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急性颅脑创伤(TBI)病死率和病残率极高,且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壮年,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及时施行手术减压并清除血肿是针对大多数颅脑创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对患者转归也至关重要。一、颅脑创伤概述按照创伤发生时间,颅脑创伤可分为原发性创伤和继发性创伤。原发性颅脑创伤发生于创伤即刻,是对颅骨和脑组织的机械撞击,以及加速、减速挤压引起的颅骨骨折和颅内损伤。继发性颅脑创伤则指受伤一段时间后出现的脑损伤性病变,主要包括脑水肿和颅内血肿,后者依据血肿来源和部位又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颅脑创伤后的典型表现为颅内血肿形成、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颅内压(ICP)升高和脑血流量(CBF)降低。创伤局部脑血流量降低导致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引起细胞毒性脑水肿;

  • 标签: 麻醉 脑损伤 神经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了解临床麻醉护士与麻醉医师对麻醉护士角色定位的差异,促进麻醉护理学科的发展。方法:按照方便抽样原则,选取广州市和中山市共9所拥有麻醉护士的三级综合性医院,采用不记名调查方式分别对50名麻醉护士和141名麻醉医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麻醉护士与麻醉医师在麻醉用物准备及用后整理、麻醉操作配合、麻醉护理科研3个方面对麻醉护士的角色期望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麻醉护士要客观认识自身能力,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有目的地学习;麻醉医师要根据麻醉护士的角色特点安排其工作,保持其工作热情,实现其自身价值;护理管理者要为麻醉护士创造良好的施展其才华和专长的平台,为麻醉护士提供必要的角色指导。

  • 标签: 麻醉护士 麻醉医师 护士角色 角色定位
  • 简介:目的: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方案对患者体征指标稳定的价值探究。方法:收录2020.3——2023.2期间,我院接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计110例,入组均行外科手术治疗,规范性分组并给予不同麻醉方案,统计麻醉护理效果差异。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样本量纳入均等,分别行芬太尼麻醉、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结果:在麻醉诱导实施之前,患者组间体征指标(包含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未存在较大差异,麻醉实施后,于麻醉后10min、手术进行时、手术结束即刻再次针对患者体征进行监测,均显示观察组患者体征变化更为平稳,与变化明显的对照组相较差异显著,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指标参数更佳,P<0.05。结论: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方案对患者体征指标稳定的价值显著。

  • 标签: 精神分裂症;外科手术;芬太尼;右美托咪定;体征指标
  • 简介: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硬膜外麻醉后神经根损伤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90例行硬膜外麻醉穿刺时出现神经根损伤症状的患者,病例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术中及术毕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10mL,观察组术中及术毕给予5mg地塞米松加10mL生理盐水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浓度;统计并比较2组手术前后睡眠质量。结果:2组患者术后的血清TNF-α、IL-6及IL-1β浓度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观察组的上升幅度较小,对照组的上升幅度较大,其中观察组术后24h、48h、72h的血清TNF-α、IL-6及IL-1β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与术前相比,术后72h2组PSQI评分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地塞米松应用于硬膜外麻醉后神经根损伤患者中,能够减少炎性因子释放,改善神经根损伤症状及睡眠质量,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地塞米松 硬膜外麻醉 神经根损伤 血清炎性因子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于老年骨科手术后患者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9月张家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骨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全身麻醉,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比较2组患者术后POCD(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MMSE(简易精神状况检测量表)评分。结果:2组患者麻醉后MMSE评分均有先减少,再恢复的情况出现,且对照组麻醉后24h的MMSE评分高于观察组(t=6.3965,P<0.05)。结论:与硬膜外麻醉比较,全身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后患者短期认知功能产生的影响更大。

  • 标签: 硬膜外麻醉 全身麻醉 老年 骨科手术 短期认知功能 影响
  • 简介: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导航及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和发展,神经外科手术已经从传统的解剖学模式向现代解剖.功能模式转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质量并显著改善了手术效果。在术中唤醒状态下,应用电刺激技术进行脑功能监测,是目前在尽可能切除脑功能区病灶的同时保护脑功能的有效方法。通过术中直接电刺激判断大脑功能区,对全身麻醉术中唤醒技术的要求很高,这种麻醉方法既需要在切开和关闭颅骨过程中患者镇痛充分、能够耐受手术从而在麻醉与清醒过程中平稳过渡,又需要患者术中大脑皮质电刺激时维持清醒状态,配合神经功能测试;而且在手术中有效控制呼吸道,不发生呼吸抑制,同时保证患者的舒适性而不误吸、无肢体乱动。

