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大约260万,约占总死亡比例的45%。其中血管斑块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因素,分析血管斑块的形成原因,了解血管斑块的病理变化因素,弄清药物对血管斑块的质变影响,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血管斑块 形成原因 治疗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Hcy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及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急诊科及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病人80例,根据有无斑块分为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再将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测定患者血清中Hcy水平,并通过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的内膜厚度、观察血管内是否有斑块斑块的部位、形态、数量、回声特征。结果1.稳定斑块组狭窄程度与不稳定斑块组的狭窄程度无明显的差异(P>0.05)。2.在65例有斑块的患者中,首次脑梗死的发病率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不稳定斑块组(P<0.01);复发脑梗死的发病率稳定斑块组明显低于不稳定斑块组(P<0.01)。3.血清Hcy浓度斑块组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结论血清Hcy水平愈高,颈动脉斑块愈趋于不稳定,呈密切相关关系;颈动脉彩色超声通过观察斑块的形态及回声特征,能间接反映斑块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 标签: 颈动脉 斑块 同型半胱氨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hs-CRP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为颈动脉斑块的预防和脑梗死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及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急诊科及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病人80例,分为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再将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测定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并通过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的内膜厚度、观察血管内是否有斑块斑块的部位、形态、数量、回声特征。结果1.稳定斑块组狭窄程度与不稳定斑块组的狭窄程度无明显的差异(P>0.05)。2.在65例有斑块的患者中,首次脑梗死发病率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不稳定斑块组(P<0.01);复发脑梗死的发病率稳定斑块组明显低于不稳定斑块组(P<0.01)。3.血清hs-CRP浓度斑块组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愈高,颈动脉斑块愈趋于不稳定,呈密切相关关系;颈动脉的彩色超声通过观察斑块的形态及回声特征,能间接反映斑块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 标签: 颈动脉 斑块 超敏C反 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研究,随机抽取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123例脑梗死患者(均经过头部CT或MRI明确诊断),同期住院86例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对照组)(均经过头CT或者头MRI,不存在脑梗死病灶),采用颈部血管彩超比较两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分布、数量和回声特征差异,以探讨脑梗死与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结果脑梗死组粥样斑块阳性率86.2%,显著高于对照组粥样斑块阳性率44.2%(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存在相关

  • 标签: 粥样斑块 颈部血管超声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相关。方法对360例脑梗死患者行经颅多普勒检查,进行结果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多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脑梗死具有密切的相关,经颅多普勒检查对脑梗死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颈动脉斑块形成 脑梗死 经颅多普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sLOX-1、MMP-9水平变化,为临床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性质提供理伦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8月在本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63例,男性34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62.7士9.6)岁。根据造影结果分为3组AMI组23例,UAP组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sLOX-1和MMP-9水平。分别在入院时测定sLOX-1、MMP-9水平,通过180d的随访,观察比较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ACS患者血清sLOX-1、MMP-9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MI组患者血清sLOX-1、MMP-9水平高于UAP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80d,高于均值sLOX-1和MMP-9水平组者180d再缺血事件发生率高(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于均值sLOX-1和MMP-9水平组者180d预后的预测作用高于低于均值水平组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LOX-1、MMP-9血清水平可作为判断AS斑块不稳定性的指标,并参与AS斑块由静止状态向活动状态转化继而斑块破裂的过程,其水平可能成为预测近期再缺血事件指标之一。

  • 标签: 易损斑块 LOX-1 MMP-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的相关。方法选择82例脑梗死患者及66例无脑梗死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较对照组斑块发生率高。梗死组内软斑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主要对颈总动脉斑块类型相关,对不稳定斑块进行早期治疗,对预防脑梗死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彩色多普勒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易损与脑血管意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3月收治的11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患者展开分析,以脑血管意外发生与否为依据,将发生脑血管意外的31例分为A组,未发生脑血管意外82例分为B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斑块与脑血管意外的相关进行分析。结果A组颈动脉易损斑块占比较B组高,稳定性斑块占比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易损与脑血管意外呈正相关(r=0.796,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易损与脑血管意外发生呈正相关,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易损可对脑血管意外进行预测。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斑块 易损性 脑血管意外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通心络胶囊在消除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中软斑块的作用。方法从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选取65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参与研究试验,并随机划分组别,Ⅰ组30例接受常规基础用药,Ⅱ组35例在常规用药下接受通心络胶囊口服,连续治疗半年,并给予患者1年门诊随访,评估该两种方案对患者软斑块的消除情况。结果Ⅱ组接受治疗后的软斑块消除率、硬化斑块转化率各占20.0%和42.9%,相比Ⅰ组的3.3%和23.3%均显著提高,数据满足P<0.05,统计学成立。治疗前,两组的软斑块体积相比,P>0.05,统计学不成立;治疗后,Ⅱ组的软斑块体积为(57.52±6.48)mm3,相比Ⅰ组的(86.42±8.03)mm3显著缩小,数据满足P<0.05,统计学成立。结论通心络胶囊对CAS斑块中的软斑块具有明显的消除效果,且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复入院率,值得加强推广。

