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开发一种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放疗患者摆位,并对比分析其在乳腺和盆腔放疗中与传统摆位方法的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常州第二人民医院40例放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乳腺、盆腔患者各20例。利用患者定位CT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并将三维可视化模型与真实治疗环境融合,通过交互操作使得三维可视化模型位于加速器等中心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实际患者的摆位。每例患者每周先进行传统摆位、再进行三维可视化引导放疗摆位,分3周采集,所有患者共240次摆位数据,以锥形束CT(CBCT)引导的摆位作为金标准进行比较。结果乳腺患者和盆腔患者三维可视化引导摆位x、y、z轴摆位误差绝对值后分别为(1.92±1.23)、(2.04±1.16)、(1.77±1.37)mm和(2.07±1.08)、(1.33±0.88)、(1.99±1.25)mm,各轴精度较传统摆位分别提高了38.83%、52.40%、33%和36.84%、54.04%、52.58%,y、z轴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56 ~5.734,P<0.05)。同时,对于乳腺患者,两种摆位方法y方向误差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81,P<0.05),对于盆腔患者,两种摆位方法在各轴的误差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00、6.415、7.200,P<0.05)。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引导放疗摆位方法有效提高了乳腺和盆腔患者的摆位精度,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严重肝外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收治的12例严重肝外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19~56岁,中位年龄40岁。肝右叶损伤9例,肝中叶损伤1例,肝左叶损伤2例。美国创伤外科学会的器官损伤分级(AAST-OIS)分级Ⅲ级2例,Ⅳ级8例,Ⅴ级2例。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行肝脏三维可视化重建,评估损伤、血管累及情况,初步评估腹腔出血量,拟定救治方案。评价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情况及患者疗效。结果三维重建模型可清晰显示肝内脉管系统,包括门静脉、肝动静脉的走行,分支,空间构象及损伤区域所累及的肝段,可任意角度观察损伤区域与其周围脉管结构的空间解剖关系,准确地对损伤部位进行定位和分级,术前三维重建结果与术中真实情况一致。12例患者均按救治前设计方案顺利进行肝外伤的救治。4例开腹探查,探查情况与术前评估一致;6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治疗,2例密切观察保守治疗。1例肝右叶巨大血肿破裂,术后肾衰竭,长期间断血液净化治疗,余11例患者术后未发生并发症,顺利出院。结论对于严重肝外伤患者,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对损伤部位和累及血管进行准确的评估,并辅助设计最优治疗方案,指导个体化救治方案的实施。
简介:摘要三维(3D)可视化是借助计算机软件将二维图像数据转化为三维立体化模型的过程,3D打印技术是在三维可视化的基础上通过3D打印机构建器官实体模型的过程。随着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技术的发展,三维可视化与3D打印技术在心脏解剖结构的理解和个性化手术方案的制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将讨论三维可视化模型的构建,回顾分析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应用,探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并简要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
简介:目的了解膝关节血管分布和血供模式,为微创化全膝关节置换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1例新鲜成人下肢标本动脉血管改良显影剂灌注后,薄层CT扫描,Mimics10.0软件重建下肢骨与血管;对标本解剖观测。分析膝关节局部血管走行及分布特点,了解各知名血管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入路的关系。结果血管显影清晰,伪影少。重建了膝关节的骨性结构和血管的三维(3D)模型。股动脉、胭动脉、胫前动脉和股深动脉等血管的分支在膝部交通、吻合,形成可分为髌网、股骨外侧髁和内侧髁网、髌下网等的膝关节血管网。膝关节置换术,经股肌下/经股肌入路时肌肉关节支是防止神经、股动脉损伤的安全标志,应尽可能保留;膝下外侧动脉应注意保护。结论结合CT/MRI、计算机图像处理、3D重建技术,可以直观立体再现膝关节结构及其血供特点,为临床手术入路选择提供直观的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三维可视化肝中静脉及其属支的解剖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行肝脏增强CT检查健康体检者的临床影像资料;男47例,女53例;平均年龄为52岁,年龄范围为20~83岁。使用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对100例健康体检者的肝脏CT检查薄层扫描结果进行三维重建和数据测量。每例健康体检者均重建肝脏、门静脉以及肝静脉,了解其解剖情况。观察指标:(1)肝脏体积。(2) 肝中静脉与Rex-Cantlie线的位置关系。(3)肝中静脉与门静脉流域划分左右半肝分界线的位置关系。(4)模拟解剖性肝切除术情况。(5)肝中静脉属支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肝脏体积:100例健康体检者的肝脏体积为1 248.8 mL(785.5~3 745.6 mL)。(2)肝中静脉与Rex-Cantlie线的位置关系:100例健康体检者中肝中静脉与Rex-Cantlie线重叠75例,偏右25例。(3)肝中静脉与门静脉流域划分左右半肝分界线的位置关系:100例健康体检者中肝中静脉与门静脉流域划分的左右半肝分界面完全一致76例,肝中静脉起始段位置偏右而近下腔静脉段一致24例,无肝中静脉偏于门静脉流域划分的左右半肝分界面左侧者。(4)模拟解剖性肝切除术情况:100例健康体检者解剖性肝切除离断肝实质长度为121.7 mm(91.3~177.2 mm)。胆囊窝距肝中静脉的距离为17.8 mm(6.5~35.8 mm)。(5)肝中静脉属支情况:10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肝中静脉属支重建共507支,其中S4a段、S4b段、S5段、S8段肝中静脉属支总数分别为61支、147支、190支、109支。每例健康体检者S4a段、S4b段、S5段、S8段肝中静脉属支数目分别为1支(0~1支)、1支(0~3支)、2支(0~4支)、1支(0~2支)。