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种类繁多,NTM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持续增长,而治愈率低、病死率高,且药物治疗的疗程长、不良反应多、疗效和预后欠佳,特别是耐药患者的治疗面临挑战,亟需能提高治疗成功率的新药问世。本文重点评价NTM病的治疗新药和老药新用药的抗菌活性、疗效和安全性。
简介:摘要近年来,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病呈快速增多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NTM病的基础、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诊治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提高对NTM病的诊断与防治水平,减少其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危害迫在眉睫,更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巨噬细胞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DR-Mtb)感染模型的吞噬和杀菌功能特点,探讨其在吞噬杀菌过程中免疫应答和代谢功能的变化,为完善巨噬细胞在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建立巨噬细胞MDR-Mtb和H37Rv株感染模型,采用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计数、液相芯片技术和Cholesterol Assay试剂盒分别观察MDR-Mtb对巨噬细胞吞噬和杀菌功能、分泌细胞因子[Th1因子(IL-12/23 p40、IL-27和TNF-α)、Th2因子(IL-6和IL-10)]和胆固醇代谢的影响。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或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DR-Mtb感染巨噬细胞后,胞内CFU计数逐渐增高,至感染后24 h达峰值;胞外CFU计数逐渐降低,至感染后24 h达低值。感染后48 h,胞内CFU计数较感染后24 h降低,胞外CFU计数则较感染后24 h增高(P<0.05),均与感染后4 h相接近(P>0.05)。感染后8~48 h,MDR-TB组胞内CFU计数均低于H37Rv组,而胞外CFU计数则高于H37Rv组(P<0.05)。(2)MDR-TB组巨噬细胞上清液IL-12/23 p40、IL-27、TNF-α、IL-6和IL-10表达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感染后4 h相比较,仅感染后24 h、48 h的TNF-α和IL-6表达量增高(P<0.05)。与H37Rv组相比较,MDR-TB组感染后48 h的IL-12/23 p40和TNF-α及感染后24 h的IL-6表达量降低,而其感染后48 h的IL-27表达量则增高(P<0.05)。(3)MDR-TB组感染后24 h、48 h胆固醇的表达量较感染后4 h降低,且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与H37Rv组各时间点胆固醇表达量相接近(P>0.05)。(4)当感染后24 h MDR-TB组胞内CFU计数达峰值时,仅TNF-α表达量达峰值;当感染后48 h MDR-TB组胞内CFU计数降低时仅IL-6表达量达峰值。当感染后MDR-TB组胞内CFU计数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时,胆固醇表达量呈现降低趋势。结论MDR-Mtb感染巨噬细胞后可诱导其吞噬和杀菌功能,刺激相关Th1和Th2因子高表达,利用和消耗胆固醇。但此作用弱于H37Rv标准株。
简介:摘要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是一种生活在宿主巨噬细胞吞噬体内的细胞内细菌,其侵入人体后,可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一部分Mtb可经机体免疫作用消灭;但仍有一部分可经免疫逃逸机制存活,引发机体潜伏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或结核病(tuberculosis,TB)。外泌体是由活细胞分泌的、直径为30~100 nm的一种细胞外囊泡,其富含蛋白质、脂质和核酸,存在于人体多种体液中。Mtb感染后,机体所释放的外泌体的组分可以发生显著变化,并且可以在机体感染免疫中发挥作用,从而为结核感染的预防、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该文将对外泌体在Mtb感染中的作用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物是高度耐药的机会性致病病原体,也是致病性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最主要类型。脓肿分枝杆菌肺病患者常出现抗生素多药耐药,临床治疗难度大。近年来,对于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病临床治疗和控制的研究较为活跃,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替加环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等多药联合治疗方案治疗该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此外,手术辅助多种抗生素药物联合使用是成功治疗此类感染的关键。本文对脓肿分枝杆菌肺病的主要治疗药物、治疗方案、外科治疗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病的临床特点及菌种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NTM病临床-影像-病原学资料,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532例,这些NTM标本来自453例患者,符合诊断标准,有确切病历资料并进行菌种鉴定有75例,男38例,女37例,年龄(50.8±16.2)岁,分析统计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菌种鉴定及治疗情况。结果75例NTM病,鸟/胞内分枝杆菌43例(57.3%),龟/脓肿分枝杆菌18例(24.0%),堪萨斯分枝杆菌7例(9.3%)。64.0%患者存在合并症(48/75),最常见的是既往结核病史,占25.3%(19/75),其次是支气管扩张,占18.7%(14/75)。最常累及的器官是呼吸系统,占82.7%(62/75),其次是血流感染,占25.3%(19/75)。除呼吸系统外,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MAC)常常合并血流感染,而快速生长分枝杆菌(RGM)更常见淋巴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咳嗽/咳痰是NTM肺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占77.4%(48/62),其次是发热、呼吸困难。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结节41.9%(26/62)、支气管扩张37.1%(23/62)和纤维空洞24.2%(15/62)。播散性NTM病中,94.7%(18/19)存在基础疾病,89.5%(17/19)合并长期免疫抑制。结论NTM病最常见的菌种是鸟/胞内分枝杆菌,最常累及呼吸系统,既往结核病史可能增加NTM病风险。
