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可吸收材料(PDLLA)制成椎间融合器通过将其应用于实验动物,观察其在骨融合过程中的降解情况,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动物实验基础。方法利用猪行腰椎椎间融合术,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等方法了解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在实验动物体内融合的不同时间对骨融合情况及降解吸收情况。结果术后1月融合器颜色变白,周围被纤维组织包裹。3个月融合区域部分完成融合,内部及表面出现塌陷,崩解。6个月融合器大部分降解吸收,仅存少量呈细小碎片状,骨融合基本完成。9个月融合器完全降解吸收,被骨组织替代融合完成。结论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是一种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满足植骨融合强度要求的良好的医疗产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宽体探测器CT在使用不同扫描模式、探测器宽度以及不同探测器位置时对影像高、低对比度分辨力的影响。方法使用GE Revolution CT,在固定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情况下对Catphan600模体的高、低对比度分辨力模块进行扫描。逐层扫描模式时,分别选择40、80、160 mm探测器宽度,用探测器的足侧边缘、中心和两圈扫描的相邻区域对分辨力模块进行成像。螺旋扫描模式时,探测器宽度/螺距组合分别为40 mm/0.516、40 mm/0.984、80 mm/0.508、80 mm/0.992 4组,对位于扫描野的足侧边缘和中心的分辨力模块进行成像。由2名医生读取模体图像,评估高、低对比度分辨力。结果逐层扫描模式下探测器宽度为80、160 mm时两圈扫描相邻区域,以及螺旋扫描螺距为0.5时,所得影像高对比度分辨力为8 LP/cm,其余各探测器组合时均为7 LP/cm。逐层扫描时80、160 mm探测器足侧边缘区域所得影像1%低对比度可分辨直径为3 mm,其余条件时可分辨直径为2 mm。螺旋扫描模式40 mm探测器宽度、螺距0.516时所得影像1%低对比度可分辨直径为2 mm。随着探测器变宽,螺距变大,可分辨直径变大。结论宽体探测器CT不同扫描模式、探测器宽度、探测器中的不同位置以及螺距会对影像的高、低对比度分辨力产生一定影响,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支杆的末端在同一圆心圆弧上的原理设计腹腔镜缝合引导器,并在离体人肾进行缝合实验,探讨该器械的设计合理性和实用效果。方法⑴制作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该器械的三支杆按顺序排列装于固定轴上。功能结构上包括限制方向装置和出针定位装置。限制方向装置包括第二、三支杆的"U"形末端、弧形圆筒。出针定位装置为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三支杆的末端在以固定轴为圆心的同一个圆弧上。当同样弧度的长圆针进入弧形圆筒(第一个限制方向装置),受圆筒限制走行至第二支杆的"U"形末端(第二个限制方向装置),受这两个装置导引至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出针定位装置)。内置扭力弹簧夹持肾脏以固定导引器。将该器械设计画成3D图,以钛合金为材料利用金属3D打印机打印,打磨后组装成成品。⑵实验部分。4例行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肾脏,将肾脏剖开,沿长轴设计缝合的8针进针和出针点。肾脏用常规方法缝合,设为常规组。然后采用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辅助缝合,设为引导器组。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1.0 cm为缝合有效,如距离>1.0 cm重新调整缝合,观察重新缝合率及偏离距离。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0.5 cm为出针吻合,观察出针吻合率。观察2组单针缝合时间。结果实验中,常规组有15针偏离>0.5 cm,10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31.3%(10/32),出针吻合率53.1%(17/32),偏离距离0.6~1.15(0.41±0.48)cm;引导器组有5针偏离>0.5 cm,2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6.3%(2/32),出针吻合率84.4%(27/32),偏离距离0.6~1.10(0.14±0.34)cm。上述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单针缝合时间3~12(6.00±3.32)s,引导器组单针缝合时间5~11(5.94±1.41)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缝合引导器结构设计相对合理,该器械能够确保手术针的走行方向,减少调整手术针的次数,出针位点准确,对于缝合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本次是体外操作,仍需对引导器进行腹腔镜下操作以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支杆的末端在同一圆心圆弧上的原理设计腹腔镜缝合引导器,并在离体人肾进行缝合实验,探讨该器械的设计合理性和实用效果。