S4a段、S4b段、S5段、S8段肝中静脉属支根部直径分别为3.6 mm(2.2~8.1 mm)、3.7 mm(2.0~6.6 mm)、3.6 mm(2.2~6.8 mm)、3.5 mm(2.3~7.9 mm),属支根部距胆囊窝的距离分别为103.9 mm(76.9~130.0 mm)、59.1 mm(12.0~115.3 mm)、54.2 mm(22.8~95.9 mm)、103.9 mm(66.5~144.2 mm)。根据肝中静脉各段属支根部位置、直径范围绘制肝中静脉解剖性半肝切除术的肝中静脉属支根部位置图。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够通过肝中静脉属支解剖数据及肝中静脉属支根部位置图展示肝中静脉支流的解剖结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肝癌)肝切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80例肝癌肝切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1±7)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术前行三维可视化重建评估40例,设为三维重建组;电脑随机抽样选取40例未行三维可视化重建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血流阻断时间和出血量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t检验。两组围手术期肝功能指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率等比较采用χ2检验或似然比χ2检验。结果三维重建组解剖性肝切除术比例为68%(27/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17/40) (χ2=5.051,P<0.05);而手术标本切缘阳性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4/40) (χ2=5.756,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13%(5/40),亦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13/40) (χ2=4.588,P<0.05)。三维重建组血流阻断时间中位数为9 (0~14)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0~15)min(U=1165.5,P<0.05);术中出血量为(406±21)ml,亦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49±23)ml(t=-4.977,P<0.05)。两组术后TB、ALT、ALB比较显示,三维重建组肝功能指标较对照组恢复快(F=7.408,30.410,25.434;P<0.05)。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有助于准确评估肝癌肝切除术风险,制定最佳个体化手术方案,可以提高肝切除手术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切除中应用及其在半肝离断面设计中的误差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肝脏外科名家手术精粹》一书中的59例病例资料。其中男37例,女22例;平均年龄(54±14)岁。肝恶性肿瘤46例,肝门部胆管癌1例,肝囊腺瘤2例,肝血管瘤3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例,肝胆管结石3例,肝包虫病1例,活体供肝切取2例。筛选半肝离断的手术视频及相应的术前三维可视化技术设计的半肝离断面,将术中肝离断面与术前设计离断面对比分析,总结术前设计的误差及原因。结果共18例术前采用三维重建技术,其中14例纳入分析。术前设计离断面与术中不符10例,术前、术中基本相符4例。不按Cantlie线切割9例,其中沿肝中静脉纵轴切割7例,沿下腔静脉右侧壁切割1例,切割线偏离胆囊切迹中点1例;按Cantlie线切割但设计离断面未避开肝癌1例。结论三维重建技术在肝切除中使用率不高。术前离断面的设计需要具有资质的技术人员实施,高年资肝脏外科医师与影像科医师或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审查和核对。半肝离断平面设计应按照Cantlie线走行切割,还需结合肝癌切除原则。
简介:摘要: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对于临床诊治是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然而绝大部分医学生特别是临床规培医师在乳腺癌影像诊断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医学影像学教学的需求。随着影像后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可视化的模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当中,而基于MRI三维可视化模型的乳腺癌影像教学在临床规培医师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简介:【摘要】医学影像学在医学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复杂且难以从患者表象得到观察结果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医学影像学可在不对患者进行相关手术之前得出患者疾病的相关结论。从这一点上来看,医学影像学在医学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医学影像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衍生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学之后,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医学影像学的价值。整体来看,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学的价值能有效缓解患者因需要解剖才能得到病因所承受的苦痛,同时也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学所得到的数据帮助青年医生掌握临床患者的内部结构,快速提升青年医生的医学实践能力。除了临床方面的价值之外,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学的价值还体现在医学科研方面,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学所获取的信息通过整合与分析,可为医学教学提供强大的数据库支撑,促进医学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从而进一步为医学临床提供理论支持,促进医学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快速发展。