  • 标签: 麻醉 监测 手术中 神经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 简介:自1846年Holmes首先描述“麻醉”后,即伴随产生了“麻醉深度”的概念。然而,直到1937年方形成由Guedel提出的经典乙醚麻醉分期。此后半个多世纪,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麻醉”的内涵不断更新,与之相对应的“麻醉深度”的概念亦处于探索和讨论之中。目前,更倾向于将麻醉视为一种状态,包括意识消失、感觉和运动阻滞及降低应激反应。不同麻醉药物旨在达到不同“组分”的要求,因此,全身麻醉经常辅用肌肉松弛药、镇静催眠药、麻醉性镇痛药,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等。由于麻醉是多种成分的组合,现有的麻醉监测手段均存在不完善和局限性,尚不足以满足实时、精确、客观监测的要求,至今仍普遍采用临床表现作为判断麻醉深度的主要依据。然而,在探索麻醉深度监测方面亦颇有收获,不断地揭示和接近更为客观的监测指标,

  • 标签: 麻醉 监测 手术中 神经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 简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为了改善脑血液供应,预防并治疗因颈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动脉管径狭窄〉70%)而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的外科手术方法,亦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完全闭塞简单、有效且经济的方法。随着麻醉及术中监测技术的提高。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麻醉的重点已从单纯满足手术需要发展到术中神经功能的监测与保护:一、麻醉方法的选择对实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是行局部麻醉还是全身麻醉,至今仍存争议。大多数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局部麻醉方法患者神志清醒,仅需通过简单的临床判断即能够监测到脑灌注状态:

  • 标签: 麻醉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综述文献
  • 简介:本文就我院1994年1月到2001年12月收治的55例脑膜瘤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其麻醉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脑膜瘤 外科手术 麻醉
  • 简介:近年来,麻醉过程中脑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麻醉药物对脑组织细胞的影响均有广泛研究。本文对目前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及静脉麻醉药物脑保护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麻醉药 静脉 神经保护药 药物生理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大鼠脑温变化规律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水合氟醛腹腔麻醉组和七氟烷吸入麻醉组。大鼠麻醉后,持续监测皮质、纹状体温度和肛温变化。结果腹腔麻醉组脑温波动明显;而吸入麻醉组温度相对稳定。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对大鼠脑温影响较小。

  • 标签: 大鼠 麻醉方式 脑温
  • 简介:目的比较保留自主呼吸的面罩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全身麻醉两种吸入麻醉方式对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制作过程中各项生理参数(血压、pH值、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血糖、脑温、直肠温度)以及脑梗死病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制作改良ZeaLonga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室温20~22°C,相对湿度60%。先采用面罩吸入诱导麻醉,随后A组大鼠行气管插管吸入全身麻醉,由呼吸机控制呼吸;B组大鼠施以面罩吸入全身麻醉,保留自主呼吸。监测模型制作过程中大鼠平均动脉血压、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pH值、血糖、脑温(皮质、纹状体)和直肠温度的变化;观察再灌注前30min、再灌注后24h和48h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再灌注后48h两组大鼠存活率和脑梗死范围的差异。结果动物模型制作过程中两组大鼠不同时限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pH值及血糖水平的变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A组不同时限平均动脉血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再灌注前后脑温和直肠温度略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再灌注前30min、再灌注后24h和48h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再灌注后48h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灌注后48h,A组大鼠梗死体积[(56.70±4.20)%]低于B组[(64.30±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5,P=0.000)。结论吸入麻醉方式不同对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脑温、直肠温度、pH值、血糖及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无明显影响,但可造成大鼠在手术过程中平均动脉血压和梗死范围的差异。

  • 标签: 插管法 气管内 面罩 麻醉 吸入 脑缺血 再灌注 疾病模型 动物
  • 简介:为了加强和规范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管理,保证临床合理需求,严防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流入非法渠道,卫生部于2005年11月14日印发了《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卫医发[2005]458号,以下简称《规定》)。

