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具有乳头状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病理特征,供临床借鉴。方法:以2021年5月-2023年5月本院接诊的具有乳头状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病患35例为A组,另以同期接诊的结节性甲状腺肿病患40例为B组。分析两组镜检以及巨检病理特征,同时对各组的检查结果作出比较。结果:A组巨检发现结节通常在甲状腺包膜附近,呈灰白色,中心部分明显纤维化,切面平整亦或者是凹陷,部分较大病灶为囊性;镜检发现多数结节无包膜,有中心性病灶,大部分乳头上皮核为毛玻璃样,且部分伴砂粒体。B组巨检发现结节大小以及数量均不等,镜检发现结节包膜厚薄以及滤泡大小均不等。A组的单发结节比例为85.71%、囊性病变病例为11.43%、多发结节比例为8.57%,同B组的20.0%、55.0%以及8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有包膜比例为5.71%,同B组的15.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具有乳头状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以及结节性甲状腺肿都存在比较明显的病理特征,通过分析这些病理特征,可为临床医师鉴别诊断具有乳头状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以及结节性甲状腺肿提供重要指导。
简介: [摘要]目的:观察上睑脂肪填充量的精确测定公式在自体脂肪填充上睑凹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2月-2019年4月,术前利用填充公式计算上睑脂肪填充量,行自体脂肪填充上睑凹陷的患者282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满意度、上睑饱满度并记录术后二次充填比例。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失访7例。患者对术后效果满意,269例上睑凹陷明显改善,仅6例要求二次注射。随访患者均未发生感染、血肿、脂肪液化坏死、栓塞、硬结、局部皮肤不平整、一过性上睑下垂等并发症。结论:通过术前对上睑凹陷所需脂肪量的精确测定, 能够为上睑凹陷提供精准明确的注射量,能有效避免因注射量过多过少影响术后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大家借鉴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黑龙江省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及实验室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01例布鲁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均符合布鲁氏菌的临床检测标准。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7岁~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10.2)岁。结果14~64岁为布病的高发年龄段;布病的高发季节为3-6月,养殖户是最主要的易感者;牛羊是布病的最主要的传染源;参与研究的患者89例均伴有流行病学史、另有12例患者感染原因不明。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共有98例,多汗52例,乏力42例,关节痛39例,腰痛19例,头痛13例,睾丸附睾疼痛8例,行走障碍9例,肝肿大24例,脾肿大33例。结论鲁氏菌病有较多形式的临床症状,患者的会在不同的科室进行第一次诊断,检验医生会根据长时间不明的高烧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的临床特征防止布鲁菌病发生,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肿瘤核磁共振影像特征价值。方法将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120例符合卵巢肿瘤病理检查和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CT检查,观察组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对恶性良性肿瘤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和影像学特征。结果核磁共振成像检验准确率为93.9%,明显高于CT检查准确率70%;观察组患者对恶性良性肿瘤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测恶性肿瘤的成像特点表现为,有实性肿块,呈“网膜状”,卵巢形态不规则,存在中等强度信号;而对照组检测恶性肿瘤的成像特点表现为,有分叶状囊实性肿块,呈“饼状”或“污秽样”,轮廓粗糙,加强CT呈现不定型钙化或不均匀强化。结论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卵巢肿瘤的应用价值高,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展开分析,提出对症治疗方法。方法:研究期:2018年1月-2020年1月,纳入50名患者,患者表现为乙型肝炎肝衰竭,针对患者的临床特征,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涉及的50名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年龄区间18-68岁,平均年龄(38.92±11.07)岁,男性42人,女性8人,入院前,7名患者有过抗病毒治疗史(14.00%),5名患者合并急性戊型肝炎(10.00%),2名患者存在抗血吸虫IgM抗体阳性(4.00%),15名患者存在饮酒史(30.00%),20名患者存在吸烟史(40.00%)。结论: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病情危重,进展迅速,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与患者的预后质量联系密切,临床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予以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对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量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湖南省汨罗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30例母婴分离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干预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添加健康信念模式。比较两组泌乳始动时间、产后3天泌乳量、产后3天内乳房肿痛发生率、产后第3天的焦虑情况、产后42天的纯母乳喂养。结果干预组泌乳始动时间较对照组提前、产后3天干预组泌乳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产后3天内心理状态和特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干预方法对选择剖宫产的母婴分离产妇而言是有效的干预模式,能够促进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和母乳喂养行为。
