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研究目的:钛种植体有较高的成功率。然而,仍需要对其表面进行改性。本文章的目的在于系统评价现体内体外的研究中不同种类的种植体表面涂层以及所使用的涂层技术。材料和方法:本文自动搜索了考科蓝图书馆(CochraneLibrary)、联机医学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Medline)、医学图书馆(PubMed)等数据库及手动搜索关于种植体表面及涂层技术的文章。自动搜索结果显示共有320篇文章,其中52篇符合纳入标准(40篇关于种植体表面涂层.12篇关于涂层技术)。另有30篇文献手动搜寻纳入本文。结果:许多材料被认为可作为种植体表面涂层材料.包括碳、双膦酸盐、骨刺激因子(BoneStimulatingFactors.BSF)、生物活性玻璃、双活性陶瓷、氟、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磷酸钙、钛和氮化钛。尽管新型的生物活性玻璃提示良好结果.但HA涂层仍被是生物相容性最好的材料。最常见的涂层技术是等离子喷涂技术及固相化学偶联技术。结论:很多种植体涂层被提出,而有部分提示了更好的临床结果.其性能较其他更优异。然而还需要更多的关于其长期效应的临床试验来提供更强的证据。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graphy,PTA)包括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斑块旋切术等,已成为AS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支架植入术长期受限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restenosis,ISR),金属裸支架(baremetalstent,BMS)植入术后20%~30%的患者会发生ISR,成为介入治疗面临的重要问题[1]。
简介:摘要:本文对现有主要的具有抗血栓作用的涂层进行了综述,包括早期抗血栓药物涂层及改进和已出现的新型涂层。列举了常用的涂层涂布方式以及国外已出现的抗血栓涂层产品,为临床工作者进行医疗器械的选择提供依据,并对未来抗血栓涂层的研究方向进行介绍与分析。
简介:目的抗菌羟基磷灰石(HA)涂层,并对涂层的抗菌性能及生物安全性进行初步的评价.方法应用真空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含磷酸锆载银抗菌剂的HA涂层,就其对牙龈单胞卟啉菌(Pg)、具核梭杆菌(Fn)及伴放线放线杆菌(Aa)的抑制作用进行表征,并分别采用MTT法和急性溶血实验检测涂层的细胞毒性和对红细胞的破坏性.结果含抗菌剂5wt%以上的HA涂层对Pg、Fn及Aa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抗菌力大小依次为Pg>Fn>Aa.含抗菌剂的羟基磷灰石涂层的细胞毒性分级均为0或l级,没有细胞毒性.涂层的急性溶血率<5%,符合溶血实验标准要求.结论含磷酸锆载银抗菌剂的真空等离子喷涂HA涂层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和生物安全性,是较有前途的种植体候选涂层材料.
简介:目的评价钛酸钡(BaTiO3)压电陶瓷涂层对种植支抗稳定性及其周围骨改建情况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在兰州军区总医院进行.选择5只成年杂种犬,将机械处理表面支抗种植钉(对照组)植入犬左侧下颌骨,BaTiO3压电陶瓷涂层支抗种植钉(实验组)植入犬右侧下颌骨,每侧各2枚;术后2周,给予1.96N交互牵引力持续1个月,测量2枚种植体位移并通过影像学检查、组织学染色分析、生物力学检测观察种植支抗稳定性及其与周围骨结合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BaTiO3压电陶瓷涂层种植支抗移动距离明显减小,骨形成活跃,骨结合率及最大拔出力显著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种植支抗表面制备BaTiO3压电陶瓷涂层可有效增加种植支抗的稳定性.
简介:目的探讨药物涂层支架(DES)晚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分别纳入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DES置入术后发生晚期血栓患者30例(血栓组)和置入DES1年以上未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30例(对照组),通过64SCT冠状动脉成像观测支架贴壁情况、支架置入部位个数及长度与直径,采集病史分析晚期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栓组支架贴壁不良发生率(60.0%vs.10.0%)、采用挤压支架技术(crush技术)比例(36.7%vs.13.3%)、分叉病变发生率(43.3%vs.16.7%)、多支架(>4)置入比例(33.3%vs.0)均较高;支架平均长度较长[(39.2±20)mmvs.(21.7±7)mm],同时支架平均直径也较大[(3.0±0.5)mmvs.(2.5±0.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血栓组合并左室射血分数减低、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及过早停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ES晚期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复杂病变、置入支架过多、过长等,同时还与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抗凝不足等具有相关性.
简介:目的比较普通磷酸胆碱涂层支架与可释放地塞米松磷酸胆碱涂层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单支病变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1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磷酸胆碱涂层支架治疗组(PC组,n=60)和可释放地塞米松磷酸胆碱涂层支架治疗组(DXM-PC组,n=60)。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3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支架置入术后3年,DXM-PC组与PC组相比,具有更低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7%vs25%,P〈0.01)。结论在治疗冠状动脉单支病变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时,DXM-PC支架安全,较PC支架更有效防止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具有更好的长期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下肢动脉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介入治疗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药物涂层施加于球囊表面,在介入治疗中将药物直接释放到病变部位,达到局部治疗的效果。不同药物涂层球囊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涂层技术,以实现特定的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减少再狭窄的风险、促进血管内皮修复和抑制炎症反应的优势。临床研究表明,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在下肢动脉疾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它能够显著改善血管通畅度,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并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具有更好的长期疗效和较低的并发症风险。本文旨在综述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包括治疗原理、临床研究结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简介:【摘要】下肢动脉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介入治疗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药物涂层施加于球囊表面,在介入治疗中将药物直接释放到病变部位,达到局部治疗的效果。不同药物涂层球囊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涂层技术,以实现特定的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减少再狭窄的风险、促进血管内皮修复和抑制炎症反应的优势。临床研究表明,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在下肢动脉疾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它能够显著改善血管通畅度,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并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具有更好的长期疗效和较低的并发症风险。本文旨在综述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包括治疗原理、临床研究结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简介:目的:制备万古霉素(VA)纳米颗粒涂层薄膜材料并检测其抗菌性。方法:利用多孔微米玻璃(SPG)膜乳化法制备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纳米载体,将其与万古霉素(VA)相结合。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物理表征。结果:通过SPG膜乳化制备完成的PNIPAAm纳米载体,具备有良好的稳定性及较为统一的孔径,在电镜及粒径下的分析中,其未载药前直径约1.4μm,而在载入万古霉素(Vancomycin,VA)之后,其直径变为约358nm。结论:我们制备的PNIPAAm-VA纳米载体,可作为抗感染载体,用于治疗软组织组织及骨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