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酒精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生化指标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酒精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共54例,以及54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采集血液进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健康组对比,患者组的GGT、ALT、AST、ALP4种酶的浓度显著升高(P<0.05);TP、ALB、HDL-C等指标降低(P<0.05);CK、CKMB合成增多(P<0.05);糖代谢、胰岛素途径、肌酐等异常。结论酒精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的患者其肝细胞、心肌细胞均受损,且糖代谢紊乱,需采取有效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氮平在治疗精神病性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机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将我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编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分别在治疗2个月,6个月年后对比两组患者的PANSS,BPRS等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PANSS,BPRS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有一定的降低;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PANSS,BPRS相较于对照组有明显下降。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氮平在治疗精神病性障碍方面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副作用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监狱服刑人员司法精神病鉴定的临床特征。方法对80例服刑人员的司法精神病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有精神障碍的服刑人员以抢劫、盗窃等财产性犯罪和以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强奸等暴力性犯罪为主,青壮年比例高,危害后果严重。鉴定构成比依次为精神分裂症49例(61.3%),心境障碍7例(8.8%),癫痫及癫痫伴发精神障碍10例(12.5%),精神发育迟滞2例(2.5%),神经症3例(3.8%),癔病2例(2.5%),其他7例(8.8%)。入狱后出现精神异常者36例(45.0%),有精神病家族史者16例(20.0%)。结论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病所占比例最高,暴力性犯罪和财产性犯罪所占比例大,社会危害大,设立精神病分监区集中管理和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院抗精神病药物的用药趋势及用药现况。方法采用WHO推荐使用的以DDD数(DDDs)为指标的药物利用研究方法,对本院2010年、2011年抗精神病药物的消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院抗精神病药物用药金额及用药人次逐年增多,其中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呈下降趋势;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呈上升趋势。结论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非经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将逐渐取代传统经典抗精神病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disorder,BD)患者血清尿酸(uricacid,UA)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BD住院患者63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组26例,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37例),正常对照组100例,测定患者入院时及对照组血清UA水平,比较三组UA水平差异。结果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患者血清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伴精神症性症状组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血清U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BD患者存在血清UA水平升高的现象,推测BD可能与体内嘌呤系统功能障碍有关,提示血清UA水平可作为BD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17年我院上报的221例精神药物所致ADR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21例患者中,原患疾病以精神分裂症为主(136例,61.54%);抗精神分裂症药用药例数为196例,占比最高(88.69%),氟哌啶醇、利培酮等引起的ADR较常见;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神经系统最多(71例,32.18%),主要临床表现为椎体外系反应。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品种多,用药情况复杂,大多数精神药物会产生ADR且引起的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系统多,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用药管理及ADR的监测,合理使用精神药物,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