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行子宫颈环型电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复发率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将其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0例)、研究组(30例),对照组行宫颈冷刀锥切术治疗,研究组行子宫颈环型电切术治疗,并将2组患者经相应治疗方案干预的临床效果及复发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宫颈癌患者经子宫颈环电切术治疗的治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为3.33%,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行子宫颈环型电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Aurora-A、MCM7和HPV16E7的表达及病理学情况。方法此次研究对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2月~2017年4月我院病理科收集的手术切除宫颈新鲜标本90例,依据宫颈病变分级标准进行分组正常组(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组(20例)、CINⅡ组(15例)、CINⅢ组(15例)、宫颈鳞癌组(2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表达情况;观察并比较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在宫颈不同病变、临床分期、病理情况的宫颈组织中的表达;观察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与宫颈鳞癌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鳞癌组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组、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a~Ⅱb期宫颈鳞癌组织中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Ⅰa~Ⅰb期宫颈鳞癌组织,低分化宫颈鳞癌组织中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高分化、中分化宫颈鳞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与宫颈鳞癌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0.305、0.306、0.304,均P<0.05)。结论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在宫颈癌、癌前病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各蛋白联合检测可以为宫颈癌诊断及预后评价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LEEP(高频电波刀电圈切除术)术式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宫颈糜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不同LEEP术式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宫颈糜烂等宫颈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本次研究对78例患者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28例,宫颈糜烂患者5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治愈率为96.43%,宫颈糜烂患者治愈率为94.00%,宫颈黏膜外翻发生率为5.13%,术后3个月患者宫颈塑形满意度为94.87%。结论宫颈疾病患者根据具体情况接受不同LEEP术式治疗效果理想,且安全性高,建议在临床上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LEEP(高频电波刀电圈切除)术式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宫颈糜烂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00例CIN和宫颈糜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不同LEEP术式分为A组(38例)、B组(33例)、C组(29例),其中A组为浅宫颈环切术(SRE),B组为深宫颈环切术(DRE),C组为宫颈锥切术(LEEPC),比较三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宫颈塑形满意度。结果A、B、C三组宫颈糜烂和CIN治愈率(94.73%、90.90%、93.10%)无显著差异性(P>0.05),三组并发症发生率(7.89%、3.03%、10.34%)未显示高度差异性(P>0.05),三组宫颈塑形满意度(92.10%、96.96%、89.65%)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SRE、DRE、LEEPC治疗CIN和宫颈糜烂治愈率均较高,且术后宫颈塑形效果佳,应针对宫颈病变程度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从而促进患者预后质量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同LEEP术式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间我院接治的17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宫颈糜烂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SRE术的治愈率为97.18%,DRE术的治愈率为95.71%,LEEPC术的治愈率为90.32%,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E术用时、出血量和DRE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EEPC术用时、出血量均少于SRE术和DRE术,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不同程度及性质的宫颈疾病给予相应LEEP术式,可获得较高的治愈率和较好的塑形效果;对于CIN和宫颈糜烂的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究宫颈高度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应用LEEP(宫颈环形电切术)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09月15日—2017年09月15日于我院治疗的宫颈高度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的50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常规组25例患者进行宫腔镜下宫颈锥切术疗法,观察组25例患者行LEEP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有效率分析之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存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宫颈高度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的治疗之中应用LEEP术进行治疗,可有效的保障患者近期确切疗效,手术期间并未出现严重不可逆损伤,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Adenoidbasalcarcinoma,A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加强临床和病理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一例新发现的宫颈ABC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宫颈ABC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常在妇科体检或其他疾病治疗时偶然发现,其病理镜下表现为小巢团状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细胞异型不明显,需与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等鉴别,相比这些恶性肿瘤,其预后较好,治疗一般单纯性宫颈病灶切除或全子宫切除即可,无需放、化疗。