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性别视角分析我国高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的差异,为缩小高龄老年人衰弱的性别差异、促进健康公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库201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Fairlie分解法,分析男、女性高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女性高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为52.8%(860/1 628)、男性高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为35.0%(460/1 314),不同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322,P<0.001)。Fairlie分解结果显示,54.3%(0.097/0.178)的差异是可解释的,45.7%(0.081/0.178)的差异是不可解释的,不可解释的差异表明男性和女性高龄老年人的性别差异与男性和女性高龄老年人衰弱水平的差异相关。结论男性高龄老年人的衰弱患病率显著低于女性高龄老年人,婚姻状况、生活方式与高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的性别差异显著相关。
简介:摘要多基因遗传的教学,传统观念都是与单基因遗传对比,前者称为数量性状遗传,后者称为质量性状遗传,并且各自有其典型的变异分布图,数量性状的变异是连续的,质量性状的变异是不连续的,本文对这种传统观念提出商榷,阐释了几个要害问题,并建议将群体遗传学的部分相关内容与多基因遗传的内容合并,命名为数量遗传。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了1例染色体核型为46,XX,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ex-determining region on the Y chromosome,SRY基因)阳性的孕妇及其女性胎儿。孕12周+6时,超声显示胎儿颈项透明层增厚,羊水染色体核型和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显示胎儿核型为46,XX,SRY基因阳性。但B超显示胎儿社会性别为女性,与46,XX,SRY阳性男性综合征表型不一致。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结果发现1条X染色体长臂2区8带(Xq28)包含Y染色体短臂1区1带3亚带(Yp11.3)片段。同时,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检出Yp11.31p11.2的片段重复,长度约1 Mb,证实了胎儿X染色体含有部分Y染色体片段,与孕妇本人一致。经遗传咨询,胎儿父母选择继续妊娠至足月分娩,随访未见异常。
简介:目的了解60岁以上社区老年人的腹部脏器B超检查情况,以及其与性别和年龄差异的关系。方法对抚州黄巢社区内60~88岁老年人进行腹部脏器B超体检检查。结果723名老年人中,B超检出异常者375例,占51.9%。其中肝脏疾病者165例,检出率为22.8%;胆囊疾病者204例,检出率28.2%;肾脏疾病者81例,检出率11.2%。女性的肾囊肿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60~69岁、≥70~79岁、≥80岁之间的脂肪肝、胆囊炎、胆囊息肉、肾囊肿、肾结石的检出率均有差异。≥70~77岁组肝脏疾病、胆囊疾病及肾脏疾病的检出率最高。结论应根据社区老年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针对性加强卫生宣传及健康教育,加大普查力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简介:关于性别和临床疼痛的文献回顾显示,女性接受疼痛治疗多于男性;女性的疼痛比男性严重,频繁,持续时间长。实验室结果表明,对疼痛的感觉有性别上的差异,实验诱发疼痛的频率也有性别的不同。女性的疼痛阈值和对疼痛的耐受都低于男性。但很少有人关注这些差异是否反映了男女对疼痛反映的方式,对疼痛表达的社会习惯,或有害刺激作用方式的生物学差异。本文中,我们假设女性慢性口面部疼痛高发生率是一般疼痛机制的性别差异的结果,是到目前为止还不确定的颅面系统特定的因素引起的。我们将回顾有关疼痛性别差异的证据,主要集中在口面部疼痛,对影响疼痛发生率的生物学和心理社会因素的证据和假设进行讨论。
简介:目的利用正常人源肝细胞(HepaRG)和高内涵技术检测肝毒性标志物,并结合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建立体外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的快速筛选平台。方法选取适当的荧光探针Hoechst33342、DCFH-DA、Fluo4-AM、MitoTracker?RedCMXRos联合高内涵技术研究不同大黄蒽醌类单体(AQs)对HepaRG细胞活性氧簇(ROS)、胞内Ca2+含量及线粒体膜完整性等肝毒性标志物的影响,并开展高内涵法胞质分裂阻断法微核试验和高通量彗星电泳试验,综合评价AQs致肝细胞毒性及染色体、DNA损伤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epaRG细胞经25.0μg/mL大黄素、12.5和25.0μg/mL芦荟大黄素、50和25.0μg/mL大黄酚处理24h后,胞内ROS含量显著增多;12.5和25.0μg/mL芦荟大黄素和50.0μg/mL大黄酸可引起胞内Ca2+含量显著增多;大黄素25.0μg/mL、芦荟大黄素25.0μg/mL、大黄酚50.0和25.0μg/mL、大黄酸50.0和25.0μg/mL组导致线粒体明显损伤(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25.0μg/mL大黄素诱导微核率、尾DNA含量和彗星尾距(OTM)数值均显著升高(P〈0.05、0.01);50.0μg/mL大黄酚给药72h后微核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AQs的研究结果与现有文献报道基本相符。