度和准确性出现的误差、深度测量精确度、和在压力测量过程中的伪随机误差。该统计方法能用于压力梯度测量施工规划、以统计准则为依据的数据质量控制、单一流体类型储层连通性的定量计算、以及确定流体界面的深度与误差。本文简要概述了地层压力数据的应用,讨论了储层连通性和流体界面的模型,该模型是统计理论的基础。本文还介绍了GOM深水储层连通性例子,以及其与生产数据的对比方法。
简介:沃腾堡(Wattenberg)气田的气藏为连续性气藏。在下白垩统Muddy(J)砂岩中所估算的天然气最终采出量为1.27tcf(万亿立方英尺)。在未来30年中,平均天然气资源量将增加1.09tcf,主要通过加密钻井来开采更多的天然气地质储量和采出由于地质分隔作用所分隔的那些地区的天然气来实现这一目标。Wattenberg气田Muddy(J砂岩产气量大,具有以下特征:(1)天然气产于FoltCollins组三角洲前缘和近滨海相砂岩中渗透率最高和厚度最大的层段;(2)Horsetooth组河谷充填的河道砂岩范围较小;(3)把并中所测量的温度与0.9%和大于0.9%的镜质体反射率等值线结合起来可对大量的热异常进行解释;(4)紧靠Mowry、Graneros和ShullCreek页岩边界是油气烃源岩和储层封闭层;(5)在气田地区,Lateyette和Longmont右旋扭断层带(WFZs)之间是以次生断层作为通道的。产气量最大部位的轴线与盆地轴线平行,其方向为北东25~35°。沿横切Wattenberg气田的5条右旋扭断层带重复运动使丹佛盆地的轴线偏移到东北方向并影响了储层和封闭层的沉积和侵蚀样式。与丹佛盆地其他地区相比,Wattenberg气田内的热成熟度是异常的高。Wattenberg气田的热异常可能是由于岩浆侵入时流体沿断层向上运移所致。气田内异常高热流区与气油比的增高和变化有关。
简介:过去的十年来,在纽约州中南部上奥陶统布莱克里弗(BlackRiver)组的横向不连续白云岩中先后发现了20多个新气田。这些白云岩出现在地震资料可以识别的深入基底的扭断层附近。解释认为,分布在狭长的以断层为界的构造低地及其周围的大多数气田都属于负花状构造。断层远处的地层是不渗透的石灰岩,它们构成了有关储层的侧向封闭层。在多数情况下,这些断层消失在上覆的特伦顿(Trenton)组石灰岩和尤蒂卡(Utica)组页岩内。孔隙度主要发育于内壁覆盖有鞍状白云石的孔洞、角砾和裂缝带中。在本次研究所描述的布莱克里弗群岩心中,基质孔隙度不常见。深入基底断层附近的白云岩不规则分布以及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的分析都支持鞍状和基质白云岩具有与断层有关的热液成因。因为处于反常规的构造环境(即构造低地对构造高地),此类成藏层带多年来都没有被发现。如能采用适当的构造-地层-成岩作用综合模型,就有可能在纽约州的布菜克里弗群和全球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更多的热液白云岩天然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