简介:摘要欧洲呼吸协会、欧洲临床微生物与感染性疾病协会、美国胸科协会和美国感染性疾病协会分别于2020年7月7日和8月14日将《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临床实践指南》发布于《欧洲呼吸杂志》和《临床感染杂志》,该指南分摘要、总结、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NTM-PD)诊断标准、22个特殊PICO问题和31个推荐意见等四个部分,前三部分简单描述,第四部分重点阐述了每种NTM-PD治疗相关问题,然后提出推荐建议,最后根据证据级别进行了评论。每种NTM-PD的治疗包括方案选择及其包含的药品、药品使用频率和疗程等,以问题为中心进行阐述,虽然存在几个小的缺陷,但因该指南客观分析了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结果明确,结论准确,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强,简单易懂,可读性好,实用价值大等优点,是值得全球推广临床医师使用的一部好指南。
简介:摘要:目的:对实时荧光定量PCR在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结核患者,实验时间集中在2018年9月-2020年9月,共计90例患者参与本次实验中来。本次实验分组依据为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手段,依据不同检测方法将所选患者分为甲组、乙组及丙组。甲组患者实施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组患者实施抗酸染色检测,丙组患者实施改良罗氏培养法检测,对三组患者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及对比。结果:对本次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甲组患者中共计16例患者检测结果为阳性,乙组患者中共计8例患者检测结果为阳性,丙组患者中共计10例患者检测结果为阳性,分别占总人数比重的53.33%、26.67%及33.33%,三组相关数据之间差异凸显,(p<0.05)。结论:相比抗酸染色检测及改良罗氏培养法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在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更加突出,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具有操作简单、等待时间较短等优势,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蟾分枝杆菌肺病的临床特点、影像特点和预后,以期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以“Mycobacterium xenopi,pulmonary disease”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从2007年2月15日至2021年2月21日共检索到国外病例1 264例,在万方数据库以“蟾分枝杆菌,肺病”为检索词,从2007年2月15日至2021年2月21日检索到相关文献0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蟾分枝杆菌,肺病”为检索词,从2007年2月15日至2021年2月21日检索到相关文献1篇,参照2007年美国胸科学会发布的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诊断标准,判定为不符合蟾分枝杆菌肺病的诊断。阅读文献入选1 264例及本文病例,共1 267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蟾分枝杆菌肺病患者均为合并肺部基础疾病的中老年男性,以咳嗽、咳痰为主诉,胸部影像检查以空洞为主要表现,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痰Xpert MTB/RIF阴性,痰分枝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至少2次发现蟾分枝杆菌。尽管经过化学治疗,病例1和病例2分别在确诊4年和2年后死亡,病例3在治疗30个月后痰分枝杆菌培养持续阴性,呼吸道症状减轻、胸部CT示病灶缩小,判定为治愈。结论蟾分枝杆菌肺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对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但痰Xpert MTB/RIF和分枝杆菌培养阴性的患者,应注意排除蟾分枝杆菌肺病。该病疗效欠佳,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8月临床资料完整的60例NTM肺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NTM肺病的临床症状、合并症等临床特点,并进行菌种分析及药敏分析,以期为后续抗结核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结果:(1)根据非结核分枝杆菌Runyon分类法,在60例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患者中,胞内分枝杆菌32例(53.3%),龟菌脓肿亚种16例(26.7%),堪萨斯分枝杆菌3例(5%),戈登分枝杆菌2例(3.3%),鸟分枝杆菌、草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及猪分枝杆菌各1例(1.7%),其中包括有3例(5.0%)患者同时感染2种非结核分枝杆菌,剩余6例(10.0%)尚不明确;(2)从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的临床症状分析,主要症状依次为咳嗽(83.3%)、咳痰(75.0%)、咯血(41.7%)及发热(16.7%)。并且常合并支气管扩张(55.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0%)、肺结核(11.7%)及尘肺病(3.3%)等并发症;(3)药敏分析显示,非结核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物呈现较高的耐药性,对异烟肼耐药率可高达90.7%(49/54),对利福平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57.4%(31/54)及61.1%(33/54),对克拉霉素及莫西沙星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分别为31.5%(17/54)及40.7%(22/54)。