本研究成功建立肝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的联合快速筛选模型,有助于药物研发早期的毒性筛选。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性别与年龄的中国正常成年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正常参考范围,并评估年龄、性别和种族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方法通过多中心联合前瞻性纳入年龄20~89岁的中国正常成年人共786名。应用EOS低辐射X线机摄站立位全身X线片以评估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下腰椎前凸(L4~S1 lumbar lordosis,LLL)、整体倾斜(global tilt,GT)、T1骨盆角(T1-pelvic angle,TPA)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并计算PI-LL值和前凸分布指数(LLL/LL,LDI)。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应用相关性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估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测量数据的可信度。比较不同性别与年龄组的脊柱-骨盆参数,并与文献中不同种族人群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86名正常成人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7±7.1 kg/m2,ODI为6.9%±2.5%(0~18%)。建立按照年龄和性别分组的矢状位参数,ICC为0.86~0.95,表明可信度较好至优秀。统计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间多项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女性PI(45.0° vs. 41.4°)、PT(13.9° vs. 10.7°)、PI-LL(1.8° vs. -0.5°)和GT(13.5° vs. 10.9°)均明显高于男性(P< 0.001),而男性LLL(28.6° vs. 26.6°)和LDI(0.68 vs. 0.63)则明显高于女性(P< 0.001)。自40岁组至80岁组PI-LL、SVA、GT和TPA均随着年龄增加而明显升高;而LL、LLL、LDI则逐渐降低,TK随年龄增长缓慢。不同种族间正常成年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对比显示,中国人PI、SS、TK、LL较美国人小,而PI-LL较高;与日本人相比,中国人PI、SS和LL均较小。随着年龄增长,本研究中国人群与日本、美国人群各矢状面参数保持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结论成功建立了基于年龄和性别的正常成年中国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参数正常参考范围,不同年龄和性别间的矢状面形态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种族人群为维持矢状面平衡的脊柱-骨盆复合体代偿模式也存在差异,因此,评估脊柱畸形以及制定脊柱矫正手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性别、年龄以及种族等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0~2019年某医学院校医学专业本科新生人格的变迁趋势及其性别差异。方法采用横断历史元分析方法和独立样本t检验,探讨2010~2019年间17 395名医学专业本科新生在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上得分的变迁趋势和性别差异。结果(1)医学专业本科新生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和自律性上随年份降低(β=-0.93、-0.64、-0.85、-0.48、-0.80、-0.65、-0.92、-0.91,均P<0.01),而在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和紧张性上随年份上升(β=0.72、0.88、0.81、0.65、0.86、0.95、0.90、0.88,均P<0.01),不同性别新生在各人格特质上降低和上升的变迁趋势一致。(2)女性医学专业本科新生在乐群性、敏感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紧张性人格特质上高于男性(t=22.51、18.15、21.15、5.89、12.35、5.46,均P<0.01),而在稳定性、恃强性、有恒性、敢为性、怀疑性人格特质上低于男性(t=-18.25、-16.54、-9.75、-5.05、-9.97,均P<0.01)。结论医学专业本科新生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和自律性上随年份降低,在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和紧张性上随年份上升,男、女性新生各人格特质的变迁趋势与总体一致,并在多数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