方法⑴制作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该器械的三支杆按顺序排列装于固定轴上。功能结构上包括限制方向装置和出针定位装置。限制方向装置包括第二、三支杆的"U"形末端、弧形圆筒。出针定位装置为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三支杆的末端在以固定轴为圆心的同一个圆弧上。当同样弧度的长圆针进入弧形圆筒(第一个限制方向装置),受圆筒限制走行至第二支杆的"U"形末端(第二个限制方向装置),受这两个装置导引至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出针定位装置)。内置扭力弹簧夹持肾脏以固定导引器。将该器械设计画成3D图,以钛合金为材料利用金属3D打印机打印,打磨后组装成成品。⑵实验部分。4例行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肾脏,将肾脏剖开,沿长轴设计缝合的8针进针和出针点。肾脏用常规方法缝合,设为常规组。然后采用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辅助缝合,设为引导器组。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1.0 cm为缝合有效,如距离>1.0 cm重新调整缝合,观察重新缝合率及偏离距离。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0.5 cm为出针吻合,观察出针吻合率。观察2组单针缝合时间。结果实验中,常规组有15针偏离>0.5 cm,10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31.3%(10/32),出针吻合率53.1%(17/32),偏离距离0.6~1.15(0.41±0.48)cm;引导器组有5针偏离>0.5 cm,2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6.3%(2/32),出针吻合率84.4%(27/32),偏离距离0.6~1.10(0.14±0.34)cm。上述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单针缝合时间3~12(6.00±3.32)s,引导器组单针缝合时间5~11(5.94±1.41)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缝合引导器结构设计相对合理,该器械能够确保手术针的走行方向,减少调整手术针的次数,出针位点准确,对于缝合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本次是体外操作,仍需对引导器进行腹腔镜下操作以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简介:目的建立石英谐振压电基因传感器检测系统液相稳定平台并应用该检测系统实时检测链置换扩增(SDA)反应。方法①观察以金属夹具式和粘胶式两种检测池连接方式构成的传感器在液相中的频率稳定性;②以巨细胞病毒(HCMV)为检测对象,建立链置换扩增(SDA)反应系统;③传感器检测系统对HCMVSDA反应进行实时检测。结果①新型金属夹具式可调节及可换式传感器检测池可实现传感器在液相中的频率稳定性;②链置换扩增(SDA)反应可引起压电基因传感器的频率持续下降;③在一定范围内核酸杂交所引起的频率下降幅度与加入的靶序列浓度呈正相关;结论成功构建压电基因传感器液相检测平台并实现对链置换扩增(SDA)反应的实时检测;该系统可直接检测基因组DNA并可广泛应用于病源微生物的临床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腹腔镜下肾部分血流阻断器(LPRB),在兔肾实验中探讨该器械设计的合理性和阻断局部肾组织血流的效果。方法⑴设计。根据人、猪、兔肾血流均由中心向外周扇形流动的解剖特点,只要压迫肾脏中内侧肾组织,就可以阻断压迫区远端的血流。该器械的设计即以此为依据。阻断器包括第一压迫臂、第二压迫臂及转轴,内置扭力弹簧使得这两个压迫臂的末端自动闭合,压迫臂的末端设置有压迫组件,其上设置有多个自适应压迫片。⑵制作。以钛合金材料利用3D打印机打印成品。⑶实验。新西兰成年兔5只,麻醉后半侧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侧腹部切口,暴露肾脏,仅保留肾蒂血管。根据阻断血流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和LPRB组以进行自身对照。观察阻断血流效果。检测LPRB夹持力,肉眼和病理观察夹持部位组织损伤程度。结果LPRB已获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授权。3D打印钛合金材料器械成品成功。实验中,该器械轻松打开放置和移除;两个压迫臂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自动闭合并固定;压迫臂可以根据夹闭部位的不同调整压迫臂的角度以适应之;自适应压迫片可以倾斜,与肾脏外形相吻合,具有自适应性;该器械压迫力度足够,止血彻底,肾实质钳夹与阻断肾蒂的止血效果相当。器械夹持力值平均为132 g。肉眼及病理检查结果未发现明确肾组织损伤。结论LPRB结构设计基本合理、使用安全,能够实现切除部分的局部止血,同时保证了其他部位的血流。但器械较大、自适应组件较硬的缺点今后需要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腹腔镜下肾部分血流阻断器(LPRB),在兔肾实验中探讨该器械设计的合理性和阻断局部肾组织血流的效果。