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侵袭性牙周炎患者87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出血指数、菌斑指数、临床附着丧失情况和牙周探诊的深度情况。结果治疗之前,患者出血指数为(3.69±1.32),菌斑指数为(1.89±0.91),临床附着丧失情况为(4.23±1.66)mm,牙周探诊的深度(3.39±1.83)mm;治疗后患者出血指数为(0.71±0.43),菌斑指数为(0.81±0.43),临床附着丧失情况为(1.98±0.63)mm,牙周探诊的深度(2.14±1.04)mm,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基础治疗应用于侵袭性牙周炎的治疗中具有极强的临床可行性,炎症控制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100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作为样本,均采用牙周基础治疗方法治疗,观察100例患者治疗前后出血指数、附着水平、探诊深度、牙齿松动度,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00例患者出血指数(0.69±0.10)降低,附着水平(1.84±0.96)mm降低,探诊深度(0.76±0.32)mm降低,牙齿松动度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认为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应将牙周基础治疗作为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效改善患者出血指数、附着水平及探诊深度,降低患者牙齿松动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有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肛神经阻滞麻醉的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成人尸体标本10例(20侧),采用俯卧位,对其坐骨肛门窝进行解剖,对肛神经沿肛门走向的角度与长度进行观测,同时对肛神经定位标志以及毗邻关系进行观察。结果尾骨尖与肛后缘的距离为3.80~5.80cm,平均为(4.54±0.64)cm;坐骨结节最凸点与尾骨尖的距离为4.50~8.00cm,平均为(6.03±0.84)cm;坐骨结节最凸点与肛后缘的距离为4.50~7.50cm,平均为(6.07±0.63)cm;肛神经主干与肛门3点钟、9点钟位的距离为3.80~7.10cm,平均为(4.91±0.93)cm;肛神经主干与肛门3点钟、9点钟位的外偏角度为30~40°,平均为(35.4±3.5)°;肛神经主干处于尾骨尖与坐骨结节的联线上,与坐骨结节的距离为1.50~2.70cm,平均为(2.21±0.26)cm,与骶结节或坐骨结节韧带平面前的距离为1.10~1.60cm,平均为(1.36±0.15)cm。结论肛神经主干处于坐骨结节内侧2.21cm,尾骨尖与坐骨结节的联线上,位置恒定;在开展肛门手术时,将麻醉剂从平坐骨结节最凸点前1.36cm处注入,所取得的麻醉效果会更加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鲑鱼降钙素联合基础药物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单纯应用基础药物予以钙剂治疗,观察组40例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鲑鱼降钙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BMD)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L2~4后前位BMD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6个月后均较治疗前BMD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BMD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骨、关节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基础药物钙剂治疗上联合应用鲑鱼降钙素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骨密度,并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治疗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时机用药抗生素对于侵袭性牙周炎病例短期疗效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85例患有侵袭性牙周炎而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进入本院口腔科的患者,均予以抗生素疗法,并以用药时机的差异分组甲组42例于刮治疗法后用药,而乙组43例于洁治疗法后用药,统计两组用药情况。结果用药两月后,甲组病例出血指数(2.50±0.76)与乙组(1.60±0.42)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乙组病例根分叉位点临床降低幅度、探诊深度大/等于7.0mm位点的降低幅度、探诊深度介于4.0mm与7.0mm位点的降低幅度都相对优于甲组(P<0.05)。结论口腔科治疗侵袭性牙周炎病例时,基础疗法中用药抗生素可行性高,但须把握用药时机,以提升机体短期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视觉电生理技术在中医眼科临床与基础研究中的应用状况。方法从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视力色觉障碍患者随机选取68例作为本研究病例,所选68例患者按入院单双号分两组,对照组34例,研究组34例,对照组接受假同色图测验,研究组接受视觉电生理技术检查,将两组患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确诊率,研究组94.12%明显比对照组79.41%要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在诊断视力色觉障碍疾病上,可考虑将视觉电生理技术检查方式作为首选诊断方式,此方式检查诊断准确性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