简介:【摘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人体后,通过攻击人体表面的CD4白细胞从而导致人体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使人体非常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自1981年报道全球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艾滋病的防治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抗病毒治疗使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虽然迄今为止全球已报道了3例 AIDS患者治愈,但这3例患者各具特点,临床可复制性不强,因此目前医学界对于HIV的治疗仍然无法攻克。通过对我院在治的1例HIV患者病毒载量已处于TND(Target Not Detected,目标未检出),经多次检测抗体情况,抗体结果呈现不确定或阴性,停用抗病毒药物后进行规律随访。随访中发现患者病毒载量出现反弹,再次纳入抗病毒治疗人群管理。通过该病例探讨病毒载量处于TND的HIV患者抗体出现不确定或阴性时停用抗病毒治疗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HCV合并HIV感染者的肝功能、机体免疫和病毒载量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以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20年12月年收治的297例HIV/HCV合并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住院的单一HIV感染患者506例和单一HCV 感染患者1316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抗HIV和HCV病毒治疗前的肝功能、淋巴细胞及病毒载量等指标。结果 三组患者均以男性所占比例最高,各组性别间差异没有无统计学意义;单一HIV组和HCV组患者的感染年龄较HIV/HCV组偏大。HCV/HIV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球蛋白的水平均高于单一HIV组和单一HCV 组患者,白蛋白、白球比均低于单一HIV组和单一H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HCV/HIV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蛋白高于单一HI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HCV/HIV组、单一HIV 组患者的CD4+ T 淋巴细胞、CD8+ T 淋巴细胞、CD4+/CD8+ 细胞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V/HIV 合并感染患者的 CD4+ T 细胞数量、CD4+/CD8+ 细胞比值水平比单一HCV感染者明显降低,而CD8+ T细胞数量水平与单一 HCV 感染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1)。HIV/HCV 组 HCV 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单一HCV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HIV/HCV组和单一HCV组的HCV病毒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相关(P >0.05)。结论 与,HIV/HCV合并感染者较单一病毒感染者更易发生肝功能受损,CD4+ T细胞和CD4+/CD8+ 比值降低,免疫功能更加低下,HCV病毒载量升高,应加强此类人群的检测,尽早进行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诊神经内科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研究。方法:将我科2018年1月--2020年1月采用综合诊断的97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回顾资料分析,获得患者临床症状和治疗效果。结果:(1)97例患者临床症状和疾病种类分析中,临床症状占比前三的是头晕31.95%,瘫痪19.58%,头痛16.49%;疾病种类占比前三的是脑血管类疾病48.45%,癫痫疾病13.40%,前庭周围性玄晕9.27%。(2)对97例患者治疗效果统计中,有效率为91.75%,死亡率为9.27%,总治疗时间为105±15.33(min)。结论:急诊神经内科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采用综合诊断方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本院非伤寒沙门菌肠炎儿童的临床特征、治疗及耐药性等情况。方法:收集于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肠炎590位患儿的粪便标本,经细菌培养、分离得到48株(48例)非伤寒沙门菌,并以此48例非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为监测对象,并对检测对象致病菌在医治期间的耐药性进行药敏试验,记录48例非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的一般资料、流行病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清型、药敏结果等情况。结果:在本研究中儿童非伤寒沙门菌感染肠炎发病率为8.14%,根据研究检测结果将患儿分为非伤寒沙门菌感染阳性组(48例)和非伤寒沙门菌感染阴性组(542例),对两组临床症状进行比较发现,阳性组患儿出现发热(37.95%)、呕吐(52.08%)、血便(33.33%)的概率均较阴性组(2.95%、20.48%、1.11%)高,而糊状便(50.00%)低于阴性组低(p<0.05);在非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中,男女比例约为1.087:1,秋季患病率较高(41.67%),且以0-5岁儿童较多见(91.67%),其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患病人数最多(54.17%),其实验室检查中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降钙素原出现异常,其百分比分别为64.58%、64.58%、60.42%、70.83%、39.58%。在本研究中共有55株耐药株出现,以SMZ耐药率最高,两种血清型耐药率比较,对SMZ的耐药性具有差异性(P<0.05),对环丙沙星、头孢曲松、舒普深、特治星、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儿童非伤寒沙门菌肠炎患病率约为8.14%,临床症状多以发热、呕吐、血便、糊状便较常见,其男女比例约为1.087:1,秋季患病率较高(41.67%),且以0-5岁儿童较多见,对SMZ、环丙沙星、头孢曲松、舒普深、特治星、美罗培南等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erkel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erkel细胞癌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病理特征和组织病理学特这,并对相关文献复习。结果:病理特征:镜下见纤维、脂肪、肌肉组织内有单一一致的小、圆、蓝细胞弥漫浸润;细胞核中等偏小,核圆、卵圆,染色质细腻,未见明显核仁,胞浆少;核分裂相多见伴随灶性坏死,血管内见癌栓,侵犯颌下腺组织。免疫组化染色:Ki-67(>90%+)、CK.Pan(核旁点状+)、CK20 (核旁点状+)、Syn (+)、CD99 (弥漫+)、Bcl2(弥漫+),部分表达CgA,TTF-1个别细胞表达,均不表达CD56、CD45、Desmin、S100、Vimentin。结论:Merkel细胞癌为一种罕见但侵袭性很强的皮肤神经内分泌肿瘤,目前没有明确治疗手段,预后很差,需与转移性小细胞肺癌、淋巴瘤、Ewing/PNET、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横纹肌肉瘤等其他小圆蓝细胞恶性肿瘤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