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原发性恶性黑色发病占到恶性肿瘤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皮肤多发,然后是眼部,第三位是肛门和直肠部位。近些年,恶性黑色病发率明显增加,这是由于患者对其不够重视,对恶性黑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造成的,导致患者只是因为一颗“小黑痣”而失去性命。所以在发现“小黑痣”时重视他,并做到立刻就医且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我科2018年1-12月,收治恶性黑色患者16例,经过治疗与护理,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治疗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黑色影像学表现及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4例颅内原发性黑色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经过。结果开颅肿瘤全切除3例,活检配合头伽马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例,4例病理均为恶性黑色,术后椎管内转移1例。结论颅内原发性黑色MRI检查常表现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有环状强化性病变。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配合放疗,尤其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可有效控制局部病灶。

  • 标签: 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 诊治
  • 简介:摘要恶性黑色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临床发病率不高,但预后较差,起源于神经嵴黑色细胞,主要原发于皮肤,多见于足、外阴、肛门周围,也可以出现于皮肤的黏膜、软脑膜等部位1。2018年6月我科诊治前列腺恶性黑色1例。其组织形态各异,需要与其形态相似的肿瘤进行鉴别,发生于前列腺的极为罕见,未见有详细的流行病学报道,仅有个案报道。通过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与皮肤黑色相比,有研究表明发生于黏膜的原发性黑色患者预后较差,具有很强的侵袭性,最常通过淋巴转移。

  • 标签: 前列腺 恶性黑色素瘤 案例分析
  • 简介:1病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膜型恶性黑色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例黏膜型恶性黑色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黏膜型恶性黑色患者,1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分别为52岁及85岁。细胞形态呈卵圆形、大间变性上皮样、梭形等,色素多少不等或无,核仁大而清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2例肿瘤细胞LCA、CK、CgA、Syn、CD56皆阴性表达,Vimentin、S-100均呈阳性表达,1例肿瘤细胞MelanA少数阳性,HMB45阴性,ki-67增殖指数达80%,另1例肿瘤细胞HMB45阳性。结论黏膜型恶性黑色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恶性黑色,生物学行为更具侵袭性,病理确诊需要结合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各项免疫组织化学指标。

  • 标签: 黏膜型恶性黑色素瘤 临床病理 2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及鉴别诊断,对3例鼻腔恶性黑色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分析3例鼻腔黑色的临床病理资料,标本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化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组织形态特点是形状不规则的上皮样细胞、短梭形细胞弥漫分布,细胞异型性明显。免疫组织化学以HMB43、S-100阳性为特点。结论发生于鼻腔的恶性黑色较为少见,病理诊断应结合临床、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的最重要依据。

  • 标签: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络膜黑色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起源及相关治疗。方法分析6例脉络膜黑色临床资料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脉络膜黑色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视野缺损,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病理以梭型细胞型为主。结论当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时,相关的影像学知识和临床资料将有助于脉络膜黑色的诊断和治疗。

  • 标签: 脉络膜黑色素瘤 误诊 病理f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在诊断恶性黑色的特点及价值。方法取1o毫升注射器穿刺肿块吸取细胞,直接涂片,瑞氏一姬姆萨复合染色,光镜检查。结果25例经病理确诊的恶性黑色中细胞学诊断21例,3例诊断为恶性肿瘤,未予分类,一例报告为软组织见异形细胞,建议活检。细胞学诊断准确率85%,恶性肿瘤诊断准确性95%。讨论FNAC对恶性黑色特别是有色素颗粒的肿块有较高的诊断意义。对没有色素颗粒的病例在分类上有一定困难,临床资料及复杂多样的细胞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但要依靠病理学及参考免疫组化确诊。FNAC方法简单,创伤性小,时间快,不失为一种首选的好方法。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细针吸取细胞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及鉴别诊断,对3例鼻腔恶性黑色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分析3例鼻腔黑色的临床病理资料,标本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化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组织形态特点是形状不规则的上皮样细胞、短梭形细胞弥漫分布,细胞异型性明显。免疫组织化学以HMB43、S-100阳性为特点。结论发生于鼻腔的恶性黑色较为少见,病理诊断应结合临床、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的最重要依据。关键词鼻腔恶性黑色鉴别诊断

