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辅助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在骨外固定辅助采用手法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10例股骨干骨折,男8例,女2例;年龄26-58岁,平均39.8岁。开放性骨折2例,闭合性骨折8例。骨折按照AO分型32-A2型3例,32-B2型4例,32-C2型3例。观察术后软组织和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所有病人均获随访4月-12月。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4.1-8.0月,平均5.6月。根据Klemm关于股骨骨折的功能恢复分级标准评估6例全优。

  • 标签: 外固定辅助 股骨干骨折 闭合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手部钢板固定系统(HPS)与经典锚钉缝线固定治疗髌骨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56例髌骨极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61.7±11.3)岁;采用HPS固定治疗。B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为(60.0±10.5)岁;采用锚钉缝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功能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9.4±10.8)min]显著短于B组患者[(66.5±1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1.2±1.8)、(12.1±2.4)周,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分别为(0.85±0.12)、(0.91±0.14)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年屈膝角度(124.5°±14.6°)及膝关节Bostman功能评分[(29.3±3.5)分]显著优于B组患者[(113.2°±11.1°)、(26.2±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A组无一例患者发生并发症,B组2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结论与经典锚钉缝线固定比较,HPS固定治疗髌骨极骨块的固定更牢固,手术时间更短,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 标签: 髌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骨钉 张力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外固定股骨近端接骨板(PFP)及锁定加压接骨板(LCP)辅助双植骨头钉孔道内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及骨不连断端结构植骨治疗股骨转子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且完整随访的21例股骨转子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资料。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52.3岁(27~65岁)。骨不连类型:萎缩型18例,缺血型3例。患者骨不连手术与骨折初次手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0.3个月(9~13个月),骨折手术均采用髓内固定(PFNA):闭合复位10例,切开复位11例(其中钢丝捆扎8例)。骨不连均采用髓外固定(PFP+LCP)辅助双植骨(头钉孔道内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骨不连断端结构植骨)治疗。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1.4个月(10~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骨不连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2个月(4~6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下血肿,再次行清创术。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为85.7分(84~92分)。结论PFP接骨板能够有效纠正内翻畸形并坚强固定,LCP接骨板+皮质骨结构植骨能够提供内侧力学支撑,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能够有效增加头钉孔道内骨量,增加近端螺钉的把持力。该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骨折愈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能获得较好的髋关节功能。

  • 标签: 髋关节 骨折,不愈合 骨折固定术,髓内 髓外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腓联合分离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方法l3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行手术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结果经6~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再下胫腓联合分离,行走正常,无剧烈疼痛等症状。结论胫腓联合分离经短期螺钉固定后,可较好恢复踝关节功能。

  • 标签: 下胫腓联合 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胫腓联合是维持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随着诊断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治疗已成为不稳定性胫腓联合损伤的主要方式。手术内固定方式多样但目前各存争议,尚无统一。静态螺钉固定曾作为治疗的金标准,但容易导致螺钉松动、断裂,且需二次手术取出。弹性固定符合生物力学固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被临床医师使用,但引起的内固定下沉、骨溶解及电线效应也应引起重视。

  • 标签: 下胫腓联合损伤 螺钉固定 弹性固定 Suture-botton
  • 简介:目的比较关节镜监视复位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4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48例胫骨平台骨折。分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组22例(A组),其中男13例,女9例,关节镜监视复位内固定26例(B组),其中男15例,女11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个月),切口长度、住院时间评价手术效果,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影像学评分系统评定骨折复位满意程度,Rasmussen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的功能,x线评价骨折愈合效果。结果48例均获随访,切口长度A组(15.3±2.4)cm,B组(9.7±1.9)cm,住院时间A组(18.3±1.5)d,B组(11.8±2.1)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2,P,〈0.05;t2=3.34,P1〈0.05),术后6个月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影像学评分A组优良率83.5%,B组94.9%,术后1年Rasmussen评分A组优良率82.7%,B组9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监视复位内固定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骨折复位满意、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而且关节镜能早期发现和处理半月板及交叉韧带的损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治疗手段。

  • 标签: 胫骨骨折 关节镜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外固定器与内固定者在治疗胫骨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将84例胫骨骨折按固定方式分两组,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两方面比较.结果:外固定器组49例平均愈合时间148天,仅2例产生针道感染,1例复诊中发生移位.内固定组35例平均愈合时间204例,出现15例并发症.两者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外固定器治疗胫骨骨折范围广,愈合时间快、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固定牢靠,损伤少,经济.值得推广.