方法⑴设计。根据人、猪、兔肾血流均由中心向外周扇形流动的解剖特点,只要压迫肾脏中内侧肾组织,就可以阻断压迫区远端的血流。该器械的设计即以此为依据。阻断器包括第一压迫臂、第二压迫臂及转轴,内置扭力弹簧使得这两个压迫臂的末端自动闭合,压迫臂的末端设置有压迫组件,其上设置有多个自适应压迫片。⑵制作。以钛合金材料利用3D打印机打印成品。⑶实验。新西兰成年兔5只,麻醉后半侧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侧腹部切口,暴露肾脏,仅保留肾蒂血管。根据阻断血流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和LPRB组以进行自身对照。观察阻断血流效果。检测LPRB夹持力,肉眼和病理观察夹持部位组织损伤程度。结果LPRB已获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授权。3D打印钛合金材料器械成品成功。实验中,该器械轻松打开放置和移除;两个压迫臂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自动闭合并固定;压迫臂可以根据夹闭部位的不同调整压迫臂的角度以适应之;自适应压迫片可以倾斜,与肾脏外形相吻合,具有自适应性;该器械压迫力度足够,止血彻底,肾实质钳夹与阻断肾蒂的止血效果相当。器械夹持力值平均为132 g。肉眼及病理检查结果未发现明确肾组织损伤。结论LPRB结构设计基本合理、使用安全,能够实现切除部分的局部止血,同时保证了其他部位的血流。但器械较大、自适应组件较硬的缺点今后需要改善。
简介:目的为组织工程骨及细胞生物技术修复负重骨节段性骨缺损的研究建立一种新的动物模型.方法选取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4mm缺损组和6mm缺损组,每组12只.分别于大鼠右侧股骨干截骨制备4mm和6mm骨缺损,然后采用自行研究设计的可调式单边外固定器固定.术后0、2、4、8、12周影像学观察股骨对位情况、外固定器的位置及骨缺损的愈合情况.术后12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新生骨的生成情况.结果术后12周时大体观察见4mm缺损组骨缺损区已形成坚实的骨痂,显示牢固的骨愈合6mm缺损组骨缺损区为软组织包裹,两截骨端略显粗大,无骨性连接.术后2、4、8、12周X线评分显示:随着时间延长,4mm缺损组X线评分递增,12周时已有连续性骨痂桥接骨缺损区,骨缺损愈合6mm缺损组两骨端硬化、髓腔封闭,骨缺损不能愈合,不同时间点两组间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12周时组织学观察4mm缺损组骨缺损区有大量的新生骨生成,连接骨缺损区6mm缺损组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由肉芽瘢痕充填.结论本研究为骨组织工程及细胞生物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动物负重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可调式单边外固定器可以为大鼠的股骨缺损模型提供足够的稳定.
简介:摘要目的对篮式生物反应器在BSL-3实验室进行高致病性病毒培养的风险点加以评估,通过对病毒接种、培养、收获3个阶段环境中病毒浓度的监测判断其在BSL-3实验室病毒培养的安全性。方法用灭菌的拭子在病毒的接种、培养、收获3个阶段对篮式生物反应器的罐体及连接处进行涂抹采样,同时在安全柜中,用AirPort MD8空气采样器对病毒的接种和收获操作过成进行空气采样,并且对在3个阶段操作后,实验人员的个人防护装备进行涂抹采样,3种方式进行监测。结果在病毒接种、培养、收获3个阶段,篮式生物反应器的罐体及连接处采样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在病毒接种和收获操作过程中的空气采样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实验人员个人防护装备采样的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在BSL-3实验室采用篮式生物反应器进行病毒培养的方法是安全可靠的,通过检测结果显示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未有病毒的泄露,进而确保了实验人员和实验室内环境的生物安全。
简介:目的研究体外利用灌注式生物反应器构建大段组织工程化骨的可行性。方法把在体外培养扩增的第三代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大段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复合。将细胞/支架复合体放入灌注式生物反应器中,进行连续灌注培养。28d后,检测细胞的增殖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同时对培养后的细胞/支架复合体进行组织学检测及形态学计量,用以评价体外组织工程化骨的构建。以静态培养作为对照组。结果培养28d后,灌注培养组的细胞活性明显高于静态培养组。灌注培养组细胞的ALP活性显著高于静态培养组。静态培养组细胞仅在多孔β-TCP支架周缘增殖,形成的新骨量较少。灌注培养组细胞在整个β—TCP支架内增殖,形成的新骨量较多。结论利用灌注式生物反应器的灌注培养,可以使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大段β-TCP载体内增殖并形成新骨,使体外大段组织工程化骨的构建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