简介: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模型指导显微手术切除中央区镰旁脑膜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三维可视化模型指导下,显微手术切除的20例中央区镰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三维可视化模型下,所有患者的肿瘤与颅内重要静脉的关系均能清晰显示;术中所见与术前检查结果相符合,术中对重要静脉的保护完全。20例患者的中央区镰旁脑膜瘤均SimpsonⅠ级切除。术后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肢体肌力下降,后恢复;无死亡病例。随访6~4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三维可视化模型可清晰显示大脑镰旁脑膜瘤与周围静脉的关系。采用三维可视化模型制订个体化手术入路,有利于肿瘤的全切,避免或减少重要引流静脉的损伤,减少并发症及改善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近年来,以语言描述、图片展示、临床见习为主的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多样化需求。而不断发展的三维(three dimension,3D)打印、3D虚拟模型及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和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技术,在医学教育方面逐渐显露出独特优势。以上技术具有立体性、真实性、交互性等特点,可以充分还原人体解剖结构、生理病理变化和手术操作过程,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3D打印、3D虚拟模型及AR和MR技术作为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技术的代表,对医学教育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结合本团队对于相关技术的学习和应用经验,对以上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做出展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设计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6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一科采用椎板切除治疗的4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40~76岁。术前均采用Mimics软件对胸椎CT扫描的DICOM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胸椎椎板和骨化黄韧带的三维可视化模型上观察骨化灶的立体结构以及与椎弓根、关节突、椎板的位置关系,计算数字模拟骨化灶体积;按照"分区椎板切除"的方式在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上进行骨化黄韧带的模拟切除;按照术前模拟切除步骤,实施手术操作。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根据术前和术后JOA评分计算JOA改良率,评估手术疗效。结果三维重建模型44个,重建骨化灶103个,骨化灶体积为(1 831±443)mm3。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180(96.7±19.6)min;术中出血量230~1 350(432±83.5)mL。患者术后无脊髓神经损害症状加重者,术后神经症状均逐步好转。4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6(25±10.3)个月。随访期间无迟发性感染、神经症状加重、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JOA评分(8.8±1.8)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3±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66, P<0.01);JOA评分改善率为64.2%±21.7%,疗效评价优13例、良21例、可10例,优良率77.3%(34/44)。结论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术前评估,能够立体、全面了解骨化黄韧带的形态,通过模拟手术,设计手术切除范围,可以提高手术精准度、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前影像学辅助方法。
简介:目的构建基于PC的经皮穿刺椎间盘手术入路可视化模型.方法通过16排螺旋CT进行脊柱腰段和相邻动脉的三维重建了解其空间关系.将采集的脊柱腰段薄层断面数据分割后,导入3Dlancet可视化系统中,用该系统将分割后的脊柱腰段及其周围主要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和经皮穿刺椎间盘手术入路可视化.结果脊柱腰段与血管CT三维重建影像显示腰动脉的走行、与椎间盘、上关节突的关系以及髂血管与L5~S1椎间盘的关系.脊柱腰段三维解剖模型和可视模型能够清晰显示脊柱腰段主要结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成功模拟显示后外侧入路和前入路虚拟路径及其相互间的三维空间解剖结构关系.结论基于PC的经皮穿刺椎间盘手术入路的三维重建和可视化模型准确反映出该脊柱腰段主要结构的特点及其空间毗邻关系,可为经皮穿刺椎间盘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形态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自行研发的三维可视化阻生牙拔牙模型在口腔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同济大学2018级口腔医学专业41名本科生,其中男性19名,女性22名,年龄(22.4±0.8)岁,采用单纯随机分组法将41名学生分为传统组和试验组,传统组(21名,男性8名,女性13名)采用理论讲授、观看操作视频、在仿真头模上进行阻生牙拔除的操作;试验组(20名,男性11名,女性9名)在仿真头模上进行拔牙操作之前,增加利用三维可视化阻生牙拔牙模型进行阻力分析和模拟拔牙的训练环节。课后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由教师对其在仿真头模上的操作结果进行评价。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在能够想象阻生牙与毗邻结构关系(U=114.00,P=0.006)、拔牙过程中避免损伤邻牙(U=87.00,P<0.001)及下牙槽神经(U=111.50,P=0.006)、对今后的临床操作更有信心(U=120.00,P=0.013)等条目上的评分均显著高于传统组。在仿真头模上拔牙的评价结果显示,两组操作时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38.50,P=0.056)。试验组中造成邻牙松动者占5%(1/20),造成过大骨缺损者占15%(3/20),均显著小于传统组[分别为38%(8/21)和48%(10/21)](P=0.021;P=0.043)。两组磨除阻生牙深面骨质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2)。结论三维可视化阻生牙拔牙模型应用于口腔本科生实验教学的效果良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