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并分析主治医师团队抢救能力,促进主治医师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方法2020年,以《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和医师胜任力框架中对领导者角色的定义为基础制订评价指标,运用胜任力导向的医学教育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设计评价流程和内容,由主治医师带领1名住院医师和1名护士组成的团队实施抢救,以此考核方式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77名晋升满3年至4年的主治医师的团队抢救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主治医师的操作技能评分[74.7(66.7,80.3)]高于领导能力评分[56.3(50.7,69.0)分],内科系统操作技能评分[78.9(75.6,86.7)分]高于外科系统[67.2(62.6,75.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领导能力评分内科系统主治医师[64.7(50.7,73.7)分]比外科系统[53.3(49.7,60.7)]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结论评价指标对团队抢救能力的评价基本客观,主治医师的领导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加强领导能力培养的探讨,同时加强外科系统主治医师操作技能的培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团队-导师制”培养模式对本科护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级全日制本科护生54人,将其分为17个小组,每组选配1名导师进行指导,使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其临床素养及科研能力。在研究开始前及实施2年后对护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测评,统计各小组的科研活动情况及成果。结果研究开始前护生的科研能力自评量表得分为(53.59±13.71)分,2年后为(82.04±1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99,P<0.05)。各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并撰写论文,取得一定成果。结论“早期-团队-导师制”培养模式能有效提高护生的科研能力。
简介:摘要在医教协同背景下统筹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是关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上海市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支持下,建立与医学整合课程相对应的跨学科、跨院系的本科教学团队,在全国率先打通器官系统整合式教学改革成果全面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改革按学时计酬的绩效制度,出台与各环节相对应的规章制度,健全督导机制,夯实医教协同机制,促进了教师共同体发展,全面提升了医学教育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层-团队-导师一体化培训模式对急诊科护士科研能力、核心胜任力及综合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急诊科从事护理工作的38名护士,根据两组护士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将其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各19名。对常规组护士实施常规培训,对研究组护士实时分层-团队-导师一体化培训模式。比较两组护士科研能力、核心胜任力及综合能力。结果培训前,两组护士科研能力、核心胜任力及综合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后,研究组护士的科研能力、核心胜任力评分分别为(122.31±7.91)分及(123.16±2.13)分,显著高于常规组的(101.13±6.72)分和(114.12±3.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其各维度能力评分也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科护士实施分层-团队-导师一体化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护士科研能力、核心胜任力及综合能力,进而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性逐渐被大众所认识。尤其在重症监护下的病人,他们的状况往往更为复杂多变,所以需要具有高度专业技能的重症护理团队和麻醉团队共同配合,才能确保病人的安全和疗效。本文通过大量研究数据分析,提出了在实际工作中,重症护理团队和麻醉团队需紧密配合工作, 共享医疗信息,明确分工, 统一治疗方案, 提高决策效率,以确保对病人的全方位监护。并通过比较不同机构或区域中的合作模式,我们发现不论在哪种环境中,有效的密切配合都能大大提高病人的疗效和安全。 此外,还提出了应持续提高两个团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团队沟通技巧的建议。最后,我们呼吁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制定严谨的工作制度,开展有效的互动培训,加强跨专业协作,并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围手术期医疗管理。研究结果将对优化重症病人的围手术期管理,提高病人疗效与满意度,减少医疗事故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