结论:NTM肺病临床症状复杂,常合并多种并发症,耐药率较高,需结合多种药物的药敏实验进行指导用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皮肤和软组织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的分布和耐药性。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58例皮肤和软组织感染NTM患者作为实验样本。应用传统对硝基苯甲酸(PNB)及噻吩-2-羟酸酰肼(TCH)生长试验进行菌种鉴定,应用罗氏培养基按照比例法中间接法进行NTM药物敏感试验。结果:58例患者分离菌株594株,其中NTM55株,其中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菌组占比最多。NTM对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钠耐药,对卷曲霉素、阿米卡星敏感。结论:皮肤和软组织感染NTM概率较低,感染NTM中MAC类型较多,NTM对于多种抗生素耐药,临床应谨慎用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肺病患者感染菌种、组织病理特征与CT影像特点三者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21年4月来广州市胸科医院接受检查及治疗的57例NTM肺病患者,男性18例,女性39例,年龄18~72岁。回顾性分析其菌种鉴定、病理组织检查及CT影像学等资料。结果57例NTM肺病患者包含25例胞内分枝杆菌、22例龟-脓肿分枝杆菌、5例鸟分枝杆菌、3例堪萨斯分枝杆菌和2例蟾蜍分枝杆菌感染者;其中小叶结节状影、支气管扩张影、空洞影发生的例数分别为10、7、8,5、10、7,2、1、2,0、2、1和1、1、0;肉芽肿、多核巨细胞、钙化灶、纤维包裹性结节发生的例数分别为25、25、3、3,22、22、1、0,5、5、1、1,3、3、0、0和2、2、0、0。在51例坏死性肉芽肿、6例非坏死性肉芽肿、36例以郎汉斯巨细胞为主、21例以奇异形巨细胞为主等病理改变中,发生小叶结节状影、支气管扩张影、空洞影发生的例数分别为16、17、18,2、4、0,10、10、16和5、7、9,钙化灶、纤维包裹性结节等病理学改变则仅见空洞CT影像。结论不同NTM肺病其病理改变、CT影像各有其特点且相互关联,值得深入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以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为靶标的新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技术,即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PCR荧光探针法,简称IP-10.TB)在结核病辅助诊断中的性能,及该检测技术与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检测(T-SPOT.TB)技术的一致性。方法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前瞻性纳入疑似结核病患者,并募集结核分枝杆菌低感染风险人群。所有入组者同时行外周血IP-10.TB检测和T-SPOT.TB检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计算两种检测技术的诊断价值,两种检测技术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IP-10相对表达量和释放γ-干扰素的斑点形成细胞数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纳入结核病患者235例、非结核病患者110例、结核分枝杆菌低感染风险人群153例进行最终分析。IP-10.TB检测(3/498,0.60%)和T-SPOT.TB检测(6/498,1.21%)获得的不确定结果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2)。在489例有效检测标本中,IP-10.TB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3%(95%CI 86.8%~94.6%)和81.1%(95%CI 75.8%~85.7%),其中结核分枝杆菌低感染风险人群中的诊断特异度为98.0%(95%CI 94.4%~99.6%);T-SPOT.TB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0%(95%CI 88.9%~96.0%)和83.8%(95%CI 78.7%~88.1%),其中结核分枝杆菌低感染风险人群中的诊断特异度为100%(95%CI 97.6%~100.0%)。两种检测技术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技术的阳性符合率为91.0%(95%CI 87.5%~94.5%),阴性符合率为88.9%(95%CI 84.9%~92.9%),总符合率为90.0%(95%CI 87.3%~92.6%),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0(95%CI 0.75~0.85,P<0.001)。结论IP-10.TB检测具有与T-SPOT.TB检测一致的诊断性能,可用于结核病辅助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E_PGRS60蛋白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致病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用克隆并纯化的PE_PGRS60蛋白刺激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 COX2) mRNA和蛋白质表达。筛选可能调控COX2表达的信号通路,并用ELISA检测PE_PGRS60诱导的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乳酸脱氢酶试验和碘化丙啶(PI)染色,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死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OX2表达情况。结果克隆纯化的结核分枝杆菌PE_PGRS60蛋白促进RAW264.7细胞中COX2的显著表达,并活化了MAPK家族的3个主要成员即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ERK)、p38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但只有JNK的抑制剂JNK-IN-7可阻断PE_PGRS60诱导的COX2上调。后续研究发现,COX2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PBMC中的表达也升高。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可有效阻断PE_PGRS60诱导的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IL-6表达,并促进巨噬细胞死亡。结论PE_PGRS60可通过激活JNK/COX2信号轴,促进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在COX2的阻止下仍有部分巨噬细胞发生死亡。