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入冬後的一个夜晚,我拜访了四川省Hi—Fi音响音乐协会秘书长若之先生,请他谈了成都的发烧友。在主人家里落座後,我们很快便从“发烧”这一特别用语展开了话题。音响音乐爱好至热烈、甚至迷狂,即被戏称为“发烧”,一般认为此语是舶来品。前些年,“发烧”这一用词初入成都时,很多人认为此话不雅,日久方才习以为常。如果追朔其历史渊源的话,是从五十年代一些老资格发烧友动手从矿石耳机,半导体收音机,一直到功率放大器和大尺寸音箱等,手拉大锯、挥舞铬铁,什么样的货色都曾试制过。现在新的及其年轻的一代,福气好多罗,国家发展、经济起飞,国内外什么样的器材设备都涌入我们成都,世界级的各类激光唱片也垂手可得,玩高档听高档已成为时尚;八十年代中,主要推崇日本成套音响器材,可後有几年,人们逐渐发现了进口的套装机比不上中外合壁式的配装设备,後者既效果好且售价低廉。于是一场持续

  • 标签: 功率放大器 成都人 音响器材 激光唱片 半导体收音机 卡拉OK
  • 简介:我三十年来主要从事戏曲理论研究和写作,曾写过十几部戏曲和剧本(包括同他人合作),其中又曾以较多精力参加了戏曲艺术教育工作。近十年来我曾著有《戏曲剧作教程》、《戏曲剧作理论与实践》,讲授过《文化观念的变化与戏曲创作思想观念的更新》的系列课程。八十年代初,我曾一度应聘为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主任。现在虽因年事关系,身体也不大好,我已离开戏曲艺术教育岗位,埋头于理论研究和写作,但从以上我的“自报家门”,可见我对北京戏曲艺术教育的感情

  • 标签: 戏曲创作 艺术教育 戏曲理论 八十年代 中国戏曲学院 十年
  • 简介:中国戏曲学院是一所培养中国戏剧戏曲艺术高级专门人才的同立高等艺术院校.创建于1950年,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1995年江泽民同志为建校四十五周年题词:“德艺双馨、继往开来”。1998年由国家投资建设了新校区.2000年落成使用。新校园内建有现代化大型剧场、影视制作中心、录音棚等先进的教学实习设施。

  • 标签: 中国戏曲学院 高等艺术院校 高级专门人才 江泽民同志 戏曲艺术 中国戏剧
  • 简介:一、枕着你的音乐入眠——卧室超级迷你音响一个人的夜晚,有了音乐的陪伴就不会孤单。没有五个喇叭、超重低音、各个角度的轮番耳膜轰炸,那种效果的音乐,在静谧的夜晚夸张了些,超迷你音响小巧的机身设计,刚好适宜在床头柜小小的角落下榻。360度旋转遥控,可在任意位置自由控制开关按钮。不用再从床上起身去机前亲历亲为,尤其在有寒意的夜晚,遥控的人性化关怀更让人觉得温暖备至。兼具CD唱盘、收音座及卡式录音座的三合一功能,让你既可重温老磁带带来的往昔时光,也可感受时代节奏现在时的跳跃与动感。其重复放音模式更让你锁定最爱的乐曲,反复播放,听上一千遍也不厌倦。值得拥有度:★★★

  • 标签: 音乐 机身设计 任意位置 时尚 音响 超重低音
  • 简介:<正>这是一个寻常的夏夜:当黄梅戏《传灯》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落幕,场内观众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之时,在数千里之外的粤西徐闻县的海岸沙滩上,月色星光之下的简易戏曲舞台依旧热闹非凡。海风吹来,拂过了一大群拥挤在舞台旁边看戏渔民们的笑脸。这样的场景对比,寓示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仍具有强大生命力,也带来对戏曲市场"城乡二元化"结构现状的思考。现代文化的多元化冲击,使得传统戏曲更多地"退守"农村市场。文化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我国戏曲院团国内演出场次47.94万次,而其中38.91万次是在农村。全年4亿余人次的戏曲观众,更有3.4亿人次属于农村。

  • 标签: 演出场次 农村市场 城乡二元化 千里之外 大群 青春版
  • 简介:2004年以来我一直立足于戏画的探索与研究,在对历史上的名家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关于戏曲戏剧演出的艺术作品,探索出一些表现方法和表现技巧,创立了自己的语言方式。中国戏画是绘画艺术与戏曲艺术共同繁衍出的艺术之花,是绘画艺术与舞台艺术的集合,它既有戏剧舞台的动态美,又有绘画的形式美。

