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肺内孤立性占位病变的误诊原因及诊治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45例在2016年1月-2017年3月期间与我院接受治疗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内孤立性占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均接受过CT检查,将CT检查结果与最终手术病理结果比较,总结肺内孤立性占位病变的误诊原因及诊治策略。结果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诊断肺内孤立性占位病变的符合率为75.56%;45例患者接受胸腔镜微创技术治疗后全部康复出院。结论CT检查诊断肺内孤立性占位病变的符合率有待提升,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征象复杂是导致误诊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对于难以确诊的病变综合应用胸腔镜微创技术可有效提升诊断准确率和诊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在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经纤维支气管镜、手术以及肺部穿刺活检证实为肺内孤立性结节者84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64排螺旋CT检查,分析结果。结果接受肺叶切除术者共计70例,在此其中,假瘤2例、腺癌24例、结核4例、鳞癌40例。接受切除术者共计14例,其中假瘤2例,结核10例,纤维增生2例。经64层CT诊断证实,其能区分、确定结节。最小直径为2mm,倘若结节直径在4mm以上,重建时就会受一定干扰。结论64排螺旋ct诊断肺孤立性结节病变,有着一定参考价值。此项技术能够为疾病的诊断带来发展动力。经过后续处理以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可实现对小结节定性分析,帮助临床正确区分结节性质,此项技术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诊断肺内恶性孤立性小结节的效果及其征像特征。方法对76例肺内恶性孤立性小结节患者进行CT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参照,分析恶性孤立性小结节的CT诊断符合情况及其征像特征。结果CT诊断恶性孤立性小结节39例,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为92.9%。胸膜凹陷征、血管束集征、毛刺征、引流线征、分叶征、棘突征、细支气管充气征等CT征象的占比以恶性孤立性小结节居多,与良性孤立性小结节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5例(83.3%)同时具备有3种以上影像征像,25例(59.5%)同时具备有4种以上影像征像。结论CT诊断恶性孤立性小结节的符合率较高,根据影像学征像的典型特征进行鉴别,准确判定孤立性小结节的良、恶性,有助于减少恶性肺结节的漏诊和误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辅以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2cm以下孤立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疗的孤立肾结石170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取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实验组在冲击波碎石治疗基础上应用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对比两组手术的手术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当,无明显差异,总有效率数据差异不显著,未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有1例发生输尿管假道、1例术后高热,并发症发生率2.35%;观察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数据差异不明显,未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辅以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2cm以下孤立肾结石的临床效果突出,值得推广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免疫表现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诊断和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40例,所有患者进行immunocytochemistry以及光镜测定,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结果对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的发病年龄判定,其中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11岁,中位年龄50.2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主要在人体的13个部位中发生。通过光镜检查可见特征改变现象,梭形细胞构成的肿瘤细胞稀少区交相分布,8例患者确诊为恶性。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主要为良性病症,其中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病理形态之间并不具有绝对相关性,所以应对所有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循环梗死性孤立性眩晕的误诊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52例确诊的后循环梗死性孤立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初诊与确诊情况。结果初诊时确诊后循环梗死者17例(32.69%),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1例(40.38%),前庭周围性眩晕10例(19.23%),梅尼埃病2例(3.85%),前庭神经炎(3.85%)。入院后经病史与危险因素查询、神经系统定位检查、头颅MRI、MRA与颈部超声检查等均确诊为后循环梗死性孤立性眩晕。结论通过病史检查、体格与常规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定位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方法最终全部确诊,及时纠正治疗,无1例死亡,表明检查流程的规范化、病史与危险因素的重视能够为后循环梗死性孤立性眩晕提供有效的诊断基础。
简介:1病历摘要女,29岁。于2008—10—21因乏力2a,进食后腹胀、解血便1a,加重0.5a就诊,患者于2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未在意,近1a来出现进成形食物后上腹胀痛,只能喝少量米汤、菜汤,便秘、排便困难,里急后重和肛门坠胀感,鲜血便,近0.5a来感症状加重,体重下降25kg,就诊于当地医院化验血:肝功无明显异常,白蛋白26.8g/L,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行B超检查示:肝实质弥漫性损害,大量腹水,当地给予补蛋白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为进一步诊断治疗就诊我院,入院急查血:血Hb37g/L,WBC2.23×10^9/L,PLT450×10^9/L。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术治疗脑出血后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后颅内血肿患者3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观察组采取微创穿刺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6.67%(13/15)较对照组60.0%(9/15)明显较高,且组间差异对比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13.33%(2/15)较对照组33.33%(5/15)明显较低,且组间差异对比P<0.05。结论微创穿刺术治疗脑出血后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既能显著改善患者各种症状体征,又能减少各种并发症,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性孤立小腿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首次发病86例急性孤立小腿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3例。全部患者均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续以华法林抗凝治疗,2.5mg/d;B组给予患者利伐沙班抗凝治疗,20mg/d。治疗10d后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水平,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出血情况、复发情况及随访7d、14d、21d、90d时的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治疗10d后,两组患者TT(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FIB(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血管通畅情况和孤立小腿深静脉血栓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出血发生率4.65%低于A组的出血发生率2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尿激酶基础上采用华法林或利伐沙班给予急性孤立小腿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治疗,疗效相当,但应用利伐沙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出血风险,安全性可靠。