  • 标签: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5期
  • 机构:百时美施贵宝(BMS)公布了备受业界关注的免疫组合疗法Opdivo+Yervoy用于黑色素瘤一线治疗的数据。与Yervoy单药疗法相比,Opdivo+Yervoy组合疗法取得了非常高的客观缓解率(61%vs11%),完全缓解率22%,疾病恶化或死亡风险降低60%,疗效之强劲在黑色素瘤治疗领域前所未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慢病毒干扰技术稳定下调小鼠黑色细胞株B16中Erbin基因的表达,研究Erbin表达对B16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Erbin沉默后B16细胞的增殖能力受到明显抑制。结论Erbin基因对于黑色细胞的生长与增殖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

  • 标签: Erbin 黑色素瘤 RNAi 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淋巴结清扫是黑色临床淋巴结转移的标准治疗方法。传统开放式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并发症发生率高,尤其是腹股沟区皮肤坏死、长期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是近十余年来出现的微创手术方法。本文就腹腔镜下黑色腹股沟淋巴结清扫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黑色素瘤 腹腔镜 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流行病学、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最新治疗和预后。方法结合我科收治的1例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伴全身多处转移临床资料,查阅并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ARMM分为无色素性和有色素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大多数发生于50岁以上女性,主要临床症状为肛门部肿块或疼痛、便血等,肿瘤距肛缘几乎均<7cm,易误诊为痔疮、直肠癌等常见疾病。免疫组化HMB45、Vimentin、S-100具有临床诊断意义,早期易发生血源性转移或淋巴道转移,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分期、有无远处转移、手术或治疗方式等因素影响患者的生存率,预后极差。结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是一种罕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病因尚不明,误诊率可达80%以上。目前首选治疗为手术治疗,生物治疗和免疫治疗为术后首选辅助治疗,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

  • 标签: 肛管 直肠肿瘤 恶性黑色素瘤 免疫治疗 免疫组化 误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分析女性生殖道MM(恶性黑色)的病理特征以及鉴别诊断。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8年5月进行检查的女性生殖道MM(恶性黑色)患者32例,对32例患者展开分析。结果32例MM患者的病理学形态各有差异,免疫组化显示Vim、HMB45、Melan-A以及S-100均为阳性表达。结论生殖道MM应在确定诊断结果之后,应及时按照患者的病情、病理分期展开相应的手术切除和辅助治疗。

  • 标签: MM 恶性黑色素瘤 鉴别诊断 女性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配体(PD-L1)作为免疫检验点共抑制分子,通过激活下游信号通路抑制T细胞的活化、增殖及细胞因子的分泌,诱导效应T细胞凋亡。新型免疫治疗药Pembrolizumab和Nivolumab的上市,为恶性黑色患者带来了新希望。本文总结PD-1/PD-L1的免疫治疗恶性黑色的研究成果,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PD-1 PD-L1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肢恶性黑色淋巴结清扫术对于Ⅲ期手术病人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2年间本院收治的78例四肢恶性黑色淋巴结清扫术患者,其中上臂恶性黑色13例,前臂恶性黑色12例,手部恶性黑色15例,大腿恶性黑色8例,小腿恶性黑色9例,足部恶性黑色21例。术前通过查体以及B超、CT等检查方式证实四肢相对应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初步定为Ⅲ期病人,给予实施腋窝、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后通过淋巴结病理加以明确,淋巴结阳性定为Ⅲ期,阴性者给予去除。结果全部患者均行腹股沟淋巴结及腋窝清扫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患者38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患者40例;阳性者54例,阴性者24例。极少病例发生淋巴漏、炎症、淋巴管炎及下肢水肿,78例中共有54例证实为淋巴结转移,共清扫454枚淋巴结,其中172枚(37%)为转移。54例有淋巴结转移组随访,49例健在,5例死亡。结论四肢恶性黑色相对应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患者,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是安全及必要的,Ⅲ期病变淋巴结可切除,可治愈或延长生命。

  • 标签: 淋巴结清扫术 恶性黑色素瘤 淋巴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