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现阶段我县学龄前儿童HBsAg的携带状况,评价学龄前儿童HBsAg感染趋势,为乙肝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7-2009年我县幼儿园20946名儿童检测HBsAg。结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153例,1997-2009年阳性率分别为2.277%,0.8329%,0.926%,0560%,0.804%,1.267%,1.107%,0.4367%,0.247%,0.16%,0.16%,0.13%,0.10%。各年度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我县儿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自实施在新生儿中普遍接种乙肝疫苗的预防措施,效果十分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夯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升患者和社会满意度。方法成立创建专班,实行任务分解;深入广泛宣传,提高思想认识;建立试点病房,积极稳妥推进;实行分层管理,改变薪酬机制;开展责任制护理,倡导亲情服务;落实基础护理,改进细节服务。结果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前后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的得分比较(p<0.02),活动前后护理综合质量指标得分比较(p<0.01),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提高了护理质量,确保了护理安全;提高护士工作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术后活动的最佳时间。方法60例行PTCA或PTCA+支架术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拔除动脉鞘管后6h开始床上活动和24h开始床上活动两组,两组病人分别在拔管前后不同时间,在室温下测定下肢皮肤温度(术侧、健侧)。结果拔管后6h开始活动的病人,术侧皮温在拔管后12h明显恢复(P<0.05或P<0.01),健侧则在6h开始明显恢复(P<0.05或P<0.01);而拔管后24h开始活动的病人,术侧皮温在拔管后48h才开始明显恢复(P<0.05),健侧则在12h才开始明显恢复(P<0.05或P<0.01)。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拔管后6h开始活动较24h开始活动恢复的要好,表明提前活动有助于病人下肢血液循环,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心肌充盈分级(MBG)的方法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无复流现象,并探讨无复流现象对PCI后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首发前壁AMI并于6-12小时内行直接PCI的患者128例,应用MBG方法将患者分为无复流组(MBG0-1级)和有复流组(MBG2-3级)。其中无复流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66.23±13.17岁),有复流组92例(男58例,女34例,平均年龄63.18±11.73岁)。所有患者于PCI后即行左心室造影(LVG),测定心室压力、容积参数和室壁运动积分(WMS);AMI后1周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ERNA),测定左室收缩功能、舒张功能;AMI后6个月随访时重复行CAG、LVG和ERNA检查测定上述参数。结果①无复流组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较有复流组显著延长,CK-MB峰值和Killip≥2级心力衰竭发生率较有复流组明显增高。②AMI-PCI后6个月随访时,无复流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WMS和LVEDP均较有复流组明显增高;ERNA参数比较,无复流组左室射血分数、峰射血率和峰充盈率各参数均较有复流组明显降低,同时峰射血时间明显延长。结论经MBG判定的直接PCI后的无复流现象反映了梗死相关区(IRZ)的心肌仍处于失灌注状态,导致左室功能的降低,促进心室重构,直接影响着AMI患者的长期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螺旋CT测量不规则山羊下颌骨块,探讨CT测量牙槽突裂植骨量的可行性。方法取山羊下颌骨,修整为大小不同不规则的22块骨标本,分别用量筒水实测法以及CT层面描记计算法进行测量,进而对两种不同方法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量筒实测的22块山羊下颌骨标本体积范围从0.9cm3到4.1cm3,平均2.58cm3;以CT测量的体积范围从1.1cm3到4.0cm3,平均2.56cm3。两组数据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以描记CT扫描图像计算面积,进而计算骨体积的CT测量方法,经实验证明是准确的、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