  • 标签: 有骨折 单侧外固定器固定 内固定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FNA治疗股骨粗隆骨折疗效。方法分析2012年11月—2017年3月采用PFNA治疗股骨粗隆骨折17例疗效。结果17例患者均得随访,时间6~29个月,平均14.6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全部愈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在患肢晚负重前提下,用PFNA固定股骨粗隆骨折是个不错的选择,该方法可提供较好的复位及稳定性,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满意,同时简化了手术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

  • 标签: 粗隆下 骨折 PFNA
  • 简介:目的探讨颈前路Orion钢板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优点及疗效.方法对36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其中交通事故伤16例,高处坠落伤10例,重物砸伤5例,摔伤5例.采用经前路伤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及Orion钢板固定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全部病例经随访观察,大部分症状获得改善,植骨在3个月内牢固融合,11例恢复正常工作,13例生活自理.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结论对于颈椎骨折脱位宜选用颈前路Orion钢板治疗,前路手术除可达减压、复位、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外,更重要的是可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颈椎 骨折脱位 脊髓损伤 ORION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锁骨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筛选出我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84例锁骨深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常规组与新型组,每组均为42例,常规组采用常规三重方法固定导管,新型组采用新型三重方法固定导管,对比两种固定方法的效果。结果常规组的导管滑脱率是9.5%,新型组是2.4%,新型组低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常规组的皮肤损伤率是26.2%,新型组是7.1%,新型组低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常规组的VAS评分为(3.1±1.0)分,新型组为(1.4±0.6)分,新型组低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新型锁骨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的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导管滑脱率、皮肤损伤率以及疼痛程度,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锁骨下深静脉置管 导管固定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弹性固定在下胫腓联合损伤中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将本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胫腓联合损伤患者75例纳为研究对象,依据顺序编码分组原则分为A组(n=37)、B组(n=38)后行对比性治疗研究。A组行传统内固定治疗,B组行弹性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安全性及手术效果差异。结果:(1)手术指标、手术预后:B组手术时间(69.81±2.72)min、失血量(59.52±8.05)ml,术后骨折愈合时间(11.95±0.91)d、住院时间(13.91±2.26)d、VAS(1.91±1.05)分及术后6月时胫腓联合间隙(3.05±0.33)mm、胫腓联合重叠影(8.42±0.51)mm,较A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踝关节功能:B组术后6月时优、良程度占比均高于A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弹性固定治疗胫腓联合损伤临床效果显著,实现对患者踝关节功能的积极维护及改善。

  • 标签: 下胫腓联合损伤 弹性固定 临床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桡骨远端骨折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8例桡骨远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4例患者行内固定,观察组44例患者行外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81.82%,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56.82%,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固定物易取花费低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借鉴。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内固定 外固定 疗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6-0184-01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技术在股骨内固定钢板取出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患者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35岁(16~57岁)。在原切口上对应钢板一端行2~3cm切口,在第2和第3个螺钉间、第4和第5个螺钉间等沿原切口切开约0.5cm切口,关节镜监视取出螺钉及钢板。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第2天下床活动,术后第4天出院。结论关节镜辅助股骨内固定钢板取出术是组织创伤小、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术后患者康复较快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关节镜 微创 股骨 钢板取出
  • 简介:胫腓骨1/3骨折在治疗上仍比较棘手,尤其是开放性骨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清创后用钢板髓内针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这些治疗方法存在着感染、钢板外露、骨不连、关节僵硬等弊端.自1996年至2002年12月,我们采用单臂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1/3骨折共89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治疗 胫腓骨 单臂外固定架 开放性骨折 关节僵硬 钢板外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PFP与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选择我院骨科在2014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股骨转子骨折患者22例,均属于闭合性骨折,其中有9例患者行LPFP固定治疗,其余13例患者行PFNA固定治疗。结果LPFP固定治疗手术所用时间为60~120min,术中患者出血量在400~800ml,骨折的愈合时间在10~20周;PFNA固定治疗的手术时间在50~100min,术中患者的出血量在200~400ml,骨折的愈合时间为10~20周;22例患者术后随访的时间为8~20个月,都没有发生刀口感染、髋内翻等相关并发症;根据Harris标准评估髋关节功能恢复,行LPFP固定优良患者有8例,行LPFP固定优良患者有12例。结论LPFP与PFNA固定均为治疗股骨转子骨折的有效手段,但是,PFNA的手术操作更为简便,并且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相对缩短以及创伤小,更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 标签: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股骨转子下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补片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014年入住我院采用腹腔镜补片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16例女性的临床资料及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腹腔镜补片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门首次通气时间、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均较传统手术方式明显改善;治愈率为100%,术后2年内的无1例复发。结论腹腔镜补片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临床疗效满意,复发率低,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腹腔镜下 补片阴道骶骨固定术 盆腔器官脱垂
  •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新会计制度对促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作用以及在新会计制度如何有效实施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 标签: 新会计制度 固定资产 网络化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斜肌后固定术治疗伴有斜肌功能亢进的轻度非共同性垂直斜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2月至2020年3月轻度垂直斜视17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伴有单眼下斜肌+1级~+3级功能亢进。所有患者均接受斜肌后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分析手术后垂直斜视度、斜肌功能及黄斑视盘夹角(FDA)的变化。结果手术后垂直斜视度由手术前(5.76±1.71)PD改善为(0.12±0.49)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91, P<0.001);斜肌功能分级由(1.82±0.64)级减少为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23, P<0.001);手术后FDA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9, P=0.199)。随访期间斜肌亢进、垂直斜视度、代偿头位均改善,无过矫。结论斜肌后固定术治疗伴有斜肌功能亢进的轻度垂直斜视安全而有效。

  • 标签: 后固定术,下斜肌 垂直斜视,轻度 功能亢进,下斜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