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02月-2018年02月于我院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与动力髋螺钉(DHS)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结果PFN组与DHS组相比,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引流量更少、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更短,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组与DHS组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更佳,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且能够缩短临床骨折愈合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109例,入院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处理,并结合患者骨折情况选择相应的内固定治疗方法,观察所有患者治疗效果。结果109例患者内固定治疗方法选择中,结合患者骨折类型、耐受情况,主要以多枚斯氏针、Ender钉、加压螺纹钉、角状钢板、Gamma钉、Richard钉等方法为主。所有患者术后3-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颈干角平均127.5°。其中优、良、可、差分别为62例、37例、8例、2例,优良率90.83%(99/109)。住院期间,出现髋内翻2例、腹泻2例、螺钉脱出1例、深部静脉血栓1例,并发症发生率5.50%(6/109)。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围术期治疗中,需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针对性的内固定治疗方法,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长钉与短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3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据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类型,随机分为65例长钉为对照组,65例短钉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平均Harris髋关节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长钉与短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相当,但较之长钉,短钉内钉固定手术时间有效缩短,减少术中出血量,安全性更高,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4例/组,对照组应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疗效确切,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预防并发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100例,按照接受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实验组患者接受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加以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均得到了改善,且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加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而对照组患者为16.0%,数据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接受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后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得到了改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长钉与短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3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据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类型,随机分为65例长钉为对照组,65例短钉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平均Harris髋关节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长钉与短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相当,但较之长钉,短钉内钉固定手术时间有效缩短,减少术中出血量,安全性更高,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接骨板(ALP)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2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采用ALP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6个月人工全髋关节疗效评分标准(Harris)评分明显升高,骨折愈合时间、部分及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与ALP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骨转子间骨折均有较好安全性,但PFNA固定治疗可缩短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来我院骨科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切开复位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而观察组40例采用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中耗时、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时长、术后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在术中耗时、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时长、术后愈合时间方面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髋关节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在此次试验中并未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60例患者给予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60例患者给予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手术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促进其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小儿肺炎患儿采取机械振动排痰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所接收的106例小儿肺炎患儿进行对照比较,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分别为53例。对照组采取人工叩击的排痰方式,实验组采取机械振动的排痰方式,观察并对比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48例(90.57%)明显高于对照组36例(67.92%),实验组咳嗽症状、气促症状、肺部湿罗音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小儿肺炎患儿采取机械振动排痰辅助治疗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恢复,还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1年内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内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0%,对照组为95.0%,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内并发症率为5.0%,对照组患者术后1年内并发症率为3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均较为显著,但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治疗后患者并发症更少,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中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患者48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患者根据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对比分析PFNA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效果。结果人工关节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完成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PFNA内固定组;术后Harris评分高于PFNA内固定组。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应用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微创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术期康复训练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关节活动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骨痂生成时间均比对照组短,骨折愈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微创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中采用围术期康复训练护理措施,能缩短患者的关节活动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骨痂生成时间,提高了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于医院内部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12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分别接受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检查和联合检查的诊断效果。结果联合检查的真阳性率和真阴性率显著高于DCE-MRI和DWI,联合检查的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显著低于DCE-MRI和DWI(P<0.05);联合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以及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DCE-MRI和DWI(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在诊断乳腺癌中均具有较为良好的诊断效果,使用两种检查方式联合诊断乳腺癌,能够使检查诊断的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适宜广泛应用于乳腺肿瘤的临床诊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