  • 标签: 绘画创作 语言方式 布面油画 动态美 放下你的鞭子 舞台形象
  • 简介:电视戏曲节目的栏目化生存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在因应中国电视生态的时代演进与观众审美趣味的岁月变迁中,在传播观念上多有发展,历经专题化、杂志化、综艺化、娱乐化、竞技化、品牌化的衍变,给当代戏曲电视传播实践带来启示。

  • 标签: 电视戏曲栏目 传播观念 衍变
  • 简介:<正>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组成部分、并具有巴蜀文化鲜明特色的川剧艺术,在古代的舞台上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过去一般只能从文字记载中去揣摸,因此,总感到不够具体,想象多于实际.但是,当你观看了由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四川民间戏曲雕刻图片展”之后,这个问题便有了直观而形象的解答.

  • 标签: 雕刻出 民间戏曲 巴蜀文化 川剧艺术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鲜明特色
  • 简介:主持人语:2011年底,我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清戏曲〉整理编纂及文献研究》获准立项.项目立项以来,我在组织各方面专家开展整理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围绕项目思考一些问题.我在《〈全清戏曲〉整理编纂的理念》(《文艺研究》2017年第苑期)一文中专门列了“以整理推动研究,以研究提升整理质量”作为六个理念之一.认为,“和元明两代戏曲相比,清代戏曲剧本文献呈现出两个大的特点,一是数量大,二是类型复杂.因此,整理清代戏曲剧本文献面临需要研究的问题更多.例如作品归属问题、作家的生卒年问题、传奇和杂剧文体交互渗透问题,等等.上个世纪,邓长风的《明清戏曲家考略》及其续编、三编,以及柯愈春、张增元等学者都曾经挖掘了不少清代戏曲家和文献.但清代戏曲作家作品量众数多,还有许多戏曲家的生平没有考证清楚,有许多作品的版本也有待调查.”

  • 标签: 戏曲剧本 文献研究 《明清戏曲家考略》 清代 整理工作 作家作品
  • 简介:人生即是舞台,我们每一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着"戏"中的角色。强调由于司空见惯而被人忽视的平庸的场面。从瞬间里抓住真实,抓住人鲜活的一面。演员们候场时的短暂时刻是舞台角色和演员"真我"之间转换的过渡和桥梁。演员候场的场面引发人们对人生及人生重大考验来临前的思索。从戏剧性画面中重新感悟人生从而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人生亦是如此,真和假有时只是一线之隔。表现舞台上形形色色的人和对人生的思考是我的创作追求。

  • 标签: 油画创作 维米尔 语言论 创作追求 德加 真我
  • 简介:戏曲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之一,油画是一种源于西方,影响广泛的艺术表现手段。将戏曲元素运用到油画创作之中是中国油画"本土化"的重要途径。我希望通过创作中对戏曲元素的运用,将戏曲艺术借助西方经典的艺术载体得到另一种继承和发展,同时也能使中国油画更具有传统文化的精髓。

  • 标签: 油画创作 中国油画 元素运用 艺术表现手段 艺术载体 经典形象
  • 简介:传统的戏曲学阐释体系存在着“自我中心主义”“唯美”“唯善”之倾向,优点是对文学艺术之美和价值论述充分,缺陷是不能够体现出戏曲研究的社会文化史意义。选择戏班为观察对象,从其研究现状出发,与社会学的学术思想、理论、方法相结合,对新的中国戏曲学阐释体系进行了探索。对戏曲学学术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自我中心主义”、唯美论和唯善论进行解构,对求“真”求“实”的实证主义的学术思想进行建构;对戏曲学学术理论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孤立”“单维”的倾向进行解构,对“整体”“系统”的学术理论进行建构;对戏曲学的研究内容序列“类型”→“类别”→“系统”,运用社会学类型比较、典型分析和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建构,以期能够实现“戏曲→社会→文化→民族国家”之戏曲社会文化史研究目的。

  • 标签: 戏班 戏曲社会学 阐释体系
  • 简介: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异域作品很多,它们作为不可或缺的艺术构件强化了作家的主体意识,实现了文人的自我解脱。异域作品的共同点在于抒发剧中主人公的苦闷与彷徨,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面。因此,中国古代戏曲通过异域作品这种艺术手段实现了艺术的现实批判。值得注意的是,解脱型魂梦戏往往用佛学禅宗思想去反对理学,虽有一定的民主性,但也有一定的消极成分,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认识。

