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三种手术方式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我科对60例拇指狭窄性腱鞘炎Ⅳ期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三组均采用掌指纹横行切口,A组从A1滑车正中切开,B组从A1滑车最桡侧切开,C组将A1滑车切除。分别记录术前(D0)和术后第1天(D1)、第3天(D3)、第7天(D7)、第14天(D14)、第28天(D28)的患指活动时局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耐受情况下指间关节活动范围(ROM)和正常活动范围时疼痛消失时间。结果D1、D3、D7、D14、D28与前一时间点VAS、ROM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D1和D28的VAS、ROM较术前变化的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3、D7和D14的VAS、ROM较术前变化的三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正常活动范围时疼痛消失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从最桡侧切开A1滑车治疗Ⅳ期拇指狭窄性腱鞘炎,可以有效加快术后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减少肌腱弓弦状改变和神经损伤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种截骨方式对胫骨Ilizarov骨搬移术愈合指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2月至2019年4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行胫骨Ilizarov单段骨搬移术治疗的93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截骨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微创截骨组16例,全部为男性;年龄(37.1±8.3)岁;Gustilo分型:Ⅱ型5例,Ⅲ型11例。骨膜下截骨组57例,男47例,女10例;年龄(39.1±11.8)岁;Gustilo分型:Ⅱ型17例,Ⅲ型40例。骨膜外截骨组20例,男19例,女1例;年龄(37.7±11.2)岁;Gustilo分型:Ⅱ型18例,Ⅲ型2例。比较三组患者愈合指数及Ilizarov方法与应用协会(ASAMI)的功能评分。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9~50个月(平均27.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相关并发症均经过相应处理后治愈。微创截骨组、骨膜下截骨组、骨膜外截骨组的愈合指数分别为(53.09±21.88)、(59.97±33.29)、(46.20±14.11)d/cm,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8)。3组的ASAMI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7.5%、89.5%、90.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截骨方式均可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三种截骨方式的愈合指数及术后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中股骨侧分别应用可吸收交叉钉、带鞘挤压钉和悬吊固定3种固定方式,胫骨侧均应用带鞘挤压钉予以固定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2月至2018年12月资料完整的承德医学院附属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诊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并行手术治疗3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股骨侧固定3种固定方式分别为可吸收交叉钉(可吸收交叉钉组)125例、带鞘挤压钉(带鞘挤压钉组)112例和悬吊固定(悬吊固定组)136例。随访时间(13.96±1.42)月;应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对患者进行评分,对其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3组间不同时间段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组样本手术时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3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感染、粘连、僵硬、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手术前、后膝关节评分比较:Lysholm评分:术前可吸收交叉钉组(65.98±1.37)分、带鞘挤压钉组(66.13±2.13)分、悬吊固定组(65.76±1.55)分;术后3个月可吸收交叉钉组(80.14±2.02)分、带鞘挤压钉组(79.70±1.98)分、悬吊固定组(79.84±1.86)分;术后12个月可吸收交叉钉组(94.56±2.35)分、带鞘挤压钉组(94.96±1.34)分、悬吊固定组(94.40±3.15)分;同组患者手术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内=17584.14,P<0.001),3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2.65,P=0.072),3组患者手术前、后评分走势无统计学意义(F交互=1.28,P=0.277)。IKDC评分:术前可吸收交叉钉组(62.02±1.43)分、带鞘挤压钉组(61.95±0.82)分、悬吊固定组(62.25±2.05)分;术后3个月可吸收交叉钉组(77.99±2.18)分、带鞘挤压钉组(78.13±2.02)分、悬吊固定组(77.97±2.24)分;术后12个月可吸收交叉钉组(92.68±3.21)分、带鞘挤压钉组(93.25±2.04)分、悬吊固定组(92.96±3.11)分;同组患者手术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内=18 338.15,P<0.001),3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0.91,P=0.402),3组患者手术前、后评分走势无统计学意义(F交互=0.98,P=0.419)。