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讨麻醉处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开颅清除血肿清除术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回顾性试验与分析我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资料,所选患者均接受开颅清除血肿清除术与相应的麻醉措施处理,评估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情况。结果:5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插管,麻醉处理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麻醉诱导前、开颅时与术毕缝合头皮时,患者的HR各是(87.2±10.3)次/min、(86.8±8.0)次/min和(87.0±7.2)次/min,MAP各是(125.0±15.1)mmHg、(121.9±10.3)mmHg和(122.3±8.7)mmHg,不同时点的指标值比较差异均不大,统计学不成立(P>0.05)。结论:开颅清除血肿清除术创伤较大,对麻醉效果有较高的要求,合理控制麻醉剂量、给药时间,对于保障手术成功至关重要。
简介:目的探讨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OCM)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在透析充分性评价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4008S血液透析机OCM检测了38例维持性透析患者一次血液透析时的尿素清除指数(Kt/V值),并用尿素动力一室模型计算Kt/V值;根据有、无残余肾功能,将38例分为两组对OCM和计算Kt/V值进行比较.结果38例患者OCM检测Kt/V值为1.13±0.58,计算Kt/V值为1.18±0.17,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87,P<0.01).尿素动力模型计算二组的Kt/V值有显著差异(P<0.05),而OCM检测其Kt/V值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透析机OCM可作为检测Kt/V,评价透析充分性的简便、可靠的指标,并可避免透析后尿素反弹和残余肾功能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为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提供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的疗效及分别实施传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实验时间为2022年4月—2023年4月,选取我院收治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收录50例样本,分组处理用数字奇偶法完成,对照组(25例)施以传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研究组(25例)施以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观察和比对组间治疗效果、临床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96.00%)相比对照组(76.00%)要高(P<0.05)。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86.32±10.36)ml、手术时长(102.32±12.14)min相比对照组要低,血肿清除率(87.96±8.36)%相比对照组要高(P<0.05)。结论:为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提供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的疗效更为确切,可提升血肿清除率,相比传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的应用优势更突出,有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临床对高血压脑出血疾病实施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时辅以内镜技术的效果,及对围术期指标、血肿清除效果的影响。方法:抽选2022年1月-2024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病患者92例实施研究,以患者意愿分组,即选择小骨窗开颅手术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选择内镜辅助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的42例患者为试验组,对两种术式的围术期指标、血肿清除效果、并发症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指标高于试验组,下床活动时间、入住ICU天数多于试验组,血肿清除效率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小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卒中评分高于试验组,意识障碍评分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病患者采取内镜辅助去骨瓣血肿清除术后,治疗安全性提升,清除血肿效果理想,卒中程度及意识障碍均改善,手术时间及术后身体恢复时间均缩短,术中失血量减少,具有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研究运用自由基清除剂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2016年1月~2016年12收治的46例肺炎患儿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观察对象,运用数字随机法将46例患儿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共有患儿23例运用自由基清除剂进行治疗,对照组23例患儿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结果观察组23例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23例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60%,在治疗总有效率指标上观察组患儿具有明显的优势P<0.05.两组患儿各有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在不良反应比较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自由基清除剂能有效提升肺炎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P)对有机磷农药(OP)清除的作用及其对血胆碱酯酶(CHE)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20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HP,观察两组患者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浆有机磷浓度和血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实验组2h后的血浆有机磷浓度有所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1),不过治疗36h后再次升高,比治疗结束时更高(p<0.05);实验组的血胆碱酯酶活性不断增加,高于对照组(p<0.01),但是在36h后再次下降。结论血液灌流对有机磷农药的清除作用显著,能良好的降低血液有机磷浓度,提升血胆碱酯酶活性。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对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的比较。方法:回顾性收集我科室2015-07-2016-08期间7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28d转归,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根据ROC曲线,分析6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寻找出最佳截断值,根据最佳截断值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及低乳酸清除率组,分析2组乳酸、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病死率之间的差异。结果:研究收集7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其中存活44例,死亡34例。存活组和死亡组:入院动脉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9、0.793、0.881。最高约登指数0.60时,对应的早期乳酸清除率为29%时,以此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2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评价原切口病灶清除术在此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两种方法治疗16例确诊为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其中6例采用保守治疗,10例采用原切口病灶清除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随访6个月至4年。保守治疗6例患者,病程迁延,(12.0±4.1)周方基本恢复。而采用原切口病灶清除术10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7.0±1.4)周基本恢复日常生活。两种治疗方法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抽搐在术后1周内即可出现,可认为它是椎间隙感染的征兆。MRI在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经原切口早期行病灶清除术在治疗椎间隙感染中具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