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骶尾部窦道的病因及临床治疗。方法7例骶尾部窦道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22~59岁。采用手术治疗,术式依病灶而定。比较其临床表现、手术方式、术后病理及其预后。结果7例患者均行单纯一期切除缝合,术中亚甲蓝染色保证完整切除。2例术后病理学诊断为表皮样囊肿,均为中年女性;5例为藏毛窦,年龄22~28岁(男性3例,女性2例),其中1例术后复发。结论骶尾部窦道病因不同,可依据年龄、分泌物性状、有无局部外伤及手术史等给予诊断,表皮样囊肿或畸胎瘤等保守治疗无效,需及时手术,对于多窦口或手术失败的藏毛窦,建议行off-midline手术,目前认为"裂上提"效果较佳,单窦口藏毛窦及其他病因可根据情况采取单纯一期切除缝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骶尾部畸胎瘤的临床特征与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56例骶尾部畸胎瘤患儿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56例患儿经骶尾入路手术40例,经腹-骶尾联合入路手术16例。术后切口感染9例,排便障碍3例,排尿障碍1例。术后病理证实良性49例,恶性7例。5例恶性患儿给予PBE方案化疗。52例获长期随访,随访1月至5年,平均3.5年,47例生存,5例死亡,术后复发5例。结论小儿骶尾部畸胎瘤多为良性,首选治疗方法是完整地手术切除,彻底切除是防止复发的关键,保护重要脏器和神经、盆底修复重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分化成熟型畸胎瘤尽早完整切除后,多预后良好,偶有复发或恶变,需长期随访,定期复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尾部二期及三期压疮治疗方法的选择,尤其是对骶尾部三期压疮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分析与研究。方法收治骶尾部压疮患者10例,其中骶尾部三期压疮患者6例,创面最大10.4cm×12.7cm,最小3.2cm×5.7cm,采用臀上动脉岛状转移皮瓣修补术,骶尾部二期压疮患者4例,采用斯立凯凝胶外敷。结果经过斯立凯凝胶外敷或臀上动脉岛状转移皮瓣修补术后,10例骶尾部压疮患者创面恢复良好,皮瓣存活。结论对斯立凯促进压疮创面愈合及臀上动脉岛状转移皮瓣修补术治疗三期压疮创面效果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移位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复位方法与固定技巧。方法选择我院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30例髋臼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移位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复位方法与固定技巧。结果以上30例患者在术中均无出现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以及异位骨化的情况,1例患者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在术后1到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优16例,量8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0%。结论移位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复位与固定方法要根据伤者的骨折特点来选择,对于单纯前柱前壁骨折伤者宜使用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方案,对于后柱后壁骨折伤者,宜采用K-L入路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桡神经浅支移位端侧吻合修复尺神经高位损伤,吻合口神经病理学变化及手内在肌组织学变化。方法选用成年的雄性猕猴6只,每只动物双侧上肢为研究单位,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4侧。第一组在高位切断尺神经,再重新吻合。在远端切断桡神经浅支,游离后移位与尺神经作端侧吻合(外膜开窗)。第二组在高位切除尺神经3cm,两断端均折叠结扎。腕部处理同第一组。第三组高位尺神经处理同第一组。腕部不作处理。分别取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猴小鱼际肌组织、尺神经支配的手内在肌端侧吻合口及端侧吻合口以远的神经干,制作切片,在光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变化并观察术后猴尺神经所支配的手内在肌萎缩程度。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第一组神经纤维密度、数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第二组术后神经纤维密度、数量达到一定数值后不再发生明显变化,也未见肌肉出现变性坏死。第三组肌纤维数量减少明显,神经纤维数量也减少明显,大部分肌纤维最终萎缩伴玻璃样变,间质小鱼际肌组织出血,肉芽组织形成。术后12个月观察到第一组雄猴手内在肌活动基本恢复正常,第一组雄猴术侧手内在肌肌肉萎缩不明显,第二组雄猴术侧手内在肌肌肉萎缩,但较C组程度轻,未见手内在肌功能恢复,第三组术侧手内在肌肌肉明显萎缩。结论桡神经浅支移位端侧吻合能有效减缓手内在肌萎缩、变性、纤维化,为高位尺神经损伤修复后尺神经的再生、长入争取了时间,创造了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