  • 标签: 通心络胶囊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软斑块 干预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选取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以及同期选取40例自主来院体检健康者进行对比分析,全部人群均予以颈动脉超声检测,对比两组检查效果。结果实验组PI(0.30±0.01)等指数均较对照组低;实验组达峰指标(0.30±0.08)s以及增强密度指标(3.50±0.30)db/cm2均对照组优,患者肩部出现增强斑块的比率显著高于尾部、基底部(P<0.05)。结论将颈动脉超声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患者中,能够早期评定其新生血管血流以及微灌注状况,诊断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易损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高危人群空腹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方法选取长沙市某社区4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3459人,运用Framinham危险评分筛选出693个心血管高危人群纳入研究,根据空腹血糖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血糖(NFG)组、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组和2型糖尿病(T2DM)组。对所有纳入对象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和血脂情况。分析心血管高危人群空腹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结果三组中颈动脉斑块现患率分别为48.3%、62.5%、68.9%,其中IFG组高于NFG组(P<0.05),T2DM组高于NFG组(P<0.05)。将危险因素校正后,以NFG组为参照,对比斑块形成风险IFG组是NFG组的1.28倍,T2DM组是NFG组的1.50倍。结论伴随着空腹血糖水平的不断升高,颈动脉斑块的现患率也不断的递增。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空腹血糖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磁共振(MRI)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41例疑似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经过MRI检查之后,阴性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阳性患者给予手术治疗,对患者的病例结果和MRI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MRI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特异度与灵敏度。结果MRI诊断颈动脉斑块3型的特异度与林敏度分别为0.92和0.89,动脉斑块4-5型分别为0.93和0.84,颈动脉斑块6型分别为0.97和0.87,颈动脉斑块7型分别为1.00和0.88;MRI和病例检查对颈动脉斑块钙化、出血、纤维、脂肪成分的检出率分别是22.0%和19.5%、36.6%和34.1%、41.4%和43.9%、39.0%和36.6%,数据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MRI)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准确非常高,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磁共振(MRI) 颈动脉斑块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颅脑外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方法98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98例健康体检者,测定晨起空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时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颅脑外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比较无斑块组和斑块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P<0.01)。急性脑梗塞患者中,颅脑外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有斑块形成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脑梗塞密切相关,且与颅脑外颈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发展进程有关。

  • 标签: 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彩色多普勒 颈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对154例新入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血糖,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及其临床意义,探讨防治急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患者154例进行回顾分析,其中脑出血44例,脑梗死11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高血压、糖尿病、及颈动脉粥样斑块进行诊断分析,同时对比观察。结果脑出血组合并高血压39例,占比88.6%,合并糖尿病10例,占比22.7%。脑梗死组合并高血压91例,占比82.7%。合并糖尿病21例,占比19.1%。无高血压无糖尿病组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占比87.5%。单纯高血压组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占比78.9%,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占比75%。

  • 标签: 脑卒中 高血压 糖尿病 颈动脉 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颈动脉斑块评分情况的分析,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参与研究的病例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组,对所有病例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进行颈动脉斑块评分,以此作为分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联系的数据基础。结果经过颈动脉超声检测以后,发现冠心病组在Crouse积分、等级积分、斑块数均高于非冠心病组。如将所有病例按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划分,以上结果也成立,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评分可以反映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

  • 标签: 颈动脉斑块评分 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 严重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颈动脉斑块形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和血Lp-PLA2、Hcy检查,其中斑块组46例,无斑块组22例。结果斑块组、无斑块组的血Lp-PLA2水平分别为(286.24±106.21)ng/mL和(225.01±102.56)ng/mL,Hcy水平分别为(18.23±4.86)μmol/L和(14.68±2.67)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Lp-PLA2、Hcy水平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联合检测Lp-PLA2、Hcy浓度可以有效预防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栓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同型半胱氨酸 颈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及继发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不稳定斑块的形成与炎症反应、基质失衡、细胞凋亡有着密切的联系,最近,内质网应激在不稳定斑块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不稳定斑块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深入了解不稳定斑块的形成机制提供依据。

  • 标签: 不稳定斑块 形成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方法5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两组病例均给与阿司匹林肠溶片、B族维生素、叶酸片及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阿乐10毫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颈动脉板块未再扩大,且部分患者的颈动脉板块缩小。且治疗组患者发生新的脑梗死患者明显下降。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肝功、肾功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腔隙脑梗塞伴颈动脉斑块安全有效。

  • 标签: 阿托伐他汀钙 腔隙性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