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150例,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50):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组)、瑞马唑仑0.3 mg/kg复合瑞芬太尼组(R1组)和瑞马唑仑12 mg复合瑞芬太尼组(R2组)。按体重给药以理想体重计算。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25 μg/kg,然后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R1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3 mg/kg,R2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12 mg。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评分)≤3分时即开始胃镜操作。给予丙泊酚或瑞马唑仑3 min时若MOAA/S评分仍≥4分,则为镇静失败。术中发生体动反应时,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初始剂量的1/4,R1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初始剂量的1/4,R2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2.5 mg,维持MOAA/S评分≤3分。15 min内追加超过3次仍不能维持足够的镇静,则为镇静失败。记录镇静成功情况。记录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记录术中体动反应、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呃逆、呛咳和注射痛的发生情况。结果与P组比较,R1组镇静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体动反应、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呛咳和注射痛发生率降低,R2组镇静成功率降低,术中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和注射痛发生率降低,呃逆发生率升高(P<0.05);与R2组比较,R1组镇静成功率升高,术中体动反应、呛咳和呃逆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瑞马唑仑0.3 mg/kg复合瑞芬太尼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瑞马唑仑用于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诱导与维持的效果。方法择期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腹部手术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瑞马唑仑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麻醉诱导: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0~2.5 mg/kg,R组静脉输注瑞马唑仑0.15~0.35 mg/kg,2组均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4~0.5 μg/kg和罗库溴铵0.6 mg/kg。麻醉维持:R组静脉输注瑞马唑仑0.3~1.0 mg·kg-1·h-1,P组静脉输注丙泊酚4~12 mg·kg-1·h-1,2组均静脉输注瑞芬太尼8~15 μg·kg-1·h-1。术中维持Narcrotrend指数(NI)值37~64(即D0~D2)。记录镇静成功情况、患者意识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NI值降至D0时间,意识消失后HR降低程度、VT、RR、呼吸暂停发生情况、苏醒时间、PACU滞留时间,记录诱导1、3、5 min时MAP波动程度以及术中、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镇静成功率均为100%。与P组比较,R组意识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NI值降至D0时间延长,意识消失后VT、RR升高,呼吸暂停发生率降低,苏醒时间缩短,术中窦性心动过缓、注射痛、术中梦境发生率降低,诱导1、3、5 min时MAP波动程度减小(P<0.05)。结论瑞马唑仑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诱导与维持,其诱导剂量为0.15~0.35 mg/kg,维持剂量为0.3~1.0 mg·kg-1·h-1。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瑞马唑仑复合酒石酸布托啡诺在门诊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择期行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A组)和瑞马唑仑组(B组),每组35例。麻醉诱导方案:A组酒石酸布托啡诺0.6 mg+丙泊酚1.5~2.0 mg/kg,B组酒石酸布托啡诺0.6 mg+瑞马唑仑0.2 mg/kg。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低血压和低氧血症发生情况,术前(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5 min(t3)、手术开始后10 min(t4)、手术结束时(t5)、完全清醒时(t6)MAP、心率、SpO2及BIS,无痛胃肠镜的麻醉效果、苏醒时间、加药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离开内镜中心后4 h与24 h时随访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组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2、t3、t4、t5时MAP低于B组(P<0.05),t4时心率低于B组(P<0.05),t2、t4时BIS值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加药次数及麻醉效果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注射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苏醒后头晕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酒石酸布托啡诺的情况下,瑞马唑仑用于胃肠镜检查在获得不亚于丙泊酚的麻醉效果时,呼吸循环抑制作用较轻,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性别因素对瑞马唑仑抑制患者喉罩置入反应效力的影响。方法择期手术需置入喉罩的患者,年龄18~60岁,BMI 18~28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按性别将其分为2组:男性组(M组)和女性组(F组)。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第1例患者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3 mg/kg,患者意识消失、BIS值≤60或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1分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罗库溴铵0.6 mg/kg,3 min后置入喉罩。置入喉罩时出现吞咽、牙咬喉罩、呛咳、体动或置入喉罩后2 min内MAPmax或HRmax升高幅度大于基础值的20%为阳性反应。若喉罩置入反应阳性或给予瑞马唑仑3 min后MOAA/S评分仍>1分,则下一例增加瑞马唑仑剂量,否则降低一个剂量,相邻剂量相差0.03 mg/kg,重复此过程,直至出现第7个交折点。采用Probit法计算瑞马唑仑抑制喉罩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F组29例和M组22例完成本试验。F组ED50及其95%CI为0.146(0.106~0.175) mg/kg;M组ED50及其95%CI为0.203(0.131~0.237)mg/kg,M组ED50高于F组(P<0.05)。结论瑞马唑仑抑制女性患者喉罩置入反应的效力强于男性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有效剂量。