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颈椎病的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故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一、颈椎病的常用术式(一)Smith-Robinson术式颈前入路,经颈内动脉鞘-气管与食管间隙到达椎体前缘.将病变间隙的上一锥体及下一椎体的前缘和椎间盘凿除,深度为椎体的1/2或2/3,然后进行植骨融合.由于颈椎骨质增生多由椎间隙不稳所致,故该术式之目的是施行椎间融合从而加强脊柱的稳定性.但由于Smith-Robinson手术方式不能直接切除增生的骨赘,术后早期疗效不明显,增生的骨赘需在术后2、3年方可被吸收,故该术式仅适用于有轻度骨质增生的颈椎病患者.
简介:目的比较本民族文化治疗方法与临床常规治疗在与文化相关精神障碍治疗中的效果差异。方法搜集来自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两组(观察组n=15;对照组n=11)与文化相关精神障碍样本,两组样本一般资料、诊断、文化生活环境配比平衡(P均〉0.05);观察组采取由本文化背景下的非医疗专业人员施行类似暗示治疗的“文化治疗”;对照组采取由医疗专业人员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样本的临床缓解率、复发率、药物副作用发生率、单次病程天数、治疗费用差异。结果两组完全达到临床痊愈;均未发生药物副反应;两组样本在病程(观察组:10.93±8.06,对照组:14.36±9.06,t=-1.02,P=0.32)和复发次数上(观察组1例次,对照组5例次,Fisher确切概率法求得P=0.05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未发生治疗费用,对照组住院费用为(1645.72±613.45)元。结论在与文化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效果上,由本文化治疗者采取的文化治疗与临床常规治疗并无差异,但由本文化治疗者采取的文化治疗在治疗费用上更为经济,应当作进一步研究。
简介:目的观察先天性寰枕融合患者椎动脉走行的解剖学特征及其在颅颈交界区后路内固定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自2007年1月-2010年10月施行CT血管造影检查的48例先天性寰枕融合患者诊断与治疗经过,观察分析其椎动脉解剖走行特点。结果根据椎动脉分支和行程,48例患者96侧椎动脉共分为5种类型:Ⅰ型,椎动脉单干,走行于枕骨化的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之间,共19侧(19.79%);Ⅱ型,椎动脉单干,走行于寰椎与枕骨之间的骨孔,共43侧(44.79%);Ⅲ型,椎动脉单干,走行于枕骨与寰椎后弓之间,共29侧(30.21%);Ⅳ型,椎动脉开窗,一支走行于枕骨化的寰椎后弓下方,一支走行于寰椎和枕骨之间,入硬脑膜后重新汇合成椎动脉,共3侧(3.13%);Ⅴ型,椎动脉发育细小或缺如,共2侧(2.08%)。结论先天性寰枕融合患者,椎动脉解剖走行变异较大。对于Ⅰ型和Ⅳ型椎动脉患者,神经外科手术显露时损伤椎动脉的风险较高;而Ⅱ型和Ⅲ型椎动脉患者,遵守严格的骨膜下分离操作原则可降低椎动脉损伤风险。手术前行CT血管造影并结合骨性结构融合特点,能够明显降低手术损伤的风险。
简介:目的:探讨DSA、Dyna-CT及MRI影像融合技术的开发与在脑脊髓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我院2011年引进的SiemensArtisZee所带Dyna-CT与2006年引进的GE-3100所带的Innova-CT及其后处理软件:双容积(duralvolume)、静脉CTA、三维融合(threedimensimalfusion)、计算脑灌注血容量(parenchymabloodvolumePBV)、SiemensiFlow、GE-Agioviz等后处理技术,在临床进行脑脊髓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断治疗时,在DSA造影后进行三维重建、三维融合等后处理,获得三维融合图像、脑血容量图像、脑血流全循环图像。结果利用两台DSA机器,进行了双容积重建,可以评价颅内、颈部植入支架后观察支架展开情况,可以评价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效果,可以看清颅内动脉及动脉瘤有无钙化,颅内及脊髓血管病变在正位、侧位与轴位上与颅骨、颅底及脊椎骨质结构的关系;可以从静脉CTA评价颅内血管病变,如动脉瘤、AVM等,进行DSA双侧颈内动脉系统、一侧颈内动脉系统与一侧椎基动脉系统三维血管重建后评价脑血管病,尤其是AVM的供血全貌;通过降血压BOT(balloonocclusiontest,球囊闭塞试验)前后脑血容量变化找出了作为评估颈内动脉能否闭塞的金标准新的参考指标;建成了脑动静脉、静脉窦全循环像以及利用DSA与MRI影像融合后数据输入Mecromic神经导航行颅内深部动脉瘤与动静脉畸形的直视手术获得成功。结论DSA与CT、MRI影像融合后的三维影像对脑脊髓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有较大指导参考价值,甚至对科学研究及教学也有更直观、更有价值的帮助,多种影像融合是未来医学影像的发展方向。
简介:护理领导力对提供最佳的卫生保健服务至关重要,已成为国内外护理同仁关注的热点。国际护士会(1CN)也于2015年9月开始了新一轮的全球护理领导力培训,以帮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较高行政职务的护士和助产士提高领导知识和技能。近年来,我国护理工作的内涵和管理方式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组织、结构、运行和管理模式上均发生了转变,以进一步适应民众对健康的需要。中国护理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和挑战,这就需要各级护理管理者具有变革的能力,以高效的领导力,在合适的时机做最有效的事,带领全国200多万护理人员,继续深化改革,推进护理事业发展。由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和《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社主办、四川省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协办的“2015中国护理管理论坛—领导力·质量”于9月6-8日在成都市举办。大会围绕如何强化护理领导力和护理质量管理等核心问题,邀请了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台湾及内地的众多护理管理专家进行专题分享与交流。本期策划特别邀请了在本次大会上进行交流的专家以及护理管理领域的专家就护理领导力等主题与广大护理人员进行学术探讨与经验分享,以提高我国护理管理人员的领导力,改善护理质量,凝心聚力,开创中国护理事业的新局面。
简介:目的利用寰-枕融合有限元模型,探讨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的发生机制。方法在枕-寰-枢复合体有限元模型的寰椎和枕骨之间添加单元模拟先天性寰一枕融合的力学状态,计算生理载荷、过度载荷和韧带损伤情况下生物力学的改变。结果寰-枕融合在生理载荷下并不直接导致寰.枢椎脱位,但是却可以造成寰·枢复合关节的应力发生复杂的改变,同时韧带受力增大。随载荷的增大,这些改变更为明显。单纯韧带损伤虽不足以导致寰-枢椎脱位的发生,但也会改变寰-枢关节的应力环境。结论寰-枕融合后寰-枢关节的应力环境改变和韧带受力增大是两个重要的生物力学特征,二者在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的发生中发挥协同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建立颅底陷入合并寰枕融合畸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方法采集1例颅底陷入合并寰枕融合畸形患者的颅颈交界区的CT薄层扫描数据,利用Mimics软件对CT数据进行处理,生成三维几何表面模型,并导出点云;采用逆向工程软件Imageware处理点云数据,生成三维曲面;采用四面体与六面体混合分网的思路,利用HyperMesh对曲面模型先分块再分网,最后导出网格模型;将网格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韧带添加、材料赋值、接触定义、边界约束等,得到寰枕融合畸形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包含474162个单元和235524个节点,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较好,可根据不同实验目的进行加载分析,对复杂载荷条件进行仿真计算。结论利用HyperMesh等软件的前处理功能建立的颅底陷入合并寰枕融合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为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基础,可为上颈椎畸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