结论宫颈ABC是一种罕见的宫颈恶性肿瘤,与宫颈其他恶性肿瘤相比,其生物学行为较善良,临床和病理均需仔细鉴别,避免过度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颈电环切除术对宫颈糜烂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间,我院将94例宫颈糜烂患者通过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均为47例。常规组采用微波治疗治疗,而治疗组给予子宫颈电环切除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后,治疗组29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62%(44/47);常规组21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0.85%(38/47)。两组间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宫颈糜烂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运用子宫颈电环切除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同时安全有效,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微波治疗,在临床中可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TCT(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与活检病理在早期宫颈癌及CIN(宫颈上皮内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择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127例接受LEEP(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分研究组(74例),对照组(53例);研究组接受活检病理检查,对照组接受TCT检查,比对两组检查准确性。结果诊断的阳性率研究组是72.97%(54/74)高于对照组52.83%(28/53)(P<0.05);127例患者中共检出CINⅠ67例,占52.76%(67/127)。结论活检病理相比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应用于早期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病变中临床诊断准确性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颈癌细胞生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实验方法 。方法:选择 67例子宫颈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 1组(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和观察 2组(开腹手术子宫切除术)各 35例、 32例,选择同期子宫肌瘤手术患者 30例为对照组(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结果:观察组 1组术后宫颈癌细胞凋亡率高于术前( P<0.05);观察 1组宫颈癌细胞凋亡诱导基因 Trail、转移抑制基因 NM23水平术后高于术前( P<0.05),凋亡抑制基因 Bcl2、转移促进基因 MAT1水平术后低于术前( P<0.05)。观察 2组、对照组术前术后各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颈癌并不增加其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
简介:近年来,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在生育年龄妇女中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高频电波刀环形电切术(LEEP)是近年来发展来的一种新技术方法,采用低电压,高电流以及细小的环形电刀切除宫颈病变,且有术中出血少、不需要麻醉、手术时间短、出现术后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宫颈环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疗效及其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行宫颈环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成功的妊娠初产妇50例为观察组,选取健康妊娠的初产妇50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初产妇早产、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宫颈裂伤等妊娠结局情况及分娩方式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早产、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宫颈裂伤的发生率为8.0%、4.0%、16%及10%,对照组中早产、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宫颈裂伤发生率为6.0%、6.0%、14.0%及8.0%,两组妊娠结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阴道分娩和剖宫产的比例分别为62.0%、38.0%,对照组阴道分娩和剖宫产的比例分别为56.0%、44%,两组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环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后,其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均较优,并且能提高患者引导分娩率,降低剖宫产发生的几率,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高危风险因素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行根治性子宫切除的早期子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记录组内早期子宫颈癌临床高危因素患者比例及多高危因素模式,对早期子宫颈癌生存情况与多高危因素的关系及早期子宫颈癌术后辅助治疗与多高危因素对生存关系进行分多因素分析。结果120例早期子宫颈癌患者中具有多高危因素者46例(38.33%),其中具有2项高危因素者40例(33.33%),具有3项高危因素者6例(5.00%),其中多高危因素最常见模式为盆腔淋巴结转移+子宫旁组织浸润,占比高达30.00%(36/120)。无论是病理学分类还是多高危因素皆是影响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通过RT治疗和CCRT治疗的早期子宫颈癌患者在高危因素以及单高危因素的局部复发和远端复发上均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但是在多高危因素上两者无论是何种治疗方式还是局部复发以及远端复发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行手术治疗的早期子宫颈癌患者,多高危因素下临床CCRT治疗效果不佳,其不仅会缩短患者的无瘤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且会增加患者远端复发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比宫颈锥切术(冷刀)与Leep刀宫颈锥切术在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4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患者给予Leep刀治疗,对照组22例患者给予冷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治疗时间以及愈合用时(21.11±6.99)min、(3.61±2.10)d、(37.36±1.95)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31.31±9.47)min、(7.84±2.24)d、(43.32±8.13)d,术中出血量(13.90±6.14)mL显著低于对照组(26.71±11.12)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646、4.7301、3.3437、6.4618,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09%显著低于对照组2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1098,P<0.05)。结论Leep刀切除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比冷刀更具优势,可显著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出血量,促进愈合,且术后并发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