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拟行全身麻醉手术的老年患者,首例患者给予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16 mg/kg,根据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情况,采用抛偏倚硬币(Biased Coin Design, BCD)法决定下一例患者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剂量。记录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情况,记录给药后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OAA/S)>1分且BIS>65的患者例数,记录给药后患者发生低血压、心动过缓及注射痛的情况。根据患者用药剂量,分析计算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median effect concentration, EC50)和90%有效剂量(effective concentration 90, EC90)。结果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EC50和EC90分别为0.156(0.093~0.167)mg/kg和0.176(0.150~0.254)mg/kg,未出现OAA/S>1分且BIS>65的情况,也未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及注射痛的现象。结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EC90为0.176 mg/kg。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时镇静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228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9~35 kg/m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14):瑞马唑仑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麻醉诱导:R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瑞马唑仑0.3 mg/kg、丙泊酚0.5 mg/kg和米库氯铵0.2 mg/kg;P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丙泊酚2 mg/kg和米库氯铵0.2 mg/kg,BIS值≤50时行气管插管术。于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即刻(T1)、气管插管后1 min(T2)和3 min(T3)时记录MAP及HR。记录2组麻醉诱导时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T0时MA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T1~3时2组MAP和P组HR降低(P<0.01)。与P组比较,R组麻醉诱导时间延长,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瑞马唑仑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时镇静效果优于单用丙泊酚。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瑞马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麻醉的效果。方法拟行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80例,年龄20~59岁,体重44~69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瑞马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组(RPS组)和丙泊酚-舒芬太尼组(PS组)。RPS组患者依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瑞马唑仑0.15 mg/kg和丙泊酚(注射速率4 mg/s);PS组患者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和丙泊酚(注射速率4 mg/s),待患者OAA/S评分为0时行胃镜检查术。记录丙泊酚用量、麻醉时间、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观察术中辅助呼吸例数、体动反应及离院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PS组比较,RPS组患者丙泊酚用量减少,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缩短(P<0.05)。2组患者胃镜检查时间、术中辅助呼吸例数、体动反应及离院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马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麻醉的效果优于丙泊酚-舒芬太尼。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瑞马唑仑-阿芬太尼-米库氯铵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的效果。方法择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5~28.0 kg/m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瑞马唑仑-阿芬太尼-米库氯铵组(R组)和丙泊酚-阿芬太尼-米库氯铵组(P组)。采用面罩吸氧,预先缓慢静脉注射阿芬太尼10 μg/kg,1 min后R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2 mg/kg,P组注射丙泊酚1.5~2.0 mg/kg,直至意识消失后,2组均注射米库氯铵0.14 mg/kg,BIS值40~60时,由同一名麻醉医生置入喉罩后机械通气。维持期间R组静脉输注瑞马唑仑1 mg·kg-1·h-1,P组静脉输注丙泊酚4~6 mg ·kg-1·h-1,间断注射米库氯铵维持肌松。于诱导前(T0)、置入喉罩时(T1)、纤维支气管镜抵达隆突即刻(T2)、手术开始10 min(T3)、手术结束(T4)和患者清醒(T5)时记录BP、HR、SpO2、PETCO2、BIS值和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评分)。记录麻醉开始至检查开始时间、总检查时间、给药结束至拔除喉罩的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患者苏醒至离开PACU时间。记录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各时点SpO2、PETCO2、BIS值、MOAA/S评分、麻醉开始至检查开始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和患者苏醒至离开PACU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R组T1、T3和T4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给药结束至拔除喉罩时间延长,术中低血压、术后咳嗽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瑞马唑仑-阿芬太尼-米库氯铵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的效果优于丙泊酚-阿芬太尼-米库氯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方案与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方案应用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镇静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抽取新乡市中心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202例拟行ERCP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1例)和观察组(101例),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诱导前(T0)、诱导后(T1)、进镜即刻(T2)、进镜5 min(T3)血流动力学指标、镇静效果、炎症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T1、T2、T3时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改良警觉/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毕即刻、术后1 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91%)低于对照组的18.81%(P<0.05)。