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比较温针灸结合康复理疗、单纯温针灸与康复理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差异,及对椎-基底动脉(VB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9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温针灸组、康复组,每组30例。其中针康组穴取C3—C7夹脊穴行温针灸结合牵引、磁疗等康复理疗;温针灸组予单纯温针灸治疗,康复组行单纯康复理疗。采用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TCD)所测定的患者VBA血流动力学参数Vp、Vd、Vm、PI值为疗效评定指标,结合临床治愈率评价各组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VBA血流动力学观察指标Vp、Vd、Vm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P﹤0.05),针康组各观察指标均较其他两组改善更显著(均P﹤0.01);针康组临床治愈率为70.0%(21/30),优于温针灸组53.4%(16/30)和康复组53.3%(16/30)(均P﹤0.01)。结论:温针灸配合康复理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温针灸和康复理疗治疗,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简介:目的:观察欧洲人群对针刺的不同反应,分析机体的耐受性,为欧洲针灸临床干预时间频率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168例2013年12月–2015年6月(MediQiAGDieZentrenfürTCM)瑞士原住居民第一次就诊患者的相关资料,对针刺的反应持续时间及性质进行归纳整理,采用SPSS18.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针刺反应65例(男28例,女37例),反应发生率38.69%,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的针刺反应中,乏力49例(男19例,女30例)、酸胀痛12例(男7例,女5例)、循经传导2例(男1例,女1例)、痉挛1例(男),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持续时间:男(13.00±12.51)h,女(32.81±25.59)h,经t检验,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针刺反应发生率及性质与性别无关;发生针刺反应的持续时间与性别密切相关,女性发生针刺反应的持续时间更长。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言语治疗对脑卒中和脑外伤后构音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1例构音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在言语治疗同时配合针刺颈项部廉泉、金津、玉液、风池、翳风和完骨为主,对照组(31例)只给予言语治疗,治疗9周后评价言语和声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单词清晰度和篇章正答率均明显提高(均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优于对照组的67.7%(21/31)(P〈0.01);治疗后观察组(12例)和对照组(11例)经喉发声空气力学分析仪检测的最长发声时间(MPT)均显著延长(均P〈0.01),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针刺配合言语治疗能改善构音障碍患者的言语和声学水平。
简介:目的:观察电针及西药治疗对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60例青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西药组各30例。电针组电针曲池、太冲;西药组口服卡托普利。两组均治疗14&后观察24h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结果:电针曲池、太冲能降低青年高血压患者各时段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P〈0.01),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曲池、太冲可明显降低青年高血压患者各时段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标准差,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西药组比较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患者中杓型与非杓型者人数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曲池、太冲具有较好的长时降压效果,可有效改善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是针灸降压的有效穴对组方。
简介:目的:比较耳穴贴压和口服西药治疗中年失眠症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中年失眠症患者63例,随机分为耳穴贴压组(32例)和地西泮组(31例)。耳穴贴压组选取耳穴肝、脾、神门3穴,予单耳耳穴贴压;地西泮组口服地西泮2.5mg,每日1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耳穴贴压组总有效率为90.6%(29/32),优于地西泮组的61.3%(19/31)(P〈0.01)。耳穴贴压组治疗后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地西泮组治疗后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及总分亦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耳穴贴压组在改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及总分均优于地西泮组(P〈0.05,P〈0.01);同时耳穴贴压组还在阿森斯失眠评分中早醒、总睡眠时、白天情绪、白天状况、白天思睡5个方面较地西泮组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均P〈0.01)。结论: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优于口服地西泮。
简介:目的:观察和评价针灸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屈伸肌群的功能进行分析。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推拿治疗,针刺取穴主要为内膝眼、鹤顶、犊鼻等,推拿治疗主要手法为法、揉法、拿法、擦法及关节被动运动等;对照组口服芬必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评定、JOA评分以及等速测试系统评估结果。结果:①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36/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35/40),两组疗效相当(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②两组患者等速测试示,峰力矩(PT)、总功(TW)、平均功率(AP)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P〈0.01),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均P〈0.05)。结论:针灸推拿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膝骨关节炎患者屈伸肌肌力、做功等,其疗效优于口服芬必得。
简介:TheSuWen.TiaoJingLun(《素问·调经论》,PlainQuestions·TheoryofRegulatingMeridians)said,"Patientswithpaininbodyyetwithoutanyailmentaretreatedwithcontralateralshallowcollateralneedling;patientswithpainononesidewithailmentsontheothersidearetreatedwithcontralateraldeepcollateralneedling".Therefore,bothofthetwotherapiesareapplicabletopainsyndromes,and,forcontralateraldeep
