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人尿激肽原酶对缺血区脑灌注的影响和机制。方法选取80名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于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缺血区脑灌注治疗。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每组的例数是40例。采用缺血区脑灌注的治疗方法用于对照组,采用缺血区脑灌注联合人尿激肽原酶治疗实验组患者。将两组治疗后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对照组60%和实验组90%,对照组低于实验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缺血性灌注患者来说,使用人尿激肽原酶进行治疗,有良好的效果,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配合对磁共振脑灌注成像动态增强检查的配合效果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分析。方法将在我院近期(2016年02月-2017年01月时期)行磁共振灌注成像动态增强检查患者共计73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设置为常规组。2017年02月我院开展提高检查效果护理干预,运用于(2017年02月-2018年01月时期)行磁共振灌注成像动态增强检查的患者77例设置为护理组。将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MRI检查时间,舒适度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配合率及不良反应率对照。结果两组行PWI检查前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护理干预后护理组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组检查时间明显少于常规组,舒适度评分及护理满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护理组护理配合率为98.70%,不良反应率为1.30%,常规组护理配合率为91.78%,不良反应率为12.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磁共振脑灌注成像动态增强检查中,采取一定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检查中护理配合,降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缩短检查时间,提高检查舒适度与护理满意评分,提高护理配合率,降低检查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效果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联合应用血塞通与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供血不足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血塞通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血塞通联合脑蛋白水解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均有所改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观察组91.49%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21%,比较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下降,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评分相比差异较为显著(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方案都没有产生明显不良反应,血塞通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具有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和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步长脑心通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心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接收的82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心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对症治疗的方法,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步长脑心通治疗疾病,观察观察两组治疗情况及治疗前后患者心电图与血清心肌酶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70.73%的总有效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律失常、ST-T改变、心肌酶谱异常人数均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步长脑心通“脑心同治”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脑动脉瘤介入术与开颅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76例脑动脉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患者应用脑动脉瘤介入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开颅术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65.79%,对照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42.11%,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1.5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P<0.05)。结论与开颅术相比,脑动脉瘤介入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更理想,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脑钠肽(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又称B型利钠肽、脑利钠肽,是利钠肽家族的成员之一。作为心血管生物标记物,其近年来倍受关注。脑钠肽由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主要由心室细胞分泌产生,并广泛分布于脑、脊髓、心、肺等组织器官中。脑钠肽最早于1988年由日本学者Sudoh等从猪脑中分离得到,具有强大的促排钠、排尿、舒张血管、松弛平滑肌、降低血压、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抗利尿激素等作用1,并且能够对抗心室重塑,减少心肌肥厚以及心室扩大等,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有研究表明,BNP水平的变化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将对BNP水平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感染性脑脓肿在临床较为常见,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一种,有着极高的病死率,对于感染性脑脓肿患者而言,早期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正确的对症治疗是保证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性和良好预后的关键。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诊断技术不到位、患者临床表现欠缺特异性以及脓肿数目、大小、位置不一等,使得临床对于部分感染性脑脓肿的诊出率较低,尤其在鉴别脑内高级别胶质瘤、非典型脑脓肿以及转移癌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及易造成误诊、漏诊,延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1-2。基于此,本文就感染性脑脓肿的疾病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总结了现阶段我国对于感染性脑脓肿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并就疾病的相关治疗方法进行了归纳,以期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中风常见的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脑CT影像学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中风病且脑CT检查为阳性改变者,从病变的性质、部位、大小进行观察,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中经络证以脑梗死为主,中脏腑证以脑出血为主;中经络证者在脑CT表现上以脑梗塞为主,病灶密度值低,出血量少,范围小,病变以基底区为主,对脑周围组织的影响较小,病情相对较轻,而中脏腑证者脑CT结果以脑出血为主,病灶密度值高,出血量多,范围大,病变以基底区及脑叶区为主,对脑周围组织的影响较大,病情相对较重。结论CT影像学手段不仅能有效提高中风病诊断的准确性,而且能为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及辨证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客观量化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风病脑CT征象表现,分析中风病各证在脑内的病变特性。方法自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一共收治中风患者66名,我们对这部分患者的脑CT进行检测,并且对脑CT检测为阳性的患者从病变的性质、部位、大小进行观察。结果中风病病变部位主要为基底节区;中经络证与中脏腑证在病变部位上不同,中经络证以基底节区为主,而中脏腑证则以基底节区、脑叶为主;中经络证与中脏腑证在病变性质、病灶大小上亦有差异。中经络证以脑梗死为主,中脏腑证以脑出血为主;中经络证以小病变为主;中脏腑证以大病变为主,中脏腑阳闭病变在脑的深部。结论中风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脑CT检测出来,二者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