结论相比于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能更好地维持ERCP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缓解炎症反应,镇静镇痛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肌肉注射帕瑞昔布联合口服氨酚曲马多片镇痛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髋关节置换患者、30例膝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包含15例髋关节置换者、15例膝关节置换患者。观察组患者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接受帕瑞昔布肌肉注射+氨酚曲马多片口服镇痛;对照组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接受氨酚曲马多片口服镇痛。对比两组患者镇痛疗效。结果:术后3h,两组患者,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8、12、24、48、72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时段的对照组患者,各项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
简介:摘要:目的:为探究神经衰弱的有效治疗方法,研究对其实施阿普唑仑、天麻素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此次研究将以对照实验的形式实施,选取68例神经衰弱患者参与实验,对其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确认入组患者伴有失眠、紧张性头痛等临床症状,并在入组后将其随机分配为两个小组,即单一组、联合组,其中单一组内需实施阿普唑仑治疗,联合组则需将阿普唑仑与天麻素联合应用,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经过天麻素与阿普唑仑的联合治疗,联合组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显著改善,同时其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提升,相比单一组更优,(P<0.05)。结论:神经衰弱的临床治疗中加强对阿普唑仑与天麻素联合应用可以改善其临床症状,促使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必净联合醒脑静治疗艾司唑仑中毒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探讨。方法以文山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200例艾司唑仑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00例。观察组男54例,女46例,年龄(33.46±2.74)岁;对照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33.19±2.56)岁。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接受血必净+醒脑静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接受醒脑静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结束后的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别为(85.19±4.34)ng/L、(79.03±4.45)ng/L、(6.13±1.26)mg/L,均低于对照组(167.35±9.27)ng/L、(125.98±8.56)ng/L、(11.67±3.98)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后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3.63±0.24)mmol/L、(197.23±3.57)U/L、(0.67±0.19)U/mg,均高于对照组(1.28±0.32)mmol/L、(101.39±4.58)U/L、(0.20±0.11)U/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意识清醒时间较对照组短[(33.45±3.49)h比(43.98±5.18)h],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低[(7.89±1.92)分比(12.94±2.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治疗,两组均无患者死亡、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血必净联合醒脑静治疗艾司唑仑中毒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炎性反应、减轻氧化应激导致的机体损伤,可在短时间内促使患者意识恢复、降低预后死亡风险,该方案值得在临床艾司唑仑中毒患者的治疗中推广。
简介:【摘 要】目的:比较焦虑症采用坦度螺酮与阿普唑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72例焦虑症患者作为观察样本,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有36例患者。对照组的治疗药物为阿普唑仑,研究组的治疗药物为坦度螺酮,两组进行SAS评分、HAMA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对比。结果:两组治疗6周后的SAS评分、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焦虑症治疗过程中应用坦度螺酮与阿普唑仑,疗效相当,但相比于安普唑仑,坦度螺酮的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优先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在RICU重症患者镇痛镇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7月在我院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口服和静脉注射咪达唑仑用于小儿术前镇静的效果。方法择期行五官科手术的患儿261例,年龄2~10岁、ASA分级Ⅰ级。按给药方法将患儿分为口服咪达唑仑0.5 mg/kg组(口服组,143例)及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组(静脉组,118例)。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10 min、给药后20 min进行耶鲁改良围手术期焦虑评分(modified Yale Preoperative Anxiety Scale, mYPAS)、镇静评分(Sedation Scale, SS),记录术前访视时患儿的配合度(绿黄红标签),记录家长教育程度评分、家长自评焦虑评分、亲子分离焦虑评分(Parental Separation Anxiety Scale, PSAS)、麻醉诱导时面罩接受度评分(Mask Acceptance Score, MAS)、药物起效时间、起效表现、复苏时间、苏醒质量。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评价两种给药方式效果。结果口服组患儿年龄和体重小于静脉组(P<0.05),药物起效时间、复苏时间长于静脉组(P<0.05),给药前mYPAS评分中活动、语言、表情、觉醒和家长互动评分高于静脉组(P<0.05),给药后10 min mYPAS评分中活动、语言、表情评分高于静脉组(P<0.05),给药后20 min mYPAS评分中活动、与家长互动评分高于静脉组(P<0.05),给药前和给药后10 min SS评分低于静脉组(P<0.05),术前绿黄红标签秩值小于静脉组(P<0.05),苏醒质量高于静脉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和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均能有效缓解五官科手术患儿术前焦虑,口服咪达唑仑对于没有开放静脉、年龄更小的患儿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