简介:目的:探讨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肉瘤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例肺SFT伴肉瘤变的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男,57岁。因畏寒、发热2个月余,干咳10余天入院,胸部CT示左下肺病灶,体积9.5cm×6.3cm×5.5cm,境界清楚。术中见肿瘤位于左下肺脏层胸膜下,表面光滑,质地较硬。镜检:肿瘤大部分区域由梭形细胞、大片玻璃样变的胶原和分支状血管构成,瘤细胞围绕血管周围排列成血管外皮瘤样,部分区域细胞丰富、密集,异型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4/10HPF,并见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Vimentin+++、CD34++、CD99+++、Bcl-2++、CD117-、Des-、SMA-、S-100-、CKpan-,Ki-67增殖指数细胞密集区高达50%。病理诊断为肺SFT伴局部肉瘤变。术后随访16个月,一般状况良好。结论:SFT肉瘤变确诊依靠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应与肺部其他恶性间叶源性肿瘤进行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对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PCIV)与偏头痛性眩晕(MV)两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其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的患有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疾病的患者52例,患有偏头痛性眩晕疾病的患者48例,分为两组疾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主要采取后循环缺血(PCI)的高危因素检查、眼动检查和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及头颅MRI等检查方法,分析其各自的特征体现。结果52例PCIV患者,血压异常21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9例;血管超声异常23例;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8例;高刺激ABR异常17例;5例头颅MRI异常(腔隙梗死)。48例MV患者,运动病41例,运动敏感17例,畏光或(和)畏声25例,偏头痛31例,眼动异常13例,MRI异常3例,高刺激ABR异常36例。结论通过对PCIV和MV两组患者的症状分析,可见M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PCI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小,PCI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血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动脉硬化等;而M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运动病、运动敏感、发作时畏光或(和)畏声。头颅MRI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高刺激ABR不能作为PCIV与MV的鉴别点,但对与其他类型眩晕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简介:目的:使用多层CT(MDCT)显示肺结节的细分叶征并探讨其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组共收集CT横断面SPN最大直径≤30mm的病例62例,其中周围型肺癌32例,良性SPN30例,采用四层CT扫描仪对每个病例均完成容积显示(VR)处理并使用自主调节的模式进行显示。结果:肺癌的分叶征出现率为93.8%(30/32),明显高于非肺癌结节(良性SPN)[46.7%(14/30)],(χ^2=16.660,P=0.001)。7例(21.9%)肺癌结节出现典型的细分叶征,其中肺泡癌4例,腺癌3例。无一例良性SPN出现细分叶征。典型的细分叶征表现为VR上肺结节表面有5个以上的微小半球形突起(直径不超过5mm),常规CT横断面不能显示该特征。结论:MDCT的VR图像可以很好地显示肺癌结节的细分叶征,该征可能是周围型肺癌的定性诊断特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孤立肾肾结石患者采取输尿管软镜和经皮肾镜碎石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6例孤立肾肾结石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讨论,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输尿管软镜组和经皮肾镜组,各组患者分别为48例。输尿管软镜组应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的治疗方法,经皮肾镜组采取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治疗方法,比较各组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输尿管软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均低于经皮肾镜组,经皮肾镜组的术后出血率、一期清石率以及血清肌酐水平均优于输尿管软镜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孤立肾肾结石患者采取输尿管软镜和经皮肾镜碎石术的治疗方法,均能够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孤立肾肾结石患者整体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至我院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孤立肾肾结石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整体性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以及睡眠优良率。结果观察组结石清除率、睡眠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孤立肾肾结石患者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结石清除率,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尽量避免并发症情况的发生,还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559例脑出血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血肿穿刺引流手术治疗,分析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并分析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大、引流管位于脑室、引流管放置时间≥5d、有脑脊液渗漏、注射尿激酶次数≥3次、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更高(P<0.05或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引流管位置、引流管放置时间、有脑脊液渗漏、注射尿激酶次数、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是脑出血患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工作中应评估患者发生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性,及时预防。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合并脑内血肿的复合显微手术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的患者共21例,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以及疗效。结果21例患者采用弹簧圈致密栓塞结合下颅骨钻孔血肿引流术的复合手术进行治疗,术后DSA显示有3例动脉瘤颈残留复发。术后GOS评价,有11例患者恢复良好,5例患者轻度残疾,3例患者重度残疾,2例患者死亡。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合并脑内血肿在临床上应及时通过DSA确诊,采用弹簧圈致密栓塞结合下颅骨钻孔血肿引流术的复合手术对于未发生脑疝的患者是可行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颅内压监测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实施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35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均进行颅内压检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对症支持处理,分析颅内动脉压监测的作用。结果本组的35例患者中,25例颅内压在5-20mmHg之间,生命体征平稳;8例术后颅内压范围在20-40mmHg之间,其中有5例出现脑血管痉挛、3例出现急性脑水肿,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颅内压急剧升高超过40mmHg,经颅脑CT检查显示动脉瘤破裂出血,经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3d死亡。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续监测颅内压,并根据症状变化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为病情诊断和对症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超声内镜用于早期胃癌的诊断效果并评价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中2015年6月至2018年2月间收入的所有早期胃癌患者43例,分别应用超声内镜和CT诊断方案对患者的病症进行诊断,评价两种诊断方案的准确性。在明确患者病症后,采用内镜下微创手术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评价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情均完全康复,未见复发患者;并且实验结果中,超声内镜诊断方案较CT诊断方案明显更优,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超声内镜用于早期胃癌的诊断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较单纯应用CT诊断方案的效果更好。而内镜下微创手术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积极意义,是一种微创手术,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