(3)手术时间比较:可吸收交叉钉组(99.04±18.01)min、带鞘挤压钉组(112.88±19.79)min、悬吊固定组(83.81±16.69)min,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74,P<0.001),进一步3组间两两比较,悬吊固定组用时较其他两组最短(均P<0.001)。结论应用自体腘绳肌腱的ACLR近期疗效方面3种不同的股骨侧固定方式未见明显差异,且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感染、粘连、僵硬、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从手术用时来看,悬吊固定组用时最短,简单易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不同焊接作业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为个体防护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于2020年10月,在焊接实验室内采用模拟实验方法分析氩气保护焊(JS80焊丝)与手工焊(ZS60A焊条)和二氧化碳保护焊(907A药芯焊丝)焊接作业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现场对电焊烟尘、金属元素和电焊弧光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二氧化碳保护焊(907A药芯焊丝)、手工焊(ZS60A焊条)、氩气保护焊(JS80焊丝)的电焊烟尘浓度分别为6.80、6.17、3.13 mg/m3。焊接面罩外电焊弧光有效辐照度由高到低为手工焊(ZS60A焊条)、二氧化碳保护焊(907A药芯焊丝)、氩气保护焊(JS80焊丝),分别为1 010.7、740.9、589.5 μW/cm2;氩气保护焊(JS80焊丝)产生的长波紫外辐射(UVA)强度最大,为1 500 μW/cm2。3种焊接作业锰的空气中检测浓度最高,JS80焊丝锰最高,为128 493.2 mg/kg;907A药芯焊丝含钛最高,为24 355.5 mg/kg;ZS60A焊条含铜最高,为24 422.12 mg/kg。结论不同焊接作业及不同种类焊材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强度不同,应更有针对性的选择个人防护装备、现场暴露评估和健康监护的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3种斜视手术切口对患者眼表环境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以信阳市中心医院眼科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斜视手术126例(126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改良Parks切口组)、B组(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组)、C组(Swan切口组),每组42例(42眼)。对比三组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染色评分(CFSI)、泪液分泌试验Ⅰ(SⅠt)、眼表疾病评分指数(OSDI)、干眼症状评分、斜视角、并发症及总体有效率。结果术后1个月与术前对比,A组BUT差值(7.19±1.81)s、SⅠt差值(4.36±1.45)mm/5 min、CFSI差值(4.19±1.76)分、OSDI差值(32.02±6.49)分、干眼症状评分差值(2.73±1.20)分及斜视角度差值(31.10±11.49)度均高于B组[(5.21±1.64)s、(2.83±1.02)mm/5 min、(2.40±1.19)分、(27.54±6.06)分、(1.78±0.25)分、(25.57±8.23)度],也高于C组[(4.88±2.05)s、(1.67±0.74)mm/5 min、(1.88±0.62)分、(25.97±4.36)分、(1.50±0.17)分及(23.17±6.85)度],3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34、37.77、62.15、12.69、34.20、8.45,均P<0.05)。3组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9、16.04,均P<0.001)。且A组总有效95.24%(40/42)高于B组的76.19%(32/42),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9.52%(4/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总有效率高于C组61.90%(26/4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组28.57%(12/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斜视矫正手术中改良Parks切口较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及Swan切口对患者泪膜、眼表功能影响更小,疗效更优,舒适度好,并发症更少。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连续脊麻、腰硬联合麻醉、腰硬外腔阻滞三种椎管内麻醉用于>70岁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麻醉效果,为骨科麻醉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骨科2020年2月-2021年5月收治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共9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1组、2组、3组,分别采取连续脊麻、腰硬联合麻醉以及腰硬外腔阻滞麻醉。比较三组患者的麻醉情况,包括痛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布比卡因用量、使用麻黄素以及最高平面高于T10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1、2组痛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均明显长于观察3组,且观察1组布比卡因用量、少于观察2、3组,P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镇痛方式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80例,蛛网膜下腔-硬膜外麻醉完成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分为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种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评估标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7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应用2008年墨尔本团队评分(MGS)标准、2015年欧洲围术期临床结局(EPCO)标准和2018年围术期医疗标准化终点(StEP)标准评估PPCs。