简介:目的:比较痛经时针刺单穴十七椎和多穴针刺治疗痛经的疗效差别,为取穴提供依据。方法: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穴组和多穴组,每组19例。单穴组取穴十七椎,多穴组取十七椎、三阴交、地机、次醪,两组分别在疼痛发作第1天开始针灸治疗,每天针灸1次,1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3天,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并采用Cox痛经症状量表(CoxMenstrualSymptomScale,CMSS)对患者痛经总频率、痛经严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单穴组痊愈率为68.4%(13/19),有效率为31.6%(6/19),多穴组分别为78.9%(15/19)、21.1%(4/19),两组疗效相当(P〉0.05);两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疼痛总频率评分、痛经严重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01),但两组间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在疼痛时进行针刺,只取一个穴位十七椎即可达到与选取多穴相同的止痛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针刺四神聪、百会治疗失眠疗效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失眠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以地西泮片常规治疗,治疗组予针刺四神聪、百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时间、质量、PsQI功能评分及谷氨酸(LGU)、γ0氨基丁酸(GABA)、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水平及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入睡时间均缩短(P〈0.05),睡眠时间均延长(P〈0.05),GLU、GABA均提高(均P〈0.05),NE、DA水平、PSQI功能评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NE、DA水平、PSQI功能评分均较低(P〈0.05),GLU、GABA均提高(P〈0.05),入睡时间缩短(P〈0.05),睡眠时间延长(P〈0.05)。结论:针刺四神聪、百会可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临床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其机制可能是诱导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合成与释放。
简介:目的将讨论温暖为消沉的治疗刺破技术的治疗学的效果和机制。有消沉的60个病人全部的方法A随机各与30个盒子被划分成治疗组和控制组。治疗组与在心,肺,肝,脾和肾,有Amitriptyline的控制组,HAMD规模和EEG-的质的变化的点挥动的Jiaji上温暖针技术被对待在治疗前后被观察。结果治疗组的全部的有效的率是100%,比有80%的控制组的好一些(P<0.05);治疗组的HAMD规模比控制组的好(P<0.05);在治疗组和控制组之间的体的症状的改进的比较是重要的(P<0.05);频率的比较和EEG-波浪的振幅是重要的(P<0.05),有不有毒并且在治疗组的副作用。结论温暖为消沉刺破技术比Amitriptyline有更好的效果,并且有不有毒并且在治疗组的副作用。温暖针技术能有效地调整频率和振幅EEG-波浪,并且行动改进压抑的状况。
简介:目的:观察调督针法与常规针法的疗效差异,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运用规律。方法: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MBI、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O.01),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组间对比MBI、FMA评分及ND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A后,调督针法组MBI、FMA评分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ND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简介:目的:观察温针灸法对老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80例老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温针灸进行治疗,取足三里、肺俞以及定喘为主穴,膏肓、心俞、大椎以及风门等为配穴,施以平补平泻手法,背部穴位及足三里同时予以温灸2壮,每次留针约0.5h,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疗程为8周;对照组采用舒利迭吸入治疗,每日2次(50μg沙美特罗和250μg丙酸氟替卡松),疗程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和寒热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1s用力呼气量、1s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1s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以及最大呼气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寒热症状综合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对改善老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具有明显的疗效。
简介:目的:比较针药复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和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择期行LC患者39例,随机分成针药复合麻醉组(针药组)和全麻组。针药组先行电针刺激15~30min,穴取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然后行全身麻醉,电针刺激至手术结束;全麻组单纯行全身麻醉。分别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术后2h、术后第1、3天T淋巴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h两组总T淋巴细胞(CD3^+)、抑制T淋巴细胞(CD8^+)较麻醉诱导前降低(均P〈0.05);全麻组辅助T淋巴细胞(CD4^+)显著降低(P〈0.05),针药组CD4^+无显著改变,CD4^+/CD8^+显著上升(P〈0.05)。术后第3G针麻组TNF-α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针麻组患者术后恶心例数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对LC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低。