  • 标签: 中国古代戏曲 异域作品 艺术
  • 简介:《西厢记》问世后除了有改续之作外,在戏曲创作领域它还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一是有些剧作刻意模仿剽袭《西厢记》的写法、直接套用其情节关目;二是有些剧作沿用《西厢记》的创作模式、部分化用其情节、手法;三是有些剧作如《牡丹亭》等在主旨上继承《西厢记》重情反礼的思想精髓;四是有些剧作时常引述《西厢记》剧名、人物名、曲词,剧作家借助剧中人表达他们对《西厢记》的认可与钦敬。

  • 标签: 《西厢记》 创作思想 创作模式 影响
  • 简介:陈独秀认为,在进行“以鲜血洗净旧污”的政治革命的同时,必须辅以对“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的革命。早在1904年,他就在自办的《安徽俗话报》上,有意识地以小说、戏曲、诗词、杂文等文艺形式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把它们作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的一种武器来使用。当时的陈独秀以思想家和革命家的战略眼光,敏锐地注意到了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宣传对象之广泛和宣传效果之巨大,所以他对戏曲改革问题极为重视。在陈独秀的主持下,《安徽俗话报》从第3期起,就专门开辟了“戏曲”这一栏目,使这一方面的内容成了俗话报文学作品中的重点。总共只出了22期的俗话报,光剧本创作就刊登过6篇。陈独秀利用这个阵地大声疾呼地亮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戏曲改革的意见。在该报第11期上发表的《论戏曲》,尤其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戏曲改革思想。他在这篇文章中阐述的戏曲改革思想,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3个方面:

  • 标签: 陈独秀 《安徽俗话报》 戏曲改革 戏曲界 戏曲艺术 伦理道德
  • 简介:翻检相关史料文献,对沈名荪、程景傅、黄金台、许燕珍、郑兆龙、林滋秀等六位清代曲家生平进行考述,可推知:沈名荪生于顺治五年(1648)前后,康熙二十九年(1690)中举,康熙五十二年(1713)谒选,康熙五十七年(1718)得攸县令,引见被斥,卒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或稍后;程景傅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卒于嘉庆八年(1803)、九年(1804)间;黄金台生于乾隆二年(1737)前,乾隆十七年(1752)作《灵台记填词》;许燕珍生于乾隆三年(1738),卒于嘉庆七年(1802)后;郑兆龙生于乾隆七年(1742),卒于嘉庆九年(1804);林滋秀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卒于道光十三年(1833).

  • 标签: 清代 六位曲家 生平事迹 考述
  • 简介:在中国古典剧论史上,“教化论”作为贯穿始终的一种戏剧批评理论,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地位。宋元时期,剧论里的“教化论”零星散见于文人笔记序跋等,对戏剧教化功能的认识由萌芽走向成熟。明初由于官方审美对戏剧的影响和控制.“教化论”在剧坛上占据主导地位,由仅关注戏剧功能扩展至戏剧创作。相对于前期的高蹈,明中晚期“教化论”受到“言情说”的反驳和修正,在剧论中地位明显淡化,逐渐让位于“本色”、“当行”等艺术性要素。清初剧坛承晚明余绪,“关乎风化”作为戏曲的审美标准之一.与“情”“文”等一起被纳入戏剧的终极审美理想之中。清中后期,戏剧创作出现回归明初重伦理教化的倾向,剧论中的“教化论”被重新大肆鼓吹,出现复古和泛滥。

  • 标签: 古典剧论“教化论”地位流变
  • 简介:英语国家对中国戏曲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从意图、文化距离两个角度进行探视.英语国家的学者所处的文化历史语境,所具有学术传统和审视角度,都决定了其戏曲研究有其自身先天不足之处,同时也定会有能够填补我们国内研究空白之处.深入分析和认识文化距离、当事者和观察者之间的交互联系,能够使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和借鉴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从而不断拓宽中国戏曲研究领域.

  • 标签: 国外中国戏曲研究 文化距离 隔与不隔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戏曲在中国农村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形式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就当前戏曲传播面临的严峻形势来看,“戏曲消亡论”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顺应再造农民福利导向的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可以通过实施文化反哺战略、剧团差异化发展战略,以及政府购买战略来推动传统戏曲的发展。

  • 标签: 新农村建设 传统戏曲 戏曲发展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以来,泰国出现了一种称作“法政优戏”的特殊的表演形式,它中泰合璧,用泰文来演唱中国戏曲,剧目以《三国演义》的故事为主,用中国的故事影射泰国当代的政治事件,模仿戏讽、针砭时弊。这种表演以其狂欢化的特征和颠覆性的特质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作为中泰文化交流的产物,法政优戏在泰国数次重要的政治事件中都发挥了作用,因此也被泰国人称作“卫国优戏”。

  • 标签: 法政优戏 中国戏曲 泰国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