根据上述标准将患者分为PPCs组和非PPCs组。记录3种标准的PPCs诊断率,采用Kappa检验评价不同标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不同标准诊断的PPCs与不良预后事件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最终纳入397例患者。MGS标准PPCs诊断率明显低于EPCO标准和StEP标准(P<0.001),EPCO标准PPCs诊断率高于StEP标准(P<0.001)。EPCO标准与StEP标准的诊断一致性较好(κ=0.624,P<0.001),而EPCO标准、StEP标准与MGS标准诊断一致性均较差(κ=0.101,P<0.001;κ=0.210,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PCO标准和StEP标准诊断的PPCs可增加不良预后事件的发生风险(P<0.001)。结论EPCO标准和StEP标准用于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PPCs诊断和评估预后的价值优于MGS标准,EPCO标准的诊断敏感性最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Baux评分、比利时烧伤预后评分、Ryan评分对严重烧伤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8年2月—2019年1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收治2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烧伤患者,其中男158例、女102例,年龄36(3,53)岁。根据最终结局,将患者分为存活组(229例)和死亡组(31例),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烧伤原因、烧伤部位、烧伤总面积、烧伤深度、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合并基础疾病情况,以及根据前述部分资料计算的改良Baux评分、比利时烧伤预后评分、Ryan评分,对数据进行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Kendall tau-b系数法对260例严重烧伤患者前述3种评分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分别绘制前述3种评分预测260例严重烧伤患者死亡风险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最佳阈值与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采用Delong检验对前述3种评分AUC的质量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性别、烧伤部位、烧伤深度均相近(P>0.05);死亡组患者年龄、烧伤总面积、火焰烧伤比例、合并吸入性损伤比例、合并基础疾病比例均明显大于存活组(Z值分别为5.53、7.18,χ2值分别为16.23、15.89、17.78,P<0.01);死亡组患者改良Baux评分、比利时烧伤预后评分、Ryan评分分别为142(115,155)、7(5,7)、2(2,3)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的64(27,87)、1(0,3)、0(0,1)分(Z值分别为7.91、7.64、7.61,P<0.01)。在260例严重烧伤患者中,改良Baux评分与Ryan评分、改良Baux评分与比利时烧伤预后评分、Ryan评分与比利时烧伤预后评分结果均具有显著一致性(Kendall tau-b系数分别为0.75、0.71、0.86,P<0.01)。改良Baux评分、比利时烧伤预后评分、Ryan评分对260例严重烧伤患者死亡风险预测的ROC的AUC分别为0.92、0.89、0.85(95%置信区间分别为0.86~0.98、0.83~0.95、0.78~0.93,P<0.01),最佳阈值分别为106.5、4.5、1.5分,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分别为88.5%、76.9%、73.1%,最佳阈值下的特异度分别为88.5%、87.2%、86.3%。改良Baux评分与比利时烧伤预后评分的AUC质量相近(z=1.25,P>0.05),均明显优于Ryan评分(z值分别为2.35、2.11,P<0.05)。结论改良Baux评分、比利时烧伤预后评分、Ryan评分对严重烧伤患者死亡风险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从临床实践考虑,改良Baux评分更适合作为严重烧伤患者的预后预测工具。
简介:【摘要】:目的 阐明LAMP技术联合痰涂片和培养检测在肺结核确诊诊断的价值,为制定和完善本区肺结核的防控指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送检疑似肺结核患者痰标本563份,进行直接涂片镜检、固体培养和环介导恒温扩增检测(LAMP)检测。结果 检测563份结核门诊送检痰标本中,257份来自临床诊断肺结核病例痰标本,三种检测方法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分子检测LAMP阳性率最高(53.7%),培养阳性率次之(47.5%),直接涂片阳性率最低(15.2%);35例临床诊断肺结核患者三种方法检测同时阳性,占13.6%, 培养和LAMP检测同时阳性率64例,最高(24.9%);306份临床诊断非肺结核病例痰标本,272例三种检测方法检测未检到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检查阴性率占88.9%,假阳性率由高到低分别为LAMP检测5%,培养4.2%,涂片1%。结论 LAMP(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可以作为培养方法的替代技术,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诊断,确诊肺结核,并进行抗结核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肾结石患者应用经皮肾钬激光碎石、气压弹道碎石和超声联合弹道碎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肾结石患者,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三组,甲组患者应用经皮肾钬激光碎石,乙组患者应用气压弹道碎石,丙组患者应用超声联合弹道碎石,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发现丙组明显短于甲组和乙组,乙组明显短于甲组,对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发现三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无太大区别。