简介:目的:观察艾灸疗法在改善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肽物质方面的作用,探讨艾灸治疗VD的部分机制。方法:87例VD患者随机分成艾灸组(43例)和西药组(44例)。艾灸组隔附子片灸百会,悬灸神庭、大椎;西药组口服吡拉西坦素片,经4个疗程治疗后,比较治疗前后智能检查量表(HDS)、智能改变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变化,与学习记忆相关脑脊液中的活性物质生长抑素(SS)、精氨酸加压素(AVP)水平。结果:艾灸组总有效率为81.4%(35/43),优于西药组的63.6%(28/44)(P〈0.01)。两组治疗前后HDS、MMSE与ADL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P〈0.01),艾灸组MMSE、ADL量表评分改善优于西药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脑脊液SS、AV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1),艾灸组治疗后SS、AVP水平与西药组比较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艾灸无论在改善临床症状积分还是在调控与学习记忆相关的神经肽物质方面均优于口服吡拉西坦素片,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通过测定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IL-12表达水平的变化,观察麦粒灸扶正祛邪的临床疗效,探索麦粒灸提高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中医科及肿瘤科的气血两虚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70例抽签法随机分为基础化疗组(A组)及基础化疗加麦粒灸组(B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基础化疗,麦粒灸组患者还要接受在双侧足三里穴上施以麦粒灸,每天1次,每次7壮,治疗持续20天。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运用ELISA法测定患者外周血中IL-12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化疗后气血两虚型恶性肿瘤患者IL-12的表达较化疗前明显降低,经麦粒灸辅助治疗两疗程后,B组化疗患者的IL-12表达水平稍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粒灸能增强气血两虚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IL-12的表达,促进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实现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效应。
简介:目的:探讨低频电针对男、女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血清leptin(瘦素)和NPY(神经肽Y)调节作用的差异。方法:纳入单纯性肥胖症患者共80例,男性37例,女性43例。两组均选取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丰隆、曲池、天枢、中脘、水分、气海、关元穴,采用低频电针治疗,留针30min,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BMI(体质量指数)、F%(体脂百分率)及血清leptin和NPY含量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男性组患者体重下降(9.24±2.55)kg,BMI下降4.19±2.30,F%下降3.98±2.13,血清leptin下降(0.66±0.23)ng/mL,血清NPY下降(18.56±2.89)pg/mL,女性组分别下降(6.77±2.31,2.65±0.93,4.98±2.30,3.49±1.09,11.21±1.97),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P〈0.01),男性组患者体质量、BMI、血清NPY含量较女性组均降低明显(均P〈0.01),女性组患者F%、血清leptin含量较男性组均降低明显(均P〈0.01)。结论:低频电针对男、女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体质量、BMI、F%及血清leptin、NPY含量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且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在降低体质量、BMI和血清NPY方面,男性优于女性,而在降低F%、血清leptin方面,女性优于男性。
简介:目的:探讨电针百会、足三里治疗抑郁症的免疫机制。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观察组、电针对照组、药物对照组,每组28例。电针观察组穴取百会、足三里;电针对照组穴取太冲、三阴交、内关、神门;药物对照组给予百优解口服。在治疗前后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1)。电针观察组痊愈2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2例;电针对照组分别为0例、16例、12例、0例;药物对照组分别为1例、17例、7例、3例,临床疗效等级分布提示电针观察组有较好的疗效(P〈0.05);3组患者血清IL-1β、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血清TNF-α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观察组疗效优于电针对照组和药物对照组;3种治疗方法都能清除炎性细胞因子IL-1β及IL-6,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腧穴配伍对颈型颈椎病患者体表肌电即时效应的影响,探讨腧穴配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规律。方法:9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先后进行3种不同腧穴配伍的针刺,A组(远部取穴组:昆仑、后溪);B组(近部取穴组:风池、天柱);C组(远近取穴组:昆仑、后溪、风池、天柱),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针刺前后患侧斜方肌体表肌电(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平均振幅值,测量肌电积分(integratedelectromyography,IEMG)及肌电均方根(rootmeansquare,RMS)均值,计算肌电振幅变化率,组内比较不同腧穴配伍针刺前后对体表肌电即时效应影响的差异,组间比较各组针刺后差异。结果:组内针刺前后比较,A、B、C组的肌电平均振幅值、肌电振幅变化率、IEMG、R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针刺后比较,A、B、C组针刺后肌电平均振幅值、肌电振幅变化率、IEMG、RMS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临床总有效率A、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腧穴配伍的针刺治疗均能够提高IEMG、RMS,降低肌电平均振幅值和肌电振幅变化率,增强颈椎稳定性和肌纤维的主动收缩能力,改善颈部前屈的耐疲劳性;而针刺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与取穴的远近、取穴数目的多少无关。
简介:目的:探讨经筋排刺法结合皮肤针对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488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按计算机随机法以1:1比例随机分为2组:经筋排刺法结合皮肤针疗法组(A组,244例)和西药组(B组,244例)。在必要康复治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取穴以五腧穴等特定穴位为主,其中手三阳经给予经筋排刺法,手三阴经采用七星针叩刺;B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采用脑复康注射液、脑蛋白水解物静脉滴注。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周后评定临床疗效,采用改良Asworth量表、Fud—Meyer上肢运动评分量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结果:Asworth评分方面,A组效果明显优于B组(3.04±1.29vs3.88±1.54,P〈0.05);Fugl-Meyer评分万面,A组效果亦明显优于B组(48.67±15.64vs42.96±14.72,P〈0.05);A组上肢关节运动状况缓解程度方面,眉关节内收缓解程度(90.5%)、前臂旋前缓解程度(70.7%)、肘关节屈曲缓解程度(73.1%)、腕关节屈曲缓解程度(80.9%)、手指屈曲缓解程度(88.1%)均优于B组(70.0%,60.O%,61.9%,57.4%,63.2%,均P〈0.05)。结论:经筋排刺法结合皮肤针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痉挛状态,临床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