  • 标签: 精神药品管理 麻醉药品 医疗机构 卫生部 药品使用 合理需求
  • 简介:目的:探讨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神经元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毁损组与对照组,在双侧中脑腹侧被盖区(VTA)给予毁损组特异性多巴胺神经元毁损药6-羟多巴胺(6-OHDA)以减少多巴胺神经元。给予对照组双侧VTA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2周,比较2组大鼠在丙泊酚及异氟醚全麻状态下翻正反射消失时间(LORR)、翻正反射恢复时间(RORR)及睡眠持续时间。结果:丙泊酚麻醉下,毁损组与对照组比较,LORR时间显著缩短,RORR时间及睡眠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5)。异氟醚麻醉下,毁损组与对照组比较,RORR时间及睡眠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5),LORR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不同药物全身麻醉状态下,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神经元发挥的作用亦不尽相同。

  • 标签: 丙泊酚 异氟醚 翻正反射消失时间 翻正反射恢复时间 睡眠持续时间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在癫痫病灶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以及对术中皮质脑电监测(ECoG)的影响。方法90例颞叶癫痫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Ⅰ组)、全凭吸入七氟醚麻醉组(Ⅱ组)及静吸复合麻醉(Ⅲ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以及对皮质脑电(ECoG)监测定位的影响。结果3组患者时点MAP、H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ⅠECoG可检测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术毕清醒时间均较组Ⅱ、组Ⅲ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Ⅰ对ECoG影响不明显,而组ⅡECoG的棘波、α波、β波及δ波的每秒连续波形数多有明显减少,与组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组Ⅰ相比,组Ⅲ患者ECoG的α波、β波的每秒连续波形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适的靶浓度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是术中ECoG指导下癫痫病灶切除手术患者麻醉的良好选择。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易于调控,不干扰ECoG的监测,术后清醒完全而迅速,对术后需要神经学检查的患者更有优势。

  • 标签: 靶控输注 麻醉 致痫灶 皮质脑电监测 外科手术
  • 简介:人体的平衡是由前庭器官、视觉和本体感受形成的感觉输入组成的一种精密而又复杂的机制。这些输入信号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被小脑、锥体外系、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的活动进行整合和调节,然后提供头部和身体姿势在空间、眼球运动控制以及恰当的静态和动态姿势功能方面的感觉。感觉输入、整合机制或效应器的改变均能导致头晕或眩晕、眼球运动紊乱以及失衡或不稳定感。有非常多的病理学过程可以导致头晕,因此患者可能去不同的科室就诊,但最普遍的是耳鼻喉科和神经科(表1)。

  • 标签: 患者 中枢神经系统 评价 身体姿势 运动控制 大脑皮质
  • 简介:  目前,对脑卒中疗效最确切的治疗是卒中单元(strokeunit,SU).SU内配有专门的吞咽评估和营养治疗专家,为脑卒中患者及时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从而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这可能是取得较好疗效的一个因素[1].尽管目前有关吞咽困难和营养支持的具体方法和疗效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但营养支持正成为急性脑卒中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脑卒中 营养支持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CI)、脑出血(CH)、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的季节规律。方法收集江西省人民医院2004~2009年脑卒中患者3922例。其中CI2382例,CH1293例,SAH247例。用圆分布分析探讨脑卒中患者发病的季节规律。结果CI冬季高发,平均角在1月份(P〈0.05),男性患者的平均角在1月份(P〈0.05),女性患者的平均角在2月份(P〈0.05);CH夏季高发,平均角在8月份(P〈0.05),男性患者的平均角在8月份(P〈0.05),女性患者的平均角在8月份(P〉0.05),无集中趋势。SAH夏季高发,平均角在7月份(P〈0.05),男、女间无差别,平均角在7月份(P〈0.05)。结论脑卒中发病具有季节性,在脑卒中防治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其发病的季节特点,并采取相应措施。

  • 标签: 脑梗死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季节规律 圆分布分析
  • 简介:血管内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有效方法,但是受到时间窗的限制。在缺血的情况下神经组织迅速死亡,因此缩短治疗时间是卒中治疗的主要目标。在2015年以前,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唯一有效的手段。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患者 医生 神经组织 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