结论:经皮肾钬激光碎石、气压弹道碎石和超声联合弹道碎石治疗肾结石临床效果明显,但超声联合弹道碎石治疗肾结石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靶区体积、计算网格和剂量阈值等参数对ArcCHECK、SRS MapCHECK和3DMap 3种验证设备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剂量验证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立体定向放疗计划,分别比较靶区体积(<25 cm3和≥25 cm3)、计算网格(1.0、1.5和2.0 mm)和剂量阈值(5%、10%和15%)对3种验证设备3 mm/3%、3 mm/2%、3 mm/1%、2 mm/3%和2 mm/2%的γ通过率的影响。结果靶区体积的改变对于3DMap的影响较大,与小体积相比,3DMap大体积的3 mm/3%、3 mm/2%、2 mm/3%和2 mm/2%的γ通过率分别增加2.2%、2.2%、4.4%和4.7%(t=-2.76、-2.17、-4.72、-3.86,P<0.05);计算网格1.5和1.0 mm相比,对于MapCHECK的影响较大,5种γ通过率分别降低0.7%、1.1%、1.7%、0.9%和1.5%(t=-6.15、-6.23、-5.98、-5.11、-8.34,P<0.05)。计算网格2.0和1.0 mm相比,对于ArcCHECK影响较大,5种γ通过率分别降低1.0%、1.7%、2.4%、1.7%和2.7%(t=-4.75、-7.30、-8.63、-7.11、-8.26,P<0.05);剂量阈值10%和5%相比,对于ArcCHECK影响较大,3 mm/3%、3 mm/2%、2 mm/3%和2 mm/2%的γ通过率分别降低0.5%、0.8%、1.2%和1.7% (t=5.20、5.68、8.17、9.99,P<0.05)。剂量阈值15%和5%相比,对于3DMap的影响较大,3 mm/3%、3 mm/2%、2 mm/3%和2 mm/2%的γ通过率分别降低1.6%、1.7%、2.8%和3.2%(t=3.25、2.98、4.40、4.21,P<0.05)。结论靶区体积、计算网格和剂量阈值对3种验证设备立体定向放疗计划的验证通过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临床使用时应对于不同的验证设备具体考虑这些参数对于验证结果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放置时间对三种儿科常用抗菌药微粒数的影响。方法 取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分别与三种输液按照低浓度和高浓度调配后,检测于室温下放置0、1、2、3和4h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 三种药物与0.9%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液中粒径≥5μm和≥10μm的微粒数均低于其他两种输液的配伍液,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5 mg/mL浓度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与5%葡萄糖注射液和小儿电解质补给注射液配伍时,粒径≥10μm的微粒数分别在放置0 h和3 h后超标,放置4h内最高可达90.2±3.7mL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与5%葡萄糖注射液和小儿电解质补给注射液配伍时,粒径≥10μm的微粒数放置0 h时出现超标现象,放置4 h内最高可达270.4±6.5mL 。两种头孢类药物与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粒径≥5μm和≥10μm的微粒数呈减少趋势,与另外两种输液配伍后,放置1 h减少,而后增多,多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选择0.9%氯化钠注射液与三种抗菌药物粉针剂配伍使用时,不溶性微粒数最少。如需使用另外两种输液配伍,将放置时间控制在1 h左右不溶性微粒较少。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粉针剂复溶后不溶性微粒过多,存在严重超标现象,建议儿童患者使用精密输液器输注该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前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鳞状细胞癌抗原(SCC)联合检测对行根治性放疗的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127例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束后3年末的生存情况将入组病例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收集治疗前外周血实验室指标,计算出PLR、NLR,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参数的差异。建立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比较PLR、NLR、SCC单独预测及联合预测模型对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3年总生存(OS)的预测效能。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共127例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纳入研究,生存组96例,死亡组31例。两组患者在FIGO分期、肿瘤最长径、淋巴结转移、PLR、NLR和SCC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R、NLR、S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0、0.712、0.700,PLR+NLR+SCC联合预测模型的AUC可提高至0.784。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 Ⅲ期、FIGO Ⅳ期、淋巴结转移、PLR≥205.555、NLR≥3.060及SCC≥6.950 ng/ml是影响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3年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LR、NLR、SCC对预测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的3年OS